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人工耳蝸

始自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的發明,以及1985年美國FDA首度批准將人工耳蝸(電子耳)用於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成人之後,重度聽損者才出現了一線「聲機」。直到1992年澳洲國寶電子耳正式進入台灣,至今在台三十年,透過產官學界及醫療團隊的努力、社會福利政策的補助,以及公益團體的捐贈與推動,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 一家三口植入電子耳 共享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讓聽力不斷下降。在13年前(48歲)毫不猶豫地為自己植入了電子耳,不僅重返有聲之路,也重拾年少想望成為音響玩家。電子耳對他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發現自己母親也因為聽不清楚去猜測、誤會別人想要表達的語意,而慢慢變得固執的時候,他把這份禮物也送給自己的媽媽。加上自己的弟弟,一家三口共享著電子耳帶來的喜悅。 第一位戴著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 為自己與病患重建自信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也是在聽不到患者說話時才發現自己聽損了!就在新冠疫情期間,全民戴上口罩,失去了讀唇線索之時,李立昂醫師的聽力也在此時垂直下降,直到喉疾病患扯嗓喊道「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挫折感也頻頻襲來。就在去年,李醫師將自己的耳朵交給了師長吳哲民醫師,一次順利的電子耳手術讓他完全恢復了自信與無法言喻的喜悅。除了繼續以醫術造福患者之外,李立昂醫師也不時用自己的經歷建立患者面對疾病的勇氣。 高齡植入者近人數倍增 預防失智成本待政策推動 據衛生福利部就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統計,累計至2022年第二季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0,754人,對比今日實際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綜觀國內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自1997年社會局為昂貴的手術醫材開啟了限額補助,到2017年將18歲以下重度聽損的兒少納入健保補助。旨在優先擴大照護亟需加強聽能的學童,避免錯過學習關鍵期。 然而因為人工電子耳帶來的成效顯著,即使健保為18歲以下兒童廣開補助大門受惠人數大增,成人自費植入的比例於近十年也呈跳躍式成長,甚至65歲以上的手術人數增長至十倍之多,此多與近年多項國際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聽損導致失智高風險有關。但相較全台重度聽損總人口比例(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七成)依舊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至於成人電子耳植入成效,據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三至六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有相當大的努力和推廣的空間。個案張先生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社會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相反的,如果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黃仲鋒醫師表示,以日韓為例,若雙側裸耳PTA大於70分貝,且配戴助聽器三個月後言語辨識分數低於50%者,則建議植入電子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也指出,將人工耳蝸適應症90分貝以上調適至八十分貝或更低,此項標準確是國內醫界值得研討的議題。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首年150人受惠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首年150人受惠#人工耳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林彥均9歲時因左耳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長期下來因為右耳過度使用,近4年聽力大減、機能退化。13歲張小妹患有先天性聽損,長期聽不到聲音,也沒辦法學講話。父母直到張小妹3歲時才發現她有嚴重聽損,就醫後,在4歲時幫她植入電子耳,經過半年復健、語言治療,張小妹5歲時終於學會自己開口叫「媽媽」。人工電子耳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聽力缺損的幼童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也容易造成學習狀況落後,甚至感到平衡感變差的症狀。聽損兒童可藉由電子耳重拾正常生活,只是單一電子耳費用就接近百萬元,為了讓家長更無後顧之憂,健保署從本月起將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只要在18歲以下,雙耳聽損能力高過90分貝的先天性聽損兒都可被列為給付對象。預估首年將有近150人受惠。人工電子耳是種植入式設備,能幫助聽力缺損者產生依定聲音的知覺。與助聽器不同的是,助聽器是放大聲音,人工電子耳卻是繞過耳朵中受損部分,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住患者重新活得聽覺。把握3歲前黃金期 學習不卡關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100名先天性聽損兒,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哲民表示,多數新生兒聽力缺損可藉由聽力篩檢發現,一旦發現寶寶對吵雜環境無感、難以集中精神,就要懷疑恐為3歲以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若孩子出現構音異常、對聲音沒反應等症狀時,家長應盡快協助就醫,越早發現問題,越應該早點介入治療。學齡前是兒童語言學習關鍵期,把握3歲前黃金期,才能保障學習不卡關。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人工耳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9歲朱姓女學生,左耳天生重度聽力損失,右耳則是重度聽力損失,在媽媽的幫助下,從小一個字、一個字訓練口語和咬字清晰度,上周開刀,自右耳植入人工耳蝸,目前復原良好,另一姜姓女學生,天生聽損,因為聽力不佳而放棄赴國外進修的機會,來台手術後聽語能力進步許多,已爭取到前往巴黎當交換學生的資格。植入人工耳蝸 2歲前為黃金期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電子耳),被公認是治療聽力損失最有效的方式,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醫師陳光超表示,雙邊極重度聽力損失的病人,植入人工耳蝸是最理想的選擇,2歲前為黃金時期,大腦會發展出最佳的聲音解析度及語音辨識度,進而獲得最佳溝通能力,人工耳蝸中心迄今收治的病患中,手術年紀最小的病人為8個月大,其中小於3歲半的病人有50位。提升語音辨識度 定位的精準度耳蝸中心醫師陳冠華更進一步說明,雙耳共同植入電子耳的優勢,在提升語音辨識度及定位的精準度,尤其是在較吵雜的環境之中辨識語音和定位聲源,這對成人、特別是老年退化型的聽損病患格外重要,根據研究,比起單耳,雙耳植入在安靜環境下可提升11%的語音辨識度,吵雜環境更可提高16%,而在提高聲音的品質、音樂的賞析能力上也有極大的助益。避免危險 可降低失智罹患率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國人女性平均壽命83歲,男性77歲,亦即如果病患屬於後天聽損者,包括許多聽力退化的老年人,或者因疾病而失聰的患者,如果能夠接受治療,可不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除了避免危險,也可大幅降低失智的罹患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