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

醫訊/體質經絡食療

醫訊/體質經絡食療#經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知道吃生機飲食與蔬食對身體好,吃肉對身體過患很多,但是若缺乏最新的營養知識,不知道怎麼吃對身體最健康營養?;如果氣血滯留不通,就容易機能障礙。這時可以去瞭解穴道位置,進行養生穴道按摩保健。可以促進經脈的氣、血、淋巴液的循環,改善體質。所以,元智大學與漢儒文教基金會將舉辦「漢儒書院元智經典講座」,本次主題為「體質、經絡與食療」,將邀請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亞洲區經絡臨床研究中心顧問(C.E.O.)楊乃彥教授主講。對象:有興趣者皆可參加。報名方式:各場次須事先報名,免費入場,以各場次時間為主,僅受理當月份場次之報名(例:第2場時間為2/27,受理報名時間為2/1~2/26),不受理跨月份場次之預約報名(例:設今日為2/15,因2月份場次未舉行,故不受理3月份場次之報名事宜。),額滿為止。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體質、經絡與食療時間:102年6月26日(三)下午14:30~16:30地點:基金會(台北衡陽路36號6樓之1)洽詢:02-2311 2728 基金會

騎車累殘無外傷 仍要小心體內積”瘀血”

騎車累殘無外傷 仍要小心體內積”瘀血”#經絡

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因為近兩周全身痠痛無法入眠而至其門診就醫,問診得知,患者在一個月前因騎機車被追撞跌倒,但當時就診西醫時並無發現骨折或其他外傷,因此僅口服止痛劑,未再進行其他治療。但是患者卻在約半個月後出現全身痠痛的症狀,疼痛感在晚上更加明顯,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而且還出現胸悶、骨頭及關節有酸酸、重重的感覺,這些都是身體外傷的後遺症。經用藥且輔以傷科推拿後,痛感消失,身體也變輕快。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中醫科黃雪雅醫師表示,人體在遭受外力撞擊或跌倒後,內部經絡氣血會出現短暫的紊亂現象,輕微者會自我調整回復到正常狀態,嚴重外傷則需要藉助傷科推拿手法以及傷科用藥來治療,以去除外傷導致的內部瘀血或氣鬱現象,使得氣血運行順暢,經絡循行回到常軌,身體出現的痠痛自然得以緩解。有些慢性酸痛症狀的病因是來自於多年陳舊性的外傷所導致,因此在用藥治療上「活血」與「行氣」必須併用,如桃仁、紅花、川七、枳殼、柴胡、牛膝、木瓜等都是臨床上常用藥物。像川七具有活血及止血的雙向治療作用,無論在傷科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是相當重要的藥物之一。黃雪雅醫師指出,瘀血所造成的疼痛多在夜晚發生,像這位患者在用藥上也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經用藥二週後,病患自訴其痛感消失,身體也變輕快,這是由於治療後全身氣血順暢所致。除傷科用藥外,傷科推拿手法的運用也相當重要,對於兩週以內的急性病症及經年累月的陳舊病症會採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外治手法加上內服藥相輔,對大多的酸痛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中藥外洗與薰蒸治療也是中醫傷科的一大特色,可藉由活血藥及補益肝腎的藥物,經皮膚吸收直接對外部淺層經絡做治療,對於急性期患者療效顯著。因此,黃雪雅醫師表示,各類急慢性痛症除了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外,其實中醫傷科治療能更完整的對人體經絡筋骨進行調節及修護,避免出現外傷後遺症,讓骨骼、肌肉都能健健康康的陪伴你一生。

冬病夏治 三伏天揮別過敏症

冬病夏治 三伏天揮別過敏症#經絡

端午節過後,炎夏正式來臨,中醫認為天地與人體是合一的,夏天是許多過敏性疾病的緩解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也將遵循古法「冬病夏治」原理,針對冬天較容易發病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難治疾病,在三伏天開辦穴位敷貼特別門診。初伏貼門診在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中醫師林經偉說,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是根據節氣曆法計算而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而三伏貼即是在三伏天所做的穴位貼敷治療法,是中醫的外治法之一。今年的初伏是七月十四日到十六日、中伏是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末伏是八月十二日至十四日。 在三伏天,因為天氣炎熱,加上人體陽氣旺盛,特別是午時,皮膚腠理完全開泄,選取特定穴位,及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進行穴位敷貼,這時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三伏貼主要是依據冬病夏治的原理;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是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皆屬肺系疾病,肺的五行屬「金」,根據中醫春夏補陽原則,在一年最炎熱的三伏天陽盛之際,將具減敏、定喘及化痰止咳功效的藥餅,敷貼在病人背部的穴位,可助長陽氣,減少寒冬發病率。 林經偉說,對於怕風、怕冷、多汗、冬天四肢冰冷、面色恍白、眼眶暗沉、容易疲倦、胃口差、大便浠軟、腰痠等虛寒性體質,或流清涕、鼻塞、鼻嚔倒流、氣喘、咳嗽等好發在冬季過敏症狀嚴重的疾病,三伏貼都有不錯的療效。 根據花蓮慈院接受健保局委託承辦的小兒氣喘緩解期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試辦計畫,在中醫四診診察、穴位推拿按摩、以及督脈及神闕灸中,發現三伏貼有助於降低過敏症的發生,提高環境適應能力。中醫相關研究報告也顯示,運用穴位膚貼療法連續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八成以上,適合不喜歡服藥的小兒以及服藥過多的老人。 林經偉說,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可減少腸胃道干擾,延長藥效;適合接受這療法的病人主要以過敏體質的兒童,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及容易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在成人方面如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都可經由三伏貼改善症狀。 中醫科將自七月十四日起推出夏季三伏天穴位敷貼綜合療法,給需要減敏、定喘、止咳的病友進行治療,並自即日起受理初伏穴位敷貼掛號。 接受穴位敷貼治療的病友,每次敷貼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林經偉建議,在敷貼當天可注意多喝水、不碰冷水、不曝曬在陽光下、不從事激烈運動等。至於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以及有發燒和咽喉發炎者,施治前宜先請中醫師指導調理、診治評估。

改善小兒腦性麻痺 三歲前是治療關鍵

改善小兒腦性麻痺 三歲前是治療關鍵#經絡

小兒腦性麻痺是指胎兒在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內,大腦在尚未成熟階段受到損害或損傷,而引起的以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和姿勢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症,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表示,該主要表現為站立遲緩、行走遲緩、發展遲緩、牙齒發育遲緩、語言遲緩或頭軟無力、不能抬頭;手無力,不能握拳,下肢癱弱,口唇軟而無力,不能咀嚼,皮膚鬆緩,肌肉軟而不長;或相反的一種現象:頭項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等。它是西醫病名,在中醫學科中還沒有專有病名,屬於中醫學中“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目前治療的方法是利用復健,刺激小兒肌力,重建腦內迴路,使他能做到生活自理、語言表達,進而學習能力與正常小孩一般。至於中醫方面,針灸對於刺激腦神經迴路已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推拿治療和中藥治療也陸續證實對小兒腦性麻痺患者有治療效果。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指出,針刺治療腦性麻痺能緩解肌張力,提高肌力,改善患兒運動功能,達到治療目的;推拿治療具有舒經、理筋、整復、祛瘀、活血、改善內臟功能作用;中藥治療更注重從患兒整體調理出發,給予辨証分型治療,治療以益氣活血、祛瘀通絡。另外“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所有的經絡都匯聚在頭,頭皮針對於各臟腑器官功能的調整及神經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病程短、年齡小、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也就是說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療小兒腦性麻痺的首要條件。3歲以內的患兒,大腦處於迅速發育過程,如接受早期治療,能使受損傷的腦組織所支配的功能得到較為有效的代償。中醫治療方法再與現代復健方式及其他治療如藥物療法、外科手術療法、物理療法、運動療法、語言訓練、感覺統合治療、矯形器等治療手段進一步結合,能夠早一步改善患兒的症狀。

食補不如”水”補!

食補不如”水”補!#經絡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只要掌握喝水的時間與量,就能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黃帝內經》記載,早上五點到九點,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可以使腸胃甦醒、有助於清除宿便。下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這段時間補充水份,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此外,專家也建議,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可以維持血液流暢,防止腦血栓的形成。喝水除解渴、調節體溫、運輸養分之外,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飢餓的疼痛、渴的感覺有關,兩者都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如此一來,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但晚餐過後應減量,以免造成水腫。此外,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性水(pH值介於9.0-9.5為佳) ,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滲透力强,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症狀,針對生活壓力大、經常外食的上班族群,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提出長壽的秘訣,除了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由此可見,「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給身體喝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經絡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昨天(3/24)假該院二樓中醫科門診區舉辦「中醫全方位診療」記者會,由張景年院長、新竹市衛生局姚克武局長、大聖會莊鍊雄會長、西北扶輪社陳和順社長以及中醫科彭姵綸主任等人共同剪綵。會中,張景年院長期勉中醫科能善加運用該院的西醫資源,提供民眾全方位、更完善的優質中醫診療服務。中醫科彭姵綸主任表示,自89年開始該院提供內、婦、兒科的服務,為了因應病患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性的服務,在張院長的指示下,發展全方位中醫治療,涵蓋中醫內科、婦兒科、針灸科、傷科;同時,為擴大門診空間,該院排除萬難,增建空橋,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提供民眾舒適的看診環境;並且增聘新進傷科醫師,有別於ㄧ般多使用傷科推拿師的診所,該院特別聘請具有合格中醫師執照的傷科醫師,依病人體質辯證論治,配合中藥內服、膏布外敷、薰洗或藥洗、推拿以及針灸等達到全人治療的目的。彭姵綸主任指出,新竹醫院之中醫發展優勢除了上述聘請合格傷科醫師,提供全方位診療外,另配合醫院既有的西醫資源,如現代理學檢查、神經學功能檢查、放射線診斷與實驗室檢驗,可大幅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這樣在進行治療時,除了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能讓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彭姵綸主任表示,為了提昇服務品質,中醫科特引進最新的電針機以提供高品質的電針治療服務,就是希望能讓患者在舒適的治療過程中改善軟組織不適的症狀。配合外治法的需要,中醫科與中藥局配合進行研究開發,對於針傷科最常見的各種酸痛問題,以中藥薰洗設備搭配精心配製的酸痛貼布,針對不同症型的酸痛提供個人化的舒適服務,讓辛苦堅守工作崗位的您能在優質中醫服務環境中擺脫惱人的酸痛。最後,張景年院長表示,期望未來能藉由中西醫的整合及合作,提供癌症病患及急診病患另一種治療方式的選擇;同時,將深入社區推廣中醫預防醫學及中醫老人醫學的理念,相信對於逐漸高齡化的社會,這方面的發展是個趨勢;更期盼該院中醫科秉持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人、全方位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春令養生調肝氣 午夜11點~3點睏好眠

春令養生調肝氣 午夜11點~3點睏好眠#經絡

從黃帝內經來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為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天地之間生氣發動,草木欣欣向榮,為適應此種氣候,人們應當夜臥早起,出外散步並舒緩形體,使情志舒暢愉快,廣泛佈施而不慳吝,這是順應春天調養生氣的方法。為恭醫院中醫部主任杜旻峯醫師表示,中醫講的「肝」與西醫的肝臟(liver)是不同的。就中醫生理而言:「肝主疏泄」,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若肝氣鬱滯或上逆,則出現胸脅悶脹、精神抑鬱或頭目脹痛、煩躁易怒的症狀,甚至影響飲食的消化,類似現代的精神官能症。其次,「肝主藏血」,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若藏血功能失常,在婦女即可引起月經量多或量少。杜旻峯醫師說,古代中醫家從臨床觀察中得知-「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也就是說肝血若充盈則能養筋、能使指甲紅潤以及幫助視力保健;反之,若肝血不足,則身體上會出現筋痛與麻木感、關節屈伸困難、肌肉出現痙攣拘急等症;或指甲枯槁,變薄變軟;或兩目乾澀,視物不清。古人有「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外界的環境對人體有重大的影響,因人體須仰賴外界的食物、空氣、水、陽光而獲得能量。杜旻峯醫師指出,其中與「肝」相應的季節是春天,相應的味道是酸味,相應的顏色是青綠色,相應的五行是木。肝的養生與草木的生長相似,草木在春天恣意向外伸展,不喜被抑制,因此要保持情緒的平和,少鑽牛角尖或發怒;多吃綠色蔬果對肝是有幫助的,適當的酸味食物對肝也很好。另外從人體的經絡氣血運行而言,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相應經絡的氣血運行,是在每天的午夜11點到凌晨3點剛好在肝膽經,因此這個時段的睡眠對肝的保健也十分重要。春天是一個善變的季節,乍暖還寒、時晴時雨,很容易讓人感冒,因此要注意保暖與外出時準備雨具,減少風寒的侵襲;有空多到戶外踏青,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適當的伸展肢體,保持心情的舒暢,這才是春令的養生之道。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表示,人體總共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穴道」是經絡之氣血聚集的地方,藉由按摩穴道可以調整人體氣血,舒緩精神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按摩前身體要儘量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對於正值感冒發燒、過飢過飽或疲勞、懷孕婦人、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的人等等,則需要請專業的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從事按摩活動。另外,黃慧君醫師也提醒,想利用自我按摩養生的民眾,要避開以下較危險的部位,如、骨折脫臼處、外傷感染處、脊椎、眼球、肚腹部、頸部等。針對各種需求,黃醫師提出以下幾個DIY自我按摩的小撇步:【醒腦安神】 將十根手指屈曲成梳耙狀,作梳頭樣從前額髮緣往頭頂及後頭部移動,或者用木頭、獸骨製的梳子由前向後梳髮,直到頭皮有溫熱感。頭頂的百會穴,為任、督二脈的匯集點,可以醒腦開竅、安神除煩。【頭痛目酸】從眉頭開始,輕輕地按摩到太陽穴處,於太陽穴處以指腹作輕柔的點壓,可緩解頭脹頭痛、目酸眼花。【腰背僵硬】雙手插腰定位,尋找腰部脊椎兩旁豐厚肌肉的部位,將掌心事先搓熱,由上往下按摩至肌肉微微發熱為止,如此可舒緩一天下來腰背的僵硬不適。【養生要穴】 位於膝關節下方、小腿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的要穴,能增強體力、預防衰老。由於屬於胃經的穴位,故舉凡胃腸功能低下疾患經常使用,另外對於腿骨膝蓋酸軟無力,也有健步的作用。【降火安眠】將足5趾向下彎曲時,腳底呈凹陷處為涌泉穴的所在,使用手掌心摩擦至腳心發熱即可,此穴有清降虛火、滋潤明目、安眠安神等功效,所以古籍記載大詩人蘇東坡,每晚臨睡前必做此穴之按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