#發炎性腸道疾病

腹瀉暴瘦50公斤 竟是克隆氏症釀禍

腹瀉暴瘦50公斤 竟是克隆氏症釀禍#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男大生因頻繁腹瀉,體重從98公斤爆瘦至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23歲膀胱也長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才確診為「克隆氏症」!這是一種連肝膽腸胃專科醫師都感到棘手的疾病,幸好男大生在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和生物製劑的長期使用下,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和侵犯腸壁的程度,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容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甚至連第一線內科和家醫科醫師的認知較不足,導致大部分患者就醫一年多後才確診,且確診時小腸往往已經潰爛一大半。克隆氏症惡化速度快,生物製劑停一針恐誤一生吳登強副院長進一步表示,目前國內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克隆氏症患者約1278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944人,顯示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除強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衛教宣導之外,充足的治療資源對疾病預後也有很大的幫助。以生物製劑為例,雖然健保針對克隆氏症的生物製劑有給付,但健保僅給付54週,病情穩定後即會取消,直到下次病況又惡化才有機會重新申請。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提到,由於克隆氏症在自體免疫疾病中屬於病程進展快速的疾病,倘若少了一針,恐怕在未來的治療又會更艱辛,建議長期自費施打生物製劑,以維持病況穩定。但就像大部分的病友家庭一樣,昂貴的藥費是一大負擔。對此,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和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表示,隨著國內發炎性腸道患者增加,期盼健保署能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以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另外,也呼籲民眾多瞭解發炎性腸道疾病,對病友多一份關懷和鼓勵,正面樂觀的心情有助免疫系統的健康,進而幫助病友良好控制疾病。

青壯年常跑廁所?「腸發炎」增癌變率

青壯年常跑廁所?「腸發炎」增癌變率#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腸道疾病中,除了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還有一種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年輕開始就會如影隨形的跟著病人一輩子。發作時除了惱人的腹痛、血便,更會讓人狂跑廁所,時時與馬桶為伍。如果沒有及早診斷控制,除了生活大受影響,長期累積腸道傷害,更造成不可逆的併發症。一天跑廁所逾10次、血便 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29歲的許先生數年前就開始反覆腹痛、腹瀉、血便,嚴重時一天要跑超過10次廁所,大便中也會帶血。但由於工作忙碌,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吃壞肚子加上痔瘡,認為症狀一陣子後會緩解而不以為意。但近幾個月來發作頻率越來越高且常跑廁所,嚴重到不想出門、無法工作,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體重也越來越瘦。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整個左側大腸腸粘膜瀰漫性的連續性發炎,並有自發性出血徵兆。經過醫師綜合評估,確認得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其中一種「潰瘍性大腸炎」。住院接受靜脈注射的免疫抑制治療,許先生腸道發炎反應順利被控制在不活化階段,出院後都按時回診,生活已完全回到軌道,追蹤半年也暫無疾病復發現象。發炎性腸道疾病 出現6個徵兆快就醫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和衛生環境改善,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近期以來節節上升,也越來越被重視。依據健保局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病人人數足足增加26倍。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是身體在腸道有不正常的發炎反應,造成慢性腹痛、血便、裡急後重和其他腸胃道外症狀等。致病原因目前並不是非常清楚,據推測和自體免疫系統、基因、飲食、環境、和腸道菌叢均有相關。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好根治,病人一生中常常症狀會反覆發作和緩解。王宿鴻醫師提醒,像學生或上班族這類的好發族群,若有以下的症狀和警訊,一定要儘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腹痛超過2個月以上,有時甚至半夜痛醒。▲ 慢性腹瀉、血便超過2個月以上。▲ 一天跑好幾次廁所,蹲在馬桶上明明有便意但卻排沒多少。▲ 沒刻意要減肥,體重卻越來越輕。▲ 食慾差、易疲倦,生活越來越無精打采。▲ 不明原因貧血、發燒。腸道發炎不治療控制 除了胃腸更可能影響關節、皮膚、膽管、眼睛若沒有治療控制腸道的發炎反應,經年累月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阻塞、腸穿孔、營養不良、感染、廔管、瘍等,日後大腸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許多。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影響的器官不止腸胃道,亦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如關節炎、皮膚潰傷、原發性硬化膽管炎、眼睛葡萄球炎及外鞏膜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可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分法是依據病灶分布的位置、發炎深度和內視鏡下的影像表現等。一般好發於20至45歲間的青壯年人口,老年人僅佔少部分比例,病人男女比約為6:4,而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更常見。腸發炎好發青壯年 初期鑑別易混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並沒有絕對準則,臨床醫師針對病人各項資料,包括病史、抽血檢查、電腦斷層、消化道攝影、內視鏡和病理切片等綜合後才能下診斷。但也因診斷沒有特一標準,臨床上醫師下診斷時仍須先小心排除掉其他會造成類似症狀及內視鏡表現的疾病,如腸道結核、阿米巴腸炎、感染性腸炎、淋巴癌等。治療上,醫師會針對病人的嚴重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輕微給予抗發炎藥物和飲食控制,但嚴重的甚至需要給予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生物製劑等。因為這種疾病通常是與病人終生為伍,治療的目標就是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生活品質、避免併發症的產生,盡量讓疾病控制在不活化的緩解階段。王宿鴻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在西方國家是常見的疾病,但目前台灣發生率也快速上升。這種疾病好發於生活忙碌而常忽略自身健康狀況的青壯年人口,初期症狀與常見的急性腸胃炎、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腸躁症不容易做鑑別診斷,症狀一開始到確認診斷常需要一段時間。

醫訊/「腸」治久安講座

醫訊/「腸」治久安講座#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為什麼會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呢?兒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要怎麼吃,又有哪些新的治療選擇呢?家長對於病童的照護又該有哪些事情該注意呢?歡迎發炎性腸道疾病病童與家屬踴躍參加,現場會免費贈送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手冊。因座位有限,有意願參加者請於106年4月22日前線上報名(額滿為止)。名稱:「腸」治久安講座時間:2017年4月29日(六) 下午13:30 - 17:30地點:台大景福會館(台北市公園路15-2號1樓)

醫訊/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

醫訊/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將為提供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民眾充分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進而加強自我照顧的能力並獲得心理支持,邀請專業腸胃科醫師群,講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及營養照顧,講座結束後病友也可以向醫師提問。病友座談會將於12月11日(周日)上午8:30至中午12:00,高雄蓮潭國際會館102教室舉辦,請至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網頁(http://www.ibdpg.tw/)線上報名,截止日期12月10日。名稱: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時間:105年12月11日星期(日) 上午08:30-12:00地點:高雄蓮潭國際會館102教室(813高雄市左營區崇德路801號)  洽詢:07-3413383http://www.ibdpg.tw/線上報名

腹瀉不止 小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腹瀉不止 小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西化(高脂,高甜度)、環境衛生改善(減少了腸道在成人期間之前免疫系統的衝擊與發展),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漸增多趨勢,症狀不外乎是反覆腹痛、腹瀉甚至是發燒,全球至少有500萬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友,腸道不適症狀有很多原因:包含食物中毒、大腸激躁症候群和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 由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所造成的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總稱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但是,這類疾病的病友們,有時因為未能正確了解自身病況而延誤就醫,或是尋求不適合的處置,以致疾病的困擾持續發生。 發炎性腸道疾病 好發年齡20~40歲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發炎且反覆性的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以引導症狀緩解、維持疾病緩解狀態、預防併發症及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主,目前藥物治療選擇有5-氨基水楊酸(5-ASA)、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但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長期疾病過程有可能會反反覆覆發炎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等,因此,在治療進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發生及妥善處理,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