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

國術館「喬一喬」 處理不當反挨刀

國術館「喬一喬」 處理不當反挨刀#脫臼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七十歲的賀伯伯,在浴室中不慎跌倒,好不容易爬起來了,肩膀卻感到一陣劇痛,賀伯伯趕快到隔壁的國術館,給熟識的拳頭師父「喬一喬」,沒想到不但沒有好轉,還愈來愈痛,兒子見狀,趕緊將老爸送到醫院。阮綜合醫院骨科陳正彥醫師表示,賀伯伯是很典型的肩關節脫位,也就是俗稱的「脫臼」,最好能在3天內送醫處理,若超過1週持續劇痛,恐怕就需要開刀治療。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一般以「前脫位」較為常見,多見於20歲到50歲的青壯年及男性中學生,有的病人還伴有肩部骨折。會發生肩關節脫位,常見於撞擊性運動或容易跌倒的活動,如籃球、排球等,在衝撞之間突然的外力衝擊,或是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此外,如在進行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在摔倒過程中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都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除了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或缺陷,如果肩關節首次脫位處理不當,或是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好,即過早活動,日後可能惡化產生習慣性脫位。發生脫臼的時候,患者會感覺肩關節疼痛劇烈,不能自由活動,頭部也會偏向傷側,受傷的肩膀會下垂,無法活動,肩部也會失去原本圓渾輪廓,肩峰突出且平直。此外,當患者的手肘緊貼胸前,手掌會無法搭上對側肩膀,或當手掌搭到對側肩部時,手肘會無法貼近胸部。  陳正彥醫師表示,第一次脫臼發生時,多採用關節復位術,並「靜觀其變」。但是對好動年輕人,以及愛好運動的人來說,卻有相當高的復發率,容易預後不良。近年來,因為關節鏡手術的發展,開始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是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發生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適時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其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出現習慣性脫位患者來說,效果並不好。最好方式是以手術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鬆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2~4週,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8週開始肌力訓練,12週恢復日常生活活動,4至6個月恢復運動。事實上,一般脫臼都可以透過復位方法來治療;很多人以為脫臼找國術館師傅喬一喬就會好,雖然這些師傅可能學習復位手法,但因沒有透過 X 光片確認,容易誤判,使病情加劇,建議民眾還是前往大醫院檢查治療。

一天關節脫臼百次 習慣性脫臼作祟

一天關節脫臼百次 習慣性脫臼作祟#脫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每天肩關節脫臼,最多時可以達上百次;還有人開車打方向盤時,聽到啪搭的一聲,竟然肩關節脫臼。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陳正彥說,這兩個案例都是典型反復性肩關節脫臼,一般稱為習慣性脫臼的病例。甚麼是脫臼?陳正彥醫師說,當骨頭末端脫離關節的位置時就是脫臼。通常是跌倒或骨頭受打擊所造成,最常發生在肩膀、臀部、肘部、指頭、拇指和膝蓋骨。陳正彥醫師表示,反復脫臼若一再發生,不但讓人長年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陰影下過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將來更可能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須換裝人工關節。外傷性肩關節脫臼發生後,可先採取保守治療,固定二到四周後再進行積極復建訓練。但是保守非手術治療有相當高的脫臼復發率,年紀越輕的病人越容易復發再次脫臼,若是演變成反復性肩關節脫臼,最好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對肩關節的脫臼病理已探討很透徹,固定方法亦很牢靠,只要作適當關節鏡手術,其成功率都在九成以上。

幼年跌倒疏忽 婦受關節疼痛之苦30年

幼年跌倒疏忽 婦受關節疼痛之苦30年#脫臼

一名40幾歲的林姓婦人一拐一拐地走進骨科門診,她表示大約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發現自己走路時關節會有痠痛感。不過,因不適情況尚可忍受,就不斷延宕就醫時機,一拖就是30幾年。直到最近1、2年痠痛情況經休息仍無法獲得緩解,甚至痛到走路困難,晚上睡覺時依然疼痛不堪、難以入眠,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宗志表示,經安排X光檢查,發現婦人右髖關節處的股骨頭已滑脫出髖臼部位,並上移、勉強卡住髖骨。林宗志醫師問及是否曾遭遇任何外力撞擊,林姓婦人則解釋自己幼年時期曾經跌倒,雖然當時有感到劇烈疼痛,但幾天之後比較好一點就不以為意。後來雖然常常伴隨有痠痛感,但是礙於家中經濟因素,並未考慮就醫處理,反而到國術館「喬喬看」,但情況都沒改善。林醫師解釋,因兒童的股骨頭發育尚未成熟,且周邊韌帶比較鬆弛,加上髖臼部位較淺,可能因為天生因素或跌倒等外力造成髖關節脫臼或扭傷情形。像林姓婦人因跌倒造成髖關節嚴重脫臼,且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未立即就醫處理,因此滑脫的股骨頭與髖骨的接合處形成不正常之假關節,經長期磨損並引起痠痛、疼痛等發炎反應,終至後期嚴重影響行走及正常活動。林醫師也呼籲不論是任何年齡層,若發現髖關節活動不適或不正常的聲響,兩側大腿外張的範圍不對稱或有受到限制的感覺,或是兩腳長短不齊等,皆應儘快至醫院尋求專業醫師檢查及診斷。像林姓婦人因跌倒造成髖關節脫臼,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便能早日擺脫不適,享受健康的生活。

肌肉放鬆就脫臼?習慣性脫臼惹禍

肌肉放鬆就脫臼?習慣性脫臼惹禍#脫臼

乍聽之下像是卡通中才會出現的橋段,不過以下舉的例子,卻是實際發生的案例,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陳正彥表示,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每天肩關節脫臼,還有人開車打方向盤時,聽到啪搭的一聲,竟然肩關節脫臼,這兩個案例都是典型反復性肩關節脫臼,一般稱為習慣性脫臼的病例。甚麼是脫臼?簡單來說,當骨頭末端脫離關節的位置時就是脫臼,通常是跌倒或骨頭受打擊所造成,最常發生在肩膀、臀部、肘部、指頭、拇指和膝蓋骨,其中又以肩關節是人體最容易脫臼的關節,但先天性肩關節脫臼極為少見,幾乎都是後天如運動或外傷所引起,大致分為三類:(1) 外傷性:因嚴重外傷引起,(2) 非外傷性:主要因關節本身鬆動,(3) 因持續性小外傷引起。陳正彥醫師表示,有大學生因為運動造成外傷性肩關節脫臼,卻沒有用吊帶固定,發現只要肌肉放鬆,肩關節立即脫臼,因為覺得好玩,一再重覆肌肉放鬆、緊縮的動作,但時間一久,只要手一放鬆,肩關節立即脫臼,痛苦萬分,嚴重影響生活及就學。反復脫臼一再發生,不但讓人長年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陰影下過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將來更可能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須換裝人工關節,發生脫臼時,會有疼痛、三角肌膨隆消失及肩峰角狀突出引起變形、無法運動等症狀,這時需要照 X 光,一方面看是往那個方向脫臼,一方面確定有沒有伴隨骨折的發生,但更重要的是要檢查有沒有神經、血管的損傷,或腱板的損傷。陳正彥醫師建議,通常外傷性肩關節脫臼發生後,可先採取保守治療,固定二到四周後再進行積極復建訓練,但是保守非手術治療有相當高的脫臼復發率,年紀越輕的病人越易復發再次脫臼,若是演變成反復性肩關節脫臼,因反復脫臼將來可能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且病人長年生活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恐懼中,最好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對肩關節的脫臼病理已探討很透徹,固定方法亦很牢靠,只要作適當關節鏡手術,其成功率在九成以上。

不想拇趾外翻 鞋跟最好別高於三公分

不想拇趾外翻 鞋跟最好別高於三公分#脫臼

嘉義市一名54歲陳姓婦人,家裡經營雜貨店生意,因為生意加上個人喜好的關係,每天幾乎穿著高跟鞋招呼客人,最近不但大拇趾與鞋子的摩擦加劇,日漸疼痛讓她連站都困難。到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求診後,從陳姓婦人的X光片可清晰看出第一趾因長期受到外力壓迫已明顯彎曲變形,連帶的讓腳的第二及第三趾明顯脫臼。醫師診斷為拇指外翻,且須接受手術矯正治療。(圖:愛穿高跟鞋,在長期的壓迫及摩擦下,不但造成足部第一趾嚴重拇指外翻,相對連帶影響到第二、三趾發生脫臼。)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羅勝彬醫師表示,拇趾外翻好發於30~50歲左右,其中又以女性居多(10:1),患者多因為屈就不合腳的鞋子,足部長時間受到壓迫與摩擦,造成足後跟韌帶受傷、大拇趾骨頭變形,輕則僅需以較寬鬆的鞋子配合復健運動即可,嚴重則需以手術進行矯正,民眾應多加留意。拇趾外翻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雖然約有60%的患者有家族病史,但後天引發的原因包括像喜歡穿高根鞋、有扁平族的患者以及後足跟腱過緊的患者也不容忽視。羅勝彬醫師說,輕微的拇趾外翻可利用毛巾訓練腳趾頭抓力、做腳趾開閉運動、伸張拇趾外側筋腱運動等復健運動,以減緩初期拇指外翻的症狀。另外,在平時保健方面,應盡量穿著圓頭的高跟鞋,最好避免穿鞋跟高於三公分的鞋子;建議多帶一雙平底鞋替換,晚上回家後可以做一些跟腱伸展運動及熱敷,避免跟腱攣縮後讓拇趾外翻變嚴重。

九命怪貓!貓咪失足從11樓高摔下 奇蹟復原

九命怪貓!貓咪失足從11樓高摔下 奇蹟復原#脫臼

貓咪真的有九條命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西雅圖有一隻叫做巴克斯特(Baxter)的9歲貓咪,在11層樓高的窗台上面亂走,結果不小心失足,從11樓上摔下來,當場讓他的主人戴安娜(Diana McDougle)嚇到不行,她從樓上往下看,發現巴克斯特一動也不動,以為牠已經死了,所以跟丈夫兩個人緊急到樓下察看,竟然沒有看到巴克斯特。心急如焚的她以為巴克斯特被人帶走了,沒想到居然在一輛車旁看到巴克斯特。(圖片是巴克斯特的照片,本文圖片皆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巴克斯特就是從這裡摔下樓(下圖)。於是戴安娜緊急將巴克斯特送到獸醫院接受檢查,獸醫師說巴克斯特的胸骨嚴重骨折、脫臼,情況十分危急,經過醫師的急救之後,終於撿回一條小命,但令人驚訝的是,巴克斯特在短時間內就已經可以起來趴趴走,活動力十足。巴克斯特的案例被主人戴安娜送到一家獸醫保險公司去申請理賠,結果被該公司獲選為11月份Hambone獎獎金得主,鼓勵巴克斯特的強烈生存意志。※巴克斯特復原後回到家裡的狀況(下圖)。

阿伯跌倒讓人亂「喬」 肩關節脫位劇痛不堪

阿伯跌倒讓人亂「喬」 肩關節脫位劇痛不堪#脫臼

肩膀撞傷可別大意,如果延誤就醫,可能得開刀才能復原。一名68歲務農的阿伯,工作途中不慎跌倒,肩膀受到外力撞擊,導致肩關節脫位。一開始他找鄰近的「拳頭師傅」治療,但幾天後卻劇痛不堪,只好到醫院看診。由於延誤最佳治療時間,最後得靠手術治療。醫生強調,肩關節脫位最好的治療期是在三天內,超過越久就越難治癒。肩關節脫位也就是俗稱的脫臼,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這名病人是屬於後脫位,因此特別難發現。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劉耿彰指出,後脫位比較少見,也沒有明顯的症狀。由於肩膀脫臼的位置在後,正面的X光片無法判斷,必須要靠側面的X光片才能確定。因此經驗較少的新進醫生或坊間的正骨師傅都很難發現。肩關節脫位多發生於20至50歲的成年男性,常見於撞擊性運動或容易跌倒的活動,如籃球、排球等激烈運動,因為突然的外力衝擊,讓肱骨衝破薄弱的肩關節囊前壁而導致。劉耿彰醫生表示,除了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或缺陷,如果肩關節首次脫位處理不當,或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好而過早活動,日後可能導致習慣性脫位,不可不注意。劉耿彰醫師提醒,一般的脫臼都可以透過復位方法來治療,只要處理得當,就不需要開刀。有些人以為來看骨科一定要開刀,因此不願意來醫院治療,就找路邊的拳頭師傅去「喬喬ㄟ」。但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雖然這些師傅都有學習復位手法,但由於沒有透過X光片作確認,很容易誤判,甚至越弄越嚴重,如果有脫臼的情況,還是要找有經驗的骨科醫生做詳細的檢查,才能對症下藥。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脫臼

苗栗縣民老年人口約7萬4千人(高達13.21%),因此有為數不少的鄉親,需長年忍受著關節炎、腰痠背痛、骨質疏鬆等疾病折磨。施國正院長表示,全膝人工關節對於嚴重或末期的關節炎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臨床上已經有30年歷史,成功率很高而且結果也令人滿意,但是手術後的疼痛與冗長的復健期卻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從2003年起就有學者開始提倡微創膝關節手術,初期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是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初期醫師技術不成熟所致;目前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微創型手術成果已獲得肯定,尤其是同時具有傷口較小、疼痛較輕微、恢復期及復健時間較短,住院天數也降低等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都鼓勵骨科醫師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已有數百例微創膝關節手術經驗的施院長,成功率高達95%以上,併發症很少,他指出微創手術對膝關節的各種狀況非一體適用,建議初學的骨科醫師,選擇關節疾病複雜度較低者,特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要避免;身體的BMI低於30,體重不要太重,大腿的肌肉不是太強壯的,膝關節的彎曲活動度至少大於90度,膝關節內彎或外彎的角度不是太大的,以前沒有接受過膝關節手術者(關節鏡手術除外)。施院長進一步說明,手術的重點在於小傷口,需要手術的地方,利用皮膚、軟組織的彈性及膝關節的擺位移動來進行。膝關節的四頭肌不直接切開,保留它的肌腱部分,膝蓋骨不做外翻的動作,膝關節儘可能不要在一開始手術就脫臼移位,對軟組織的破壞盡可能減到最低,如此一來將傷口縫合之後癒合會更快一些。院方說明目前部分病患以局部神經阻斷麻醉,病患的傷口長度約八到十公分,手術後兩星期拆線,大約四星期內都可以不用使用輔助器即可行走,疼痛完全消失約一到兩個月之久,大約六星期即可上下樓梯,恢復的狀況比傳統的手術要快得多,在上午手術出了手術室即可喝水吃飯,而且不必使用導尿管,不到10%的病患須要輸血。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後的民眾,可以開車、騎乘機車與自行車,日常種菜或者做些輕便農務也無礙,大多數病患都很滿意,尤其雙膝同時接受手術的病人,在門診追蹤時滿意度更高;因此,膝關節的微創手術確時可行,不僅有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而且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對於苗栗民眾也是一大福音。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7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