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

你的家庭有哪些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

你的家庭有哪些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規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家庭和每段關係都有規矩,這是一系列的期待,讓大家知道在各種背景與環境中要怎麼表現出合宜舉止,規矩指示了被允許和不被允許的舉動,同時也告知守規矩和不守規矩的下場與後果。規矩可以分成兩種:清楚說明的「顯規矩」和未說出口的「潛規矩」,家庭中會發展出許多顯規矩和潛規矩。可以說出口的顯規矩很簡單,包括:「不要插嘴」、「要說『請』」、「音樂不能放太大聲」等。每位家庭成員都知道這些規矩,也可以公開討論,甚至可能在爭論後修改這些規矩。未說出口的潛規矩就不一樣了,就算家庭成員都理解甚至同意,但大家不會公開認可或討論這些規矩。如果有人提起,即便連最堅信這些潛規矩的人都可能否認。例如:在某些家庭裡不允許生氣,但能夠接受沮喪的情緒;沒有人會這麼說出來,不過規矩就是: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可以發怒,但是可以憂鬱。在其他家庭裡不允許表現出恐懼,或者只有女性成員可以這麼做,這樣的規矩是:如果家庭中的男人感到害怕,他們應該要否認這種恐懼感,即使面對自己時也一樣,然後以憤怒的表現取而代之。有些家庭不允許難過的情緒,規矩是:永遠都要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負面情緒不形於色。孩子在哭泣時,大人會告誡他「往好的一面想」、「不要碰到一點小事就哭哭啼啼的」,潛規矩就在這樣的話語中不言而喻。有些家庭裡不允許爭辯,家庭成員都被要求時時保持愉悅和諧的態度,這樣的規矩也是說:如果你發怒了,就離開現場,直到自己冷靜,再帶著笑容回來。在其他家庭,家人之間要產生共鳴的唯一方式就是爭執,這樣的規矩是:爭吵總好過冷漠或事不關己,透過激烈爭論可以表現出自己的在乎。問題在你的家庭中,大家公開承認且可以討論的顯規矩有哪些?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關於情感表達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呢?在喬和莎拉對金錢的爭吵中,金錢觀不同只是問題之一,他們也各自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處理爭執的不同規矩。莎拉逐漸明白喬並不想存錢,因此更煩躁和情緒化,感到既憤怒又受傷,她說:「你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未來。」這麼說讓喬很難過,因為他在原生家庭中沒有遇過這樣的反應,喬變得很緊張,他會說:「等妳冷靜下來,我們再談。」這一類的回話,想藉此撫平莎拉的情緒。如果這麼做不管用,喬就拒絕與莎拉交談,並說:「妳現在非常不理智,等妳願意講理,我才要跟妳談。」莎拉認為喬的意思就是等她願意讓步,喬才肯跟她討論。莎拉覺得喬的態度很高傲,也認為喬拒絕和她一起解決問題,這兩項因素讓莎拉更惱怒,想摔東西洩憤,她也的確經常動手。在喬的原生家庭裡,遇到衝突時不會以情緒化的爭吵解決,大家會短暫爭論,然後分開,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角落,直到能夠微笑示人之後才出來。他們很少會再次討論之前的矛盾,也很少對此做出共同的決定。在莎拉的原生家庭裡,當衝突發生時,大家會在當下就處理並解決問題,大吵之後,衝突就結束了,大家又可以相安無事,而且在爭執的最後,一家人通常都會做出結論或決定。這樣的情況讓喬和莎拉在解決衝突的方法上大有歧異,他們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經歷互相激烈碰撞,喬認為莎拉沒有按照規矩行事,他覺得:「如果莎拉真的愛我,就不會對我大吼大叫,她應該要更體貼,整天發怒和大吵並不是愛。」莎拉則是認為:「如果喬真的愛我,他就應該面對我在這件事的擔憂,而不是忽略我、貶低我,他應該要更體貼,愛就是要讓對方知道你的感覺,即使你得用吼的告訴他也沒關係。」(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規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喬和莎拉都覺得自己愛著對方,是對方不愛自己;他們也都覺得自己用了正確的方式處理衝突,而對方卻非如此;他們都覺得是另一半打破了規矩。喬和莎拉理所當然地認定彼此對愛情的看法相同,是對方故意找碴。這樣簡單的例子顯示,當沒說出口的潛規矩控制著大家的行為舉止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那就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所有規矩的基本目的都是要控制家庭成員的關係,如果大家都配合遵守規矩,家庭關係就能保持平衡。每當家庭增加一位成員,新成員就要學習這些家規。家中的孩子以兩種方式學習家規,一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所經歷的焦慮感,二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體驗父母的焦慮感。問題在需要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與衝突時,你的原生家庭的顯規矩和潛規矩是什麼?對不同人或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處理衝突的規矩也不同嗎?年齡是否會影響這些規矩?在目前的家庭關係中,你繼續使用同樣的規矩處理衝突嗎?或是你已經改變這些規矩了?你現在所使用的規矩是否跟從前的規矩相反?還是你已經制定出「全新」的規矩了?另一半的原生家庭中處理矛盾的規矩又是什麼?對方習慣的規矩和你的規矩又有什麼衝突?焦慮是不良情緒,焦慮感基本上就是對未知的恐懼。與對特定事物那種一般的恐懼感相比,焦慮感更為糟糕,焦慮不安的情緒會讓你覺得脆弱無力。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兒童)都會盡其所能避免焦慮的情緒。因此,我們全都學習以特定的行為舉止避免憂慮不安,就算這樣會帶來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例如我們寧可選擇沮喪或偏執,也不願意受焦慮所苦。能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就能控制你,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之中,很早就學到了這一點。當孩子打破規矩時(無論是顯規矩或潛規矩), 父母當然可以體罰,但最有效的懲罰就是收回關愛(withdrawal of love,或威脅要收回關愛);每個人在年幼的時候都害怕被遺棄,收回關愛的懲罰就應用了這一點,遭受遺棄的威脅通常會引起孩子焦慮不安,這樣的焦慮感足以讓孩子改變以避免被拋下。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父親告訴兩歲大的兒子該離開公園了,孩子不願意且不肯動,這位父親當然可以直接把孩子抱起來、強行帶他離開,不過他卻選擇採用心理戰術。他會走開幾步,然後說:「好吧,那你就留在這裡,我要走了。」等父親走了幾公尺之後,孩子自然會追上來。這種遺棄的威脅,在多種情況中以不同的偽裝方式,被用來控制孩子性格的許多方面。因為年幼的孩子極度需要父母,孩子寧願壓抑性格中讓父母反感的部分,也不願感受焦慮不安。事實上,孩子會跟自己說:「我一個人沒辦法生活,我需要爸媽,所以我最好不要做任何會失去爸媽的舉動。」我們就是這樣學會了一件事:「做自己」經常是危險的舉動。當孩子打破規矩時,就算父母不使用體罰或心理懲罰,孩子還是會因為父母變得焦慮而學會規矩。幼童為了存活,必須對父母的焦慮極度敏感,一如幼童會密切注意父母在不在身邊,他們也發展出對父母情緒的認知。不管有沒有人說出口,父母難過的時候,孩子都會知道。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對父母的焦慮感有責任(有時的確是他們引發了父母的焦慮感),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父母因此感到憂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到憂慮;如果這個情況經常發生,孩子就可能會停止做這件事。孩子會試著遵守規矩、照顧父母的情緒,藉此自我保護。問題在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人打破了潛規矩,家人的焦慮程度會產生什麼變化?誰會站出來反對,對逾矩的舉止大驚小怪,或因此變得焦慮呢?舉例來說,如果家中不允許發怒,而有人在家裡公開表現憤怒的情緒,這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這個情況又會如何被控制呢?如果有人不遵守顯規矩,會發生什麼事?你認為自己還在遵守的規矩有哪些?當有人打破這些規矩時,你又會有什麼反應?(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孩子愛唱反調?了解原因最重要

孩子愛唱反調?了解原因最重要#規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吵著想吃速食,給不給吃?孩子不想寫家庭作業,可不可以?孩子不想遵守規定,行嗎?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選擇題,我們可以理解孩子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但有些事情非做不可,有些東西還不能說給就給。不斷的在這些選擇題中和孩子拉扯,想講道理怕孩子不接受,用威嚴管教又擔心對孩子不好,真是讓人煩躁。為何有這些選擇題?是集體認知在拉扯聽到速食,我們就會聯想到垃圾食物,等於是不健康的代名詞,所以我們不敢給孩子大吃特吃。仔細想想,速食不就是一塊肉、一顆蛋、一片起司、幾片生菜,最後加上兩片麵包組合成的嗎?這些材料哪個是不健康?不想寫家庭作業,當然是不可以的呀!每個爸媽都有個童年記憶,就是作業沒寫就得挨罰,這可不是好的回憶,因此,孩子不寫功課,當然是不行啊!仔細想想,那些家庭作業沒寫,被罰的是誰呢?如果要承受結果的是孩子,那麼,決定寫不寫就是孩子的主權,不寫就面對不寫的結果,這是孩子自己做決定之後,一定要去面對與承擔的。孩子做的決定應該攘他自己承擔不遵守規定,就會引起別人的困擾,感覺就是叛逆,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如果不遵守那會怎樣呢?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或是讓別人受傷?這些都要讓孩子去思考那些不守規定之後的後果吧!思考後做的決定,所有的結果當然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因為這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我們只能從旁了解不守規定的真正原因,再適時的給孩子一些分析與建議。仔細想想,社會上有多少的大人不守規定?小至亂丟垃圾,大至挑戰法律規範,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隨時可見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不想遵守規定也就不奇怪了。這一切一切的拉扯,都是來自我們在傳統教育中,所吸收的集體認知,只要是曾經被教導的,就會在腦中建立一個價值觀,成年後,生活中許多的選擇就會依循著這個價值觀來做出決定。了解孩子動作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當有些事情會與這些認知衝突時,我們就會出現拉扯猶豫的現象,不知道該要如何做決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產生極大的困擾。倘若先放下這些既有認知,重新看待孩子的要求,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不守規定或是不做作業,這都是背後有些原因的。可能是這項規定讓孩子不能認同或是這份作業實在是太難了、太多了,所以不想寫。這時候,只要能夠給出建議或是教導,讓孩子可以突破這些困境,或是讓孩子真正的去理解那些規定的真正原因,也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想法和困境,最後可以將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決定寫不寫作業或是遵不遵守規定,這些都是讓孩子學習自主的好題材。理解與陪伴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成熟支持孩子所堅持的,理解他並陪伴他,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當我們無需做出選擇,只有陪伴孩子釐清問題和做出決定,此時是最佳了解孩子想法的好機會。利用這些選擇題,我們可以充當顧問,讓孩子在無從選擇的狀況下,給予一些建議,並且全力支持孩子所做的決定,這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深深的愛,這樣的愛能帶給孩子力量的,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的品格能力更為成熟,自然,一開頭那些需要拉扯的問題,就已經消彌殆盡無影無蹤了(本文摘自/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時報出版)

試試5種練習 打破用餐陳規

試試5種練習 打破用餐陳規#規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腹部及身體飽足感覺知增加後,你還是會有認為已經足夠但還是想要再吃的時候。發生這種情況時,嘗試察覺想要持續進食衝動背後的原因。是否有人強迫你吃更多?或許你是因為不想要讓廚師失望?是否落入「反正已經爆掉了,就繼續吃吧」的心智陷阱,或是對於浪費食物感到不安?練習:如何自在地把食物留在餐盤裡1) 取比自己認為想吃的分量還要再多一些。2) 用餐的同時將之前所學進行練習。察覺飢餓感、腹部飽足感及味覺滿足感。3) 一旦覺得足夠,就停止進食。將餐具放下,若接下來的五到十分鐘內身體還有需要,仍可以允許自己多吃一些。4) 留意你的想法及情緒。腦海浮現哪些想法? 如果發現有所抗拒,察覺這些感覺來自哪裡。5) 將剩下的食物打包起來,晚點再享受。或者也可以選擇當廚餘進行回收,這是你的選擇。打破用餐陳規 你會跟我的工作坊大部分學員一樣地發現,想要繼續進食的衝動往往不是因為身體滿足感,而是因為盲目陳舊的規範。你覺得這些想法從哪裡來?很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是規定你一定要把餐盤清空,這些信念如何影響你的覺知、滿足感、體型?其實:這些信念一點都不管用,對吧?你可以考慮用以下方式來改變想法:用餐感覺已足夠時,就算只多吃了3口主食、小菜、甜點,還是會為你帶來額外的100多大卡。如果日復一日每一餐都這麼做,加起來等同於你想要減掉的那5公斤體重。你可以選擇扔掉或打包起來。這小分量的食物也許不足以構成一餐,但是好幾天下來的剩菜,卻可以成為令人滿足的午餐。與其現在就塞進肚子,不如之後享受它們。點多的食物別浪費在餐廳用餐時如果發現餐點分量比自己需要的還要多,可以提醒自己打包回家隔天再吃。比起現在就把餐盤清空,會帶來更多價值。1、2天後,還可能從這個食物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就算無法帶走食物,可以考慮看看哪個比較浪費:把多餘的食物當成廚餘肥沃土壤,還是吃下數百大卡不需要且不享受的熱量?吃下比自己所需還要多的食物讓你獲得什麼?如果因為擔心廚師看到未清空的餐盤,而認為你沒有充分享受他的餐點,請記得廚師端出的分量是為一般客人所設計的。有些人胃口比較大,有些人較小,然後很多人在兩者之間。廚師無法知道你的身體需要多少食物,也不知道你有多餓。只需拜託服務員代替你稱讚廚師,就不必擔心把這些食物留下。到吃到飽餐廳可適量品嚐多種食物如果還是擔心傷害其他人的感受,可以多運用創意。很多個案在親戚鼓吹他們多吃一些時倍感挑戰。有些人會編造善良的謊言:「很抱歉,我剛很晚才吃午餐,現在不太餓。」有些則只吃一小份,然後把剩下的帶回家,餓的時候再吃,充分享受它。清楚知道你婉拒的行為和食物或對方完全沒關係。當你有機會來到吃到飽自助餐時,可以放下「吃夠本」的心態,允許自己「玩食物」(這可能是父母禁止你做的事)。與其盡可能多吃些,不妨把它視為少量品嚐多種食物的機會。你會在第十二章探索如何辦到。你也許會發現,某些情境比較有挑戰性。隨著覺知的增長,你可以更輕易地檢查自己,然後創造出轉變自己想法的方式。(本文摘自/正念飲食/橡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