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電子耳

始自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的發明,以及1985年美國FDA首度批准將人工耳蝸(電子耳)用於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成人之後,重度聽損者才出現了一線「聲機」。直到1992年澳洲國寶電子耳正式進入台灣,至今在台三十年,透過產官學界及醫療團隊的努力、社會福利政策的補助,以及公益團體的捐贈與推動,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 一家三口植入電子耳 共享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讓聽力不斷下降。在13年前(48歲)毫不猶豫地為自己植入了電子耳,不僅重返有聲之路,也重拾年少想望成為音響玩家。電子耳對他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發現自己母親也因為聽不清楚去猜測、誤會別人想要表達的語意,而慢慢變得固執的時候,他把這份禮物也送給自己的媽媽。加上自己的弟弟,一家三口共享著電子耳帶來的喜悅。 第一位戴著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 為自己與病患重建自信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也是在聽不到患者說話時才發現自己聽損了!就在新冠疫情期間,全民戴上口罩,失去了讀唇線索之時,李立昂醫師的聽力也在此時垂直下降,直到喉疾病患扯嗓喊道「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挫折感也頻頻襲來。就在去年,李醫師將自己的耳朵交給了師長吳哲民醫師,一次順利的電子耳手術讓他完全恢復了自信與無法言喻的喜悅。除了繼續以醫術造福患者之外,李立昂醫師也不時用自己的經歷建立患者面對疾病的勇氣。 高齡植入者近人數倍增 預防失智成本待政策推動 據衛生福利部就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統計,累計至2022年第二季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0,754人,對比今日實際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綜觀國內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自1997年社會局為昂貴的手術醫材開啟了限額補助,到2017年將18歲以下重度聽損的兒少納入健保補助。旨在優先擴大照護亟需加強聽能的學童,避免錯過學習關鍵期。 然而因為人工電子耳帶來的成效顯著,即使健保為18歲以下兒童廣開補助大門受惠人數大增,成人自費植入的比例於近十年也呈跳躍式成長,甚至65歲以上的手術人數增長至十倍之多,此多與近年多項國際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聽損導致失智高風險有關。但相較全台重度聽損總人口比例(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七成)依舊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至於成人電子耳植入成效,據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三至六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有相當大的努力和推廣的空間。個案張先生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社會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相反的,如果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黃仲鋒醫師表示,以日韓為例,若雙側裸耳PTA大於70分貝,且配戴助聽器三個月後言語辨識分數低於50%者,則建議植入電子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也指出,將人工耳蝸適應症90分貝以上調適至八十分貝或更低,此項標準確是國內醫界值得研討的議題。

人工電子耳知多少?5情況不適用

人工電子耳知多少?5情況不適用#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如果生活中少了聲音,會有什麼不便呢?過馬路時會焦慮、與人溝通不良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影響幼兒語言學習。不同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有些病患可透過適當治療恢復,有些則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狀況較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電子耳等裝置改善聽力。感覺性聽損較嚴重 需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聽力喪失主要原因有2種,感覺性聽力喪失及傳導性聽力喪失。傳導性聽力喪失起因於中耳或耳道的機械性問題,阻斷聲音的傳導,這類聽力喪失通常可以經由藥物、手術或助聽器復原及改善;感覺性聽力喪失因內耳、聽神經或腦部神經路徑受損,多數可以經由助聽器獲得助益。少數感覺性聽損較嚴重者,傳統助聽器無法獲得良好的語音聽辯力,利用人工電子耳才可能大幅改善患者聽力。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人工電子耳分成2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電極,須經由醫師手術植入;外部分是有線圈與聲音處理器,須由聽力師幫忙術後開頻。人工電子耳藉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傳送至埋於內耳耳蝸內的線路,使耳蝸將訊號傳至聽神經以產生聽覺。非所有聽障者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人工電子耳在國內需要取得許可證,適用於聽損程度重度或極重度以上、戴助聽器3個月以上有限受益者等。然而並非所有聽障者都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必須經詳細評估,若(1)聽神經缺損或萎縮、(2)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3)植入耳的外耳或中耳感染、(4)耳蝸未發育完全、(5)鼓膜穿孔,以及有任何醫學跡象顯示不適合做中耳或內耳手術者都不適合植入電子耳。植入人工電子耳前,病患及家屬應充分了解電子耳的功能與限制,明瞭可能得到的幫助和預期的術後結果,更應積極配合術後聽語復健。食藥署提醒,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前務必與耳鼻喉科醫師充分溝通,依照病情、職業、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電子耳,並遵守醫院提供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電子耳

(撰文/湯蕎伊)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馬英娟聽力師)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    (圖說:上下班通勤聽音樂解悶,小心音量過大恐傷耳!) 許多人都有在上下班通勤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但若忘情地讓音量過大,就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長時間下來更可能會導致聽力損失,然而,耳機的使用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危險因子呢?就讓專業的聽力師來告訴你。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若長期戴耳機且音量過大的情況下,聽力會因為受到過多刺激而有暫時性的受損,大多數人會有耳鳴的症狀,少數人會感到耳朵發脹,或是幾天聽不清楚聲音,若是不再繼續受高分貝音量的刺激,嗡嗡聲的耳鳴症狀會慢慢改善, 但如果還是長期暴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逾90分貝持續8小時 就會損傷聽力 (圖說:長時間處於90分貝以上環境,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至於,多少的分貝數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各國規範不一,但一般來說聲音超過90分貝(dBA),且持續聽8小時就會對聽力造成損害,聽力受損分為暫時性跟永久性,暫時性的聽力受損,是短時間內出現聽不清楚以及耳鳴的症狀,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但若長時間累積傷害並且多次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就有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若聽力已出現損傷的狀況,應先確認損傷類型是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如果是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可透過充足睡眠以及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就能獲得改善恢復正常聽力,但永久性的聽力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達到治療效果,若影響生活及溝通,最終需戴助聽器來做聽力矯正。 越吵雜的地方 越不適合戴耳機   (圖說:環境越是吵雜,就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大部分的人都使用手機來聽音樂,而現今手機多有音量警示的功能,當音量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警告的提示,提醒使用者要注意別超過標準音量,以免損傷聽力,而在耳機的選擇方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塞耳式的耳機因為大小不一,不一定能完全貼合耳朵隔離噪音,一旦處在吵雜環境,恐會為了想聽得更清楚,而將音量一直往上提升,不知不覺就傷害了聽力,在一般環境下,越是吵雜的地方,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覆耳式的耳機阻隔環境噪音的效果會比塞耳式還好一些,但不論是哪一種耳機,音量還是需要受到控制,塞耳式耳機可透過一個評量準則,來測試音量是否安全不傷聽力,若戴著耳機,別人站在1公尺的距離跟你講話,仍能與他溝通,則設定的耳機音量就是比較安全的。 避免使用棉花棒挖耳朵 可用毛巾擦拭外緣 (圖說:沐浴後拿棉花棒挖耳,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習慣恐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指出,一般人洗澡後都會使用棉花棒來挖耳朵,萬一力道過大或是他人不小心的撞擊,都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建議可用毛巾擦拭耳朵外緣,促進耳道自然排泄功能即可,另外,許多人感冒時都沒有留意到檢查耳朵的重要性,若是鼻塞伴有耳朵脹痛或耳鳴,就要檢查一下耳朵,因為可能是感冒所誘發的中耳炎,應請醫師一併檢查確認。 關於噪音保健,聽力師馬英娟提供以下保護聽力的口訣-你今天KRASY了嗎?  1)Keep Away - 若知道自己將會處於噪音環境一段時間,請盡量遠離噪音源(如:喇叭、舞台),或使用耳塞。 2)Rest - WHO建議每日使用智慧性手機聽音樂的時間勿超過1小時。 3)Assessment -定期追蹤聽力,成人建議每五至十年要檢查一次。 4)Safe Volume -將手機的音量調整到安全範圍。 5)Your Awareness -自己應該要避免做一些會傷害聽力的活動。  

告別「筆談」 電子耳重拾人生

告別「筆談」 電子耳重拾人生#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5歲羅老先生因雙耳失聰過了1年多「黑白人生」,一度遠離自己最愛的運動,醫師為他裝電子耳恢復聽力,羅先生打電話給老朋友,還被誤認詐騙集團,現在他聽力跟溝通完全沒問題,歡喜重拾健康生活。戴助聽器效果不佳 溝通全靠「筆談」羅老先生60多來勤跑社區開班授課推廣中華武術文化,退休後推廣老人休閒,隨年紀漸長聽力慢慢退化,1年多前雙耳失聰,戴助聽器效果不佳,家人溝通全靠「筆談」,對外事務都靠太太接電話處理,社交活躍愛運動的他頓時覺得「人生變成黑白」,於是到耳鼻喉科診治。電子耳微創手術 傷口僅2.5公分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檢查羅先生聽力,發現是極重度聽力損失,雖有助聽器還是無法跟別人溝通,與家屬討論決定裝電子耳,1個多小時微創手術,傷口僅2.5公分,隔天馬上恢復聽力,羅先生很高興「這麼老又能聽見聲音了」。省錢、個性畏縮 只想維持現狀吳主任表示,大部分聽力出問題的長輩想把錢省下來給家人,不願花錢裝電子耳,也有人個性畏縮,只想維持現狀安度晚年,要讓長輩改變觀念並不容易,外向積極又樂觀的羅先生希望自己晚年精彩,才接受電子耳手術。適合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長輩吳主任說,醫療科技進步,電子耳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短,第2天就可以聽到聲音,療程便利簡潔,復原也比較快,適合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長輩,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銀髮族朋友需要大家關心,尤其聽力是人與人溝通重要的橋樑,醫療科技能幫失聰銀髮族恢復聽力,開創更好的社交生活,不要因年老失聰而放棄生活樂趣。

開學季將至!聽力師:輕度聽損難發現 務必重視

開學季將至!聽力師:輕度聽損難發現 務必重視#電子耳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基金會聽力師 楊琮慧) (圖/優活健康網) (圖說:9月開學季,家中孩童有做過學前聽力篩檢沒?) 9月就是開學季,您的孩童做過學前聽力篩檢了嗎?因為新生兒聽力篩檢和學前聽力篩檢的普及,愈來愈多聽力損失兒童被發現,其中輕度聽損的孩童因為問題不明顯,家長常疑惑到底該不該讓孩童戴助聽器,或不知該如何協助孩童。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楊琮慧建議,輕度聽損的孩童仍應配戴合適的助聽器,輔以聽語復健課程,才不致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人際互動與自信心。 孩童有無輕度聽損?家長日常觀察不可少 (孩童輕度聽損不明顯,家長日常生活應細心觀察) 輕度聽損的孩童因為語言發展沒有較明顯問題,家長通常很難發現,除了經由聽力篩檢發現,若孩童對噪音或遠距離聽反應不佳、有時會遺漏聽取語句中的部份語音、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反應慢等情況,就可能有輕度聽損的狀況,應及早接受聽力檢查,若是孩童曾反覆罹患中耳炎、長時間曝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即使孩童通過聽力篩檢,其聽力仍可能受到損傷,家長平常生活中仍須觀察孩童是否有聽力損失的跡象。 輕度聽損仍會影響語言、社交及學習   (圖說:家中孩童若有聽力損失情形,恐對學習與社交發展造成影響) 根據國際標準聽損程度分類定義,若能聽到的最小音量為26至40 分貝,就屬輕度聽損。一般說話時的音量約為50分貝,輕度聽損者在安靜環境下溝通不成問題,因此才容易被輕忽。楊琮慧聽力師指出,輕度聽損的孩童就需要配戴助聽器。因為即使是極小的聽力損失,仍可能對說話、語言發展、專注力、學習能力、行為與社交發展造成影響,孩童如果長期處於「聽不清楚」的狀況,勢必將影響其在語言發音上的清晰度,等到孩童養成說話習慣時,要再實行語音矯正會有一定的困難度。 配戴聽能輔具 視學習狀況輔以聽語療育   (圖說:孩童反應慢,可能由聽力損失所導致。) 楊琮慧聽力師說明,輕度聽損的孩童雖然可以察覺聲音,但聽得到不表示聽的清楚,他們較常遇到的問題有「聽不清楚遠距離或吵雜環境中的小聲訊息」,因為聽不清楚,必須特別努力去聽,也容易因聽覺疲乏,造成他人誤解其反應慢,對於孩童的人際、社交互動,及孩童本身的自信心均會造成影響。所以輕度聽損的孩童仍有配帶聽能輔具的需求,並且需視學習狀況輔以聽語療育復建課程,加強孩子在吵雜環境及團體中的聽能技巧。 選配助聽器有三要:要儘早、要適合、要能連接FM   (圖說:助聽器搭配FM無線調頻系統,有助孩童學習成效) 說到聽能輔具,許多人第一直覺想到的就是助聽器,然而該如何選配助聽器,對大多數人而言仍毫無頭緒,聽力師楊琮慧提出以下3點注意事項: 1)要儘早配戴 楊琮慧聽力師表示,因為輕度聽損縱使沒帶助聽器也聽的見,所以年齡較大的孩童初次使用助聽器常會抱怨不習慣或是有悶塞不適感;反觀若是新生兒聽力篩檢就發現異常後就戴上助聽器,這樣的嬰幼兒對助聽器的適應性反而較好。建議儘早為孩童配戴合適的助聽器,並透過聽力檢查來追蹤孩童使用助聽器前後的效果。 2)擴音條件要符合孩童的聽損狀況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各家廠牌推出的助聽器日新月異,然而較昂貴的助聽器不見得適合孩童。建議家長選配前應讓孩童接受「分耳」及「分頻率」的聽力檢查,這樣的檢查結果有助選擇適合孩子的助聽器。家長可瞭解助聽器公司聽力檢查的方式,並提供孩童的聽檢報告給助聽器公司,亦可多與聽力師討論孩子現階段年齡的使用需求,以確保挑選的助聽器符合孩童需要。此外,孩童剛開始戴助聽器需要數週適應時間,期間若有問題,建議務必回助聽器公司詢問或調整。 3)要能連接FM無線調頻系統 雖然助聽器已隨著科技進步,但其收音範圍仍有限,學習環境的背景噪音也會影響孩童聽取聲音,因此,在學校裡,可請老師配合使用FM無線調頻系統,老師上課時佩戴麥克風和發射器,老師講課的聲音就能直接透過無線電波傳送至孩童助聽器上的接收器,如此便降低了噪音、距離或回響的影響,幫助孩童聽清楚老師授課內容。因此家長在購買助聽器時,需確認孩童所使用的助聽器能否正確與FM系統連接。 目前政府備有FM系統供聽損學童申請,可洽各縣市政府的特教資源中心。此外,家長也可請老師將聽損孩童的座位安排在教室中間靠近前方的位置,更靠近老師,讓孩童聽得更清楚。 孩童輕度聽損勿驚慌 雅文助孩童「聽」與「說」   (圖說:透過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早發現聽力損失問題,早接受療育課程) 快開學了,若孩童經醫師確診有輕度聽損,可向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洽詢,雅文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幫助聽損兒童學會「聽」與「說」,並助其融入普通學校就讀。若您需要進一步瞭解相關訊息,可上雅文基金會官網(www.chfn.org.tw)查詢,或撥打免費嬰幼兒聽力問題諮詢專線:0800-889-881或0800-800-832。

電子耳現「聲」機 聽障爸聽見女兒哭

電子耳現「聲」機 聽障爸聽見女兒哭#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李先生5歲時一次遊戲跌倒撞擊頭部後,出現聽力受損,於是開始戴助聽器,不料2年前竟完全聽不到,直到接受醫院補助裝置人工電子耳後才讓他重獲聽力。李先生表示,現在他終於能清楚聽到女兒的哭聲,騎車時也能聽到後方來車的引擎聲和喇叭聲,非常感謝能聽到這麼多美好的聲音。國泰醫院耳鼻喉科方德詠醫師表示,聲音的接收是透過外耳、中耳、內耳的各聽覺構造到聽神經、腦幹傳到大腦,由大腦解讀聲音的意義,這段路徑任何一個位置受損,都會影響聽力;李先生患有「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先天構造異常,但並未在第一時間察覺,直到5歲時因頭部撞擊而聽力受損後,開始戴外掛式助聽器,不料2年前卻突然完全聽不到,醫師建議他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恢復聽力。聽力惡化、配戴助聽器也無效 電子耳重獲新聲方德詠醫師說,人工電子耳是經由手術將電極放入耳蝸,取代嚴重受損的耳蝸毛細胞,每個電極負責分析不同頻率,然後直接刺激聽神經,經過一段適應時間,便能漸漸區分出各種聲音、了解語言,讓聽障者能夠重獲聲音與人溝通。方德詠醫師提醒兒童家長,切勿因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就忽略遲發性的聽力異常疾病,如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它會因跌倒碰撞或感冒打噴嚏,造成聽損症狀出現,所以在小孩成長過程中,千萬要觀察孩子跌倒後的聽力與語言學習發展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早就醫診斷治療,把握語言發展黃金期。

回饋社會!國泰醫院補助電子耳裝置費用最高30萬

回饋社會!國泰醫院補助電子耳裝置費用最高30萬#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聽障者約12萬餘人,占身心障礙者10.9%,但許多聽障者礙於植入式助聽裝置經濟負擔沉重,無奈忍受無聲世界。國泰綜合醫院基於回饋社會的精神,捐助植入式助聽裝置手術費用,最高可補助30萬元,使聽障者有機會重獲新「聲」。國泰醫院林志明院長表示,將提撥醫院基金設立植入式助聽裝置專款補助基金,補助對象不分成人或兒童,依經濟狀況、政府補助等條件補助不等金額,低收入戶最高可補助30萬元,希望減少聽障者植入式助聽裝置的經濟負擔,並鼓勵積極接受完善治療,改善人際溝通,讓聽障者重新聽見幸福。傳統式助聽器無效者 醫院補助植入式裝置費用耳鼻喉科王拔群醫師也表示,若聽障朋友對於傳統助聽器,配戴時感到耳朵悶塞不適明顯或清晰度仍差者,就適用植入式助聽裝置,如人工電子耳、中耳植入器、骨傳導式助聽器等,醫師將評估患者病況及條件,建議合適的植入式助聽裝置。

廢核恐台美惡化? 政院:環境生態為優先考量

廢核恐台美惡化? 政院:環境生態為優先考量#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廢核是否會影響台美關係?行政院表示,核能存廢問題攸關我國能源政策及未來民眾生活、產業發展及環境永續,與全體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更與正常發展的台美關係無關。行政院表示,是否放棄核能發電作為能源選項,其考慮因素包括電力供應是否短缺、發電成本是否提高,乃至於是否衝擊環境生態及氣候變遷等問題。行政院強調,核四議題涉及高度工程及能源專業,需要透過多方資訊公開與理性對話提供事實,俾民眾做出理性判斷的基礎。行政院將持續監督相關主管機關確保核安,並提供充分資訊予民眾了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