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臺大醫院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於112年11月於臺大醫學院完成揭牌典禮以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在113年3月20日,完成第一例運動神經元疾病 (俗稱漸凍症)病友的捐腦入庫,在此除了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大愛,也象徵著臺灣腦庫的正式啟動。 社會大眾熟知的是「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而「捐腦」是臺灣腦庫成立後民眾的另一種選擇 捐腦是為了了解神經性疾病、研發藥物以治療更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友。作為台灣第一個收集腦神經組織的臺灣腦庫,自成立後就密集和器官捐贈以及大體老師捐贈的相關團體密切合作,於113年3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通知腦庫,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在得知腦庫成立的訊息後,除了原訂的器官捐贈外,也希望能捐腦,提供研究、發展治療此疾病藥物。 臺灣腦庫代表人臺大醫院謝松蒼醫師收到此通知後,立即趕到台中慈濟醫院,向病友黃鼎承先生及家屬說明。黃先生非常正面的表示漸凍症目前並沒有解藥,因此希望捐獻腦神經組織,提供藥物研發的基礎。家屬也非常認同,決定於眼角膜捐贈後,立即轉送臺大醫院進行捐腦的作業。家屬陪同病友大體於113年3月20日中午抵達臺大醫院,腦庫動員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老師、醫師等同仁,分工合作,於下午 4 時完成捐腦手術,家屬隨即陪伴大體,當天返抵台中。病理科醫師在取腦後,針對 20 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區、分區冰存,在晚上9時多完成腦、神經組織入庫,總共動員約 30位同仁、費時九個多小時,終於圓滿完成黃先生的大愛。腦庫對於黃先生的大愛及家屬的支持,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有感於過去許多病友均曾表達欲捐腦的大愛,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指派謝松蒼醫師帶領團隊,自106年起,在衛福部、國衛院的指導,病友與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臺灣腦庫的建置,並於112年11月5日揭牌成立。黃先生是臺灣腦庫揭牌後第一位經由跨院合作、結合器官捐贈、捐腦入腦庫的漸凍症病友,對於臺灣 腦庫有多重的重大意義,包括: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以及3.象徵臺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黃先生希望器官可以提供最大的醫療、研究用途,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兩院接力合作,先捐眼角膜,接著捐腦、神經、內臟組織,圓滿黃先生的大愛,說明捐腦病友,除了提供腦神經組織作藥物的基礎,也能提供眼角膜移植,這是大愛的極致。 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多次表示「雖然腦庫建在臺大,但是服務全臺灣,包含病友與研究人員」。從得知病友捐腦意願,謝松蒼醫師到台中慈濟醫院,除了向病友說明,並24小時溝通、協調,與團隊同仁演練流程,非常感謝台中慈濟醫院全程協助,排除遠距運送的困難,達成病友的付託。這是第一例在台北地區以外的漸凍症病友捐腦,這一模式,未來將可以推展到全台灣,作為各地病友送到臺灣腦庫捐腦的參考流程。 3.台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解藥,國外雖有腦庫,但是研發結果是否適合台灣人的基因體質,是嚴肅的臨床課題。臺灣腦庫提供本土的腦神經組織,除了本國研究,並可以啟動國際合作,提高臺灣科研的能見度,加速開發適合臺灣人的藥物。 未來,臺大醫院腦庫團隊將持續優化捐腦流程、也期待社會大眾支持捐腦理念,以腦庫促進腦疾病的藥物研發,守護國人的腦健康。

讓未來的主人翁頭好壯壯展笑顏 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揭幕  

讓未來的主人翁頭好壯壯展笑顏 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揭幕  #臺大醫院

唇顎裂、小耳症、顱骨早閉唇顎裂以及先天性重症顱顏畸形、顱骨早閉等等,都是屬於顱顏治療的範圍,為提供患者全方位的治療,臺大醫院整合跨科部多科團隊合作,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於2024年3月27日在臺灣大學和臺大醫院長官主持下揭幕,這是全國第一家在國家級公立醫學中心設立的顱顏中心。除了重症顱顏治療外,服務範圍亦包含顱顏顎面手術項目。除此之外,中心還將致力於顱顏方面之研究及科技發展,提供專業訓練及民眾教育,發展國際醫療及交流等任務。 顱顏(Craniofacial) 問題牽涉的範圍很廣,舉凡創傷、腫瘤、外型咬合改善、甚至呼吸睡眠中止矯治等皆屬於其範疇。另一方面,對於 ”顱顏中心”的定義,在歐美先進國家則較嚴謹,其任務則較偏向顱顏重症之治療,如先天性顱顏畸形等,因此多設在具規模之兒童醫學中心內。  在台灣,先天性顱顏治療的發展模式,概與日韓等其他亞洲國家相似,以較常見唇顎裂、小耳症等問題為主 而在1997年,臺大醫院整形外科謝孟祥醫師奉派至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學習顱顏外科時,發現事實上,治療”顱骨早閉 (craniosynostosis)” 等的顱顏重症才是世界顱顏中心的主流。而對於這些複雜病例,需要良好的分期治療規劃,和跨領域之團隊合作。因此回國後即致力在本院推動重症顱顏疾病之治療及顱顏團隊之組成。 臺大醫院過去對顱顏問題之治療雖已有相當之歷史,但多為各科獨立發展之情況。團隊醫療概念的推動,在這個歷史悠久的醫療體系中,初期面臨了不小的挑戰。直到2008年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啟用,才有了新的契機,一個跨科部的顱顏治療團隊才開始成形。2015年,在衛福部計畫的贊助下,加上當時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吳美環院長的支持,一個跨科部的顱顏治療團隊在臺大醫院正式成立。我們採用團隊分工合作的運作模式: 病人經過各科診察後,醫療團隊則經由跨科部會議達成治療共識,規劃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整個團隊運作則由個案管理師居間協調。 在隨後的數年中,顱顏團隊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與唇顎裂等患者相比,先天性重症顱顏畸形病人,得到的關注和醫療資源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這類患者手術困難費時,術後常需加護病房照顧,而且最重要的是,健保給付異常不合理,因此對醫療院所及醫師,承受醫療風險及營運壓力較大,因此少為亞洲發展之重點。因此,我們決定在臺大醫院成立一個以治療顱顏重症為主的,能永續經營的顱顏中心。 其後顱顏團隊在歷經臺大醫院A1計畫等之洗禮及歷練後,於2023年在吳明賢院長的支持下,終於獲准在臺大醫院成立院層級之”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形態科學發展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家在國家級公立醫學中心設立的顱顏中心。正如名稱所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透過團隊提供全方面醫療,更要結合先進科技來進行具挑戰性的治療。除了重症顱顏治療外,服務範圍亦包含一般自費顱顏顎面手術項目。除此之外,中心還將致力於顱顏方面之研究及科技發展,提供專業訓練及民眾教育,發展國際醫療及交流等任務。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臺大醫院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尤其困難。不過,臺大醫院及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完成一回溯性的病歷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幼童患者的輔助治療之一,可強化療程功效。分析結果顯示,於療程中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SLE患者,其「SLE疾病活動指數」得在兩年後從8降至4,且大大降低狼瘡腎炎嚴重度和死亡的機率。在小兒部江伯倫教授以及團隊成員林庭瑋醫師、胡雅喬醫師研究發現以下成果: 一、在狼瘡稍有些活性時,以生物製劑輔助用於對抗狼瘡的療程,有助於維持病人症狀不至劇烈惡化,減少復發和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的機會。 二、平時維持性的治療可降低其他藥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類固醇這類會導致較高副作用的抗風濕藥物。 三、在使用抑制B細胞生物製劑時需例行追蹤B細胞數目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並追蹤B、C型肝炎復發的可能。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屬於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是身體的免疫細胞除了對抗病原菌之外,也會對自身的細胞、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換言之,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身體或外來侵入物,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最終破壞患者的身體。一般來說,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例約為1:10,它非傳染性疾病,也非惡性腫瘤,發病的原因,據過往研究,均與基因和環境有關。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因人而異,發生處多為皮膚、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或腎臟等器官,由於是B細胞過度活化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器官,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破壞。病患中又以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為嚴重。 由臺大醫院小兒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庭瑋醫師以及胡雅喬醫師,近期發表「使用Rituximab作為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人之有效輔助治療」論文研究,依照過往兒童狼瘡病例的研究整理,再加上4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者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與53名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的比較結果,發現患者若使用傳統的治療外再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可維持病情的穩定程度,包括SLE疾病活動指數可以從原來的8,在兩年的時間中降至4。 此外,皮質類固醇是治療急性SLE的主要方法,儘管可迅速改善病症惡化,但患者也可能面臨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影響兒童生長、胃口/體重增加、皮紋、痤瘡、高血糖、高血壓、白內障、缺血性壞死和骨質疏鬆症。團隊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可在半年內就大幅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而在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的病患,也未發現有末期腎臟疾病及死亡的案例。相較於對照組,使用利妥昔單抗的病患病情更為穩定,大幅降低病情加劇的情況。 臺大醫院小兒部目前由11個次專科組成,對於兒童的疾病診治預防、生長發育、身心發展提供詳盡的醫療照護及諮詢,本次在小兒部風濕免疫科團隊的努力下,針對使用生物製劑輔助治療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研究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也將持續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治療而努力。  

掌握跨域整合能力、AI 醫療、數位應用趨勢 第20屆國家新創獎-學研、臨床新創技術攻克醫學難題!

掌握跨域整合能力、AI 醫療、數位應用趨勢 第20屆國家新創獎-學研、臨床新創技術攻克醫學難題!#臺大醫院

鼓勵臨床醫師與學研團隊解決臨床需求,攻克疾病治療方法!第 20 屆國家 新創獎經過歷經 90 位評審、歷時三個月的審查今(12/27)為團隊授獎。透過評審 團審查總結看見國內臨床與學研創新趨勢特別著重癌症治療、心血管、高齡化疾 病等領域,結合 AI 醫療、數位系統等跨領域模式,為醫療現場帶來顛覆性的創 新。年度獲獎數量前三名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6 項)、長庚醫療體系(15 項)、 臺大醫院及所屬分院(11 項)。 學研新創展現跨領域整合能力、臨床新創使用大數據攻克癌症、憂鬱等醫學難題 學研新創獎吳麥斯召集人表示,本屆學研新創大多以跨領域方式,結合了生 醫、電機、資訊、半導體、材料開發等,更能切中臨床第一線的需求與痛點。臨 床新創獎張文瀚召集人表示,臨床新創結合了臨床豐富經驗與科研創新成果,從 挑戰癌症早期診斷、憂鬱症精準治療等尚未攻克的醫學難題,到建置大數據分析 模型來輔助臨床決策,以及開發各種輔具、產品解決現行臨床困境,都已累積相 當的數據與實證。 中國醫大共 16 項技術獲獎數量最多,長庚與臺大運用 AI 偵測罹病風險  年度獲獎數量最多的學研/臨床機構,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共有 16 項技 術獲獎,包括用 AI 輔助診斷腦中風、以幹細胞外泌體治療腦中風等,此外也有強 化免疫治療、中子治療對腫瘤的效果等癌症相關創新。數量第二多機構為長庚醫 療體系共 15 項技術獲獎,包括以 AI 偵測冠狀動脈阻塞風險、兒童過敏風險評估、 上消化道異物偵測等。數量第三為臺大醫院及所屬分院共 11 項技術獲獎,以 AI 醫療為大宗,包含以 AI 辨識胃癌早期病變、將 AI 導入腹膜透析病人照護等。

治療腫瘤新選擇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

治療腫瘤新選擇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緣起於十年前本院之A1計畫而成立,是當時亞洲第一個腫瘤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Oncology)的跨領域專業平台。經由整合本院內科、外科、影像醫學、麻醉各科部專家經驗以及各界資源,多年來致力於進行多科協同臨床治療、基礎學術研究、微創抗癌工具開發、醫術訓練及推廣,以期達到減輕病患痛苦、挽救民眾生命的醫者天職。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成立迄今十年,是目前亞洲最知名的癌症微創治療訓練中心,每年訓練來自各國醫師無數,在奈米刀、冷凍、射頻微波各種消融技術及設備應有盡有,也是各國病人赴台求助的重要選擇,中心主任黃凱文教授更是世界腫瘤介入大會亞太區的主席。本中心新成立的聚焦超音波治療室,跨入聚焦超音波抗癌研究範疇,正式補齊所有癌症消融治療領域。「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與本校校級中心「功能性影像及介入治療研究中心」於2023年12月5日在本院合署辦公室正式揭牌,可說是意義非凡。 醫學技術及器械的發展一日千里,講求微創化、人工智能化,治療方法也結合藥物、外科手術或內視鏡下協同進行,這些改變表示多科聯合團隊 (multidisciplinary team) 理論及作法日趨成為主流,而一個整合各科經驗及臨床試驗專業的平台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加快研究進度、增加學術研究的效率。本中心在搭配本校多元領域、豐沛的人才資源,以及微創動物訓練中心、專業教學場域、華語英語教學能力,在多元整合下更能負起醫學開發、醫療進展、國際臨床訓練與指導等任務,達成醫學技術及知識經濟的輸出,以及追求人類的福祉。 本次揭牌感謝仰德公司與本院攜手進行產學合作,出資裝設整修設備跟場域,架構出位於本院西址的聚焦超音波治療中心 聚焦超音波有潛力用於消融腫瘤,協助導入藥物,控制體內異常結構,而不經由任何傷口也沒有輻射線,與其他醫院不同的是,我們期待這個單位 不僅在臨床上能有所發揮,更重要的是能完成癌症治療技術的開發,完成更多臨床試驗與研究,讓微創技術能更進一步造福民眾,帶領台灣乃至於全世界開發更多醫學及科學上的新領域。目前本中心已經通過胰臟癌海扶刀治療的臨床試驗以及晚期腫瘤用以症狀緩解的臨床試驗,即將開始進行。 一直以來,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開放各種癌症病患如肝膽胰癌症、轉移性腫瘤、腸胃道癌症乃至肺癌乳癌的微創消融治療,病人可在中心各科專家門診求診,經團隊會議擬定治療方向,週三也有專業門診「癌症微創治療門診」可以掛號,國外病患也常透過中心網站安排就醫。本中心治療科別、專家、設備非常齊備多元,提供國內外難以提供的完整醫療決策跟方案,特別是無法手術的病患。本中心同時也與國內外廠商合作開發許多消融治療及影像設備,2023年醫療科技展也展示臺大醫院參與研發的射頻消融工具,也有微波、導引工具及海扶刀設備、奈米刀設備,除積極推升台灣的生技醫療器材藥物開發的國際地位,吸引國際病人外,也將持續為造福台灣病患而繼續努力前進。

為特殊兒少量身打造友善就醫環境 臺大醫院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中心成果發表記者會

為特殊兒少量身打造友善就醫環境 臺大醫院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中心成果發表記者會#臺大醫院

臨床研究顯示,中度和重度身心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比一般孩童更容易發生視覺問題。然而,這些孩子在眼科就診時面臨著許多挑戰。由於障礙的限制,他們常常難以理解醫事人員的指令,並難以在陌生而繁雜的環境中接受近距離眼科儀器檢查或視覺復健。如果孩子變得吵鬧或需要花費較長的檢查時間,這也會給陪同的家長帶來極大壓力。這些情況導致那些有特殊就醫需求的身心障礙孩童及家長,因為害怕就醫或缺乏相應的輔助就醫資源,而錯失了接受黃金治療期或視覺復能的機會。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擴大辦理「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並委託臺大醫院承擔「復能據點暨管理中心」的角色。為了讓更多民眾與團體了解這一年多以來的成果,臺大醫院以及四家復能據點醫院於112年11月27日上午在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地下一樓視聽講堂聯合舉辦成果發表記者會,介紹了計畫執行過程、服務成果,以及許多受惠孩童和家庭的真實故事。同時聆聽到那些參與特殊門診及視覺復能兒童家長們的感言。與此同時,場外也進行了由特殊需求視覺中心所主辦的兒童眼科早療篩檢活動,讓家長們透過篩檢活動,來了解孩子的視覺發展情形,也一同分享成果發表記者會的喜悅。 為特殊兒少量身打造適當的就醫環境 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的服務對象為懷疑有視覺問題、但卻無法經由一般眼科門診得到適當視覺功能評估的特殊需求孩童。在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與眼科部王一中主任多次協調下,為中心在擁擠的臺大醫院中騰挪出位於兒童醫療大樓三樓十多坪的獨立空間,設有獨立的診檢及諮詢復能空間,藉由安排適當的就醫時間,讓特殊需求者可以在合理調整下的環境,了解他們真實的視覺能力並提供視覺復能服務。該中心配置有多項可攜式眼科檢查儀器、及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及專業人員,期待能更適當的評估特殊需求者的視覺能力與需求。 1中心4據點之服務模式 除了臺大醫院眼科部特殊需求視覺中心外,另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部立台東醫院等4家醫院擔任了視覺復能據點的角色,透過聯合會議、實地交流及即時醫療諮詢等服務,中心與據點共同商討標準服務流程及優化醫療品質,改善彼此在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試著從中制定出最適合特殊需求兒童與青少年的服務內容。 期末將近,展望未來       如今計畫經過一年多的執行,也即將來到尾聲。醫療團隊致力於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更適合這群孩子的服務。我們的努力共觸及了將近600個家庭,其中包含多重障礙、發展遲緩、罕病、早產兒、自閉症及過動等,在這當中具有中重度視覺障礙的孩子占了近3成左右,而這些孩子在計畫介入之前有超過5成都沒有被診斷有視覺障礙。經由計畫的努力為他們帶來許多改變,包括特別門診使得家長在帶小朋友看診上能夠節省許多等待的時間,同時也能夠透過更仔細、全面的檢查來得知孩子的視覺發展情形,以及透過專業人員的復能介入與衛教指導,讓家長參與到孩子視覺復能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方式,進而協助孩子在視覺發展的進步。透過特別門診的服務,我們見證了許多孩子在視覺問題上的進步與改善。這些成就是政府、家長、醫療團隊與孩子共同努力的成果,也實現了特殊需求兒童與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的價值。      臺大醫院的使命 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表示:「景福(台大)精神就是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和以社會責任與社群奉獻來自我期許的公共服務精神。」秉持這樣的精神,臺大醫院持續設立與推動許多對於特殊需求者的醫療服務,從已行之有年且成果豐碩的特需牙科,到現今的特需眼科,期望特需眼科在臺大醫院及各據點與衛福部持續的推動之下,也能夠成為常態性的醫療門診,持續服務更多的特殊需求者。眼睛是靈魂之窗,亦為孩子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及早發現孩子的視覺問題並介入,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我們將繼續為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支持,並希望繼續為更多的家庭帶來改變。讓我們攜手前行,給予特殊兒少更適當的視覺照顧,點亮上天許諾的光,照亮每一個台灣的孩子。

化療也能在家做?醫親說明:遵守4重點,「居家化療」反而大幅提高生活質量

化療也能在家做?醫親說明:遵守4重點,「居家化療」反而大幅提高生活質量#臺大醫院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人最常發生的癌症,儘管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提早篩檢,但根據臨床案例顯示,仍有15%大腸癌病患一到門診已是腸道阻塞甚至穿孔的末期狀態。癌症病患除了要面對手術壓力,更要與化療抗戰,對生活與心情都是不小的影響。 大腸直腸癌目前的治療方式在初期未轉移的情形下,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術後的病理報告顯示癌細胞有轉移可能,就必須搭配化放療。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基翔表示,以門診案例來看,目前第1期病患約佔20%,第2、3期佔30%,化療在第2期前多半不會使用,但第2期高危險群與第3~4期病患,就會建議進行術後的輔助性化療來降低復發風險。而第四期的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的器官,治療就以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為主。 傳統化療每月必須住院2次 化療是抗癌之必須,在藥物使用上除口服藥外,也有靜脈注射。洪基翔醫師說明,以常用的化療藥品5-FU來說,由於藥液需注射24小時以上,因此患者通常需每月住院2次,對病患來說除了花費時間,心理壓力也不小。 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目前已有「居家化療」的做法,只要透過院內衛教,病患與家人在家裡就能用較放鬆的方式進行療程,且達到一樣效果。居家化療的概念是以一個攜帶式的幫浦,類似奶瓶的注射器(俗稱「化療奶瓶」),大約是腰包大小;化療奶瓶是利用壓力原理,以每小時10毫升或5毫升的輸注速度給藥,不需做任何設定也沒有機械運轉聲音,睡眠時也可進行。 楊小姐是一位第三期的乙狀結腸癌患者,手術後須接受十二次,為期約半年的化療。因為楊小姐有認床的狀況,外宿時無法睡得安穩,當知道須接受化療後,非常擔心每兩星期的住院會睡不安穩,無法好好休養。因此醫療團隊向楊小姐說明居家化療選項時,患者欣然接受。之後不但順利完成化療療程,在門診追蹤超過兩年期間,大腸癌也未有復發的跡象。 大腸直腸癌患者若病情穩定或術後的輔助治療階段,化療奶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以門診來看,有8成化療病患都是選擇居家化療。洪基翔表示,化療有時會擔心沒辦法隨時有病床,等待又怕影響療程;其次院內感染風險也較高,如果癌症病患同住的病人有傳染性疾病心理壓力更大,但最重要的還是病患能在自己家中進行療程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更好。 健保給付返家後治療,降低治療壓力 居家化療已是癌症治療新趨勢,目前在對象上沒有特別條件限制,只要能夠自我照護的病患都能進行;使用前會先由專業護理人員給予護理指導並教學,協助置入人工血管角針及裝置「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後,即可離院返家。如果擔心操作較陌生,可在第1次住院治療階段時先使用化療奶瓶,住院期間先熟悉操作,回到家中就可自行進行。目前健保已能補貼返家後使用化療奶瓶的費用,對病患來說也降低經濟壓力。 進行居家化療的病患需注意以下要點: 注射的手臂避免大幅度動作,像是跑步、過度伸展。 沖澡時不要淋濕人工血管,外出要將化療輸液器置放在腰包中避免碰撞,環境溫度不要過高。 隨時檢查人工血管處是否有滲血或漏出,確保管路固定。 治療計畫結束後要完整使用藥液,如有剩餘應盡快至醫院處理。 洪基翔強調,化療奶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醫院化療相當,且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有所提高,只要能夠遵守上述要件,居家化療也能讓病患保持良好身心狀態、自信抗癌。 (圖/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 洪基翔)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產學合作 透過AI預測睡眠問題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產學合作 透過AI預測睡眠問題#臺大醫院

近年來由於睡眠醫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疾病受到民眾關注,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以外,它也被認爲與許多重要慢性疾病有密切關係,例如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憂鬱症與失智等等。然而其診斷率卻仍偏低;主要原因是自我察覺不易,以及傳統上的隔夜多功能睡眠生理檢查的可近性低,往往需要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並且排程較久。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居家睡眠檢測方式及新創的睡眠檢查方法被研發出來,本次藉由好心肝基金會與臺大醫院的產學合作,宋展河教育基金會捐贈由台灣本土安克生醫及臺大醫院團隊所研發出來的「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可於短時間10-15分鐘內完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篩檢及風險評估,已獲得美國FDA、歐盟CE、台灣TFDA核准,未來將在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配合健檢流程提供給健檢客戶,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程度作篩檢與評估及建議。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是由臺大王鶴健教授超音波團隊與安克生醫陳正剛技術顧問(臺大工學院教授)共同研發出來之設備,也跟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臨床試驗,成果證實可以有效並即時的偵測出容易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以及早進行相關的診斷與治療。透過這樣的創新智慧化超音波上呼吸道解剖結構檢測,比傳統的檢查更為深入檢測上呼吸道阻塞或狹窄的程度,並得知咽喉及口腔舌部等軟組織的軟硬度,配合相關耳鼻喉科、睡眠專科醫師的整體評估,透過人工智慧AI預測患者罹患OSA的中重度風險,不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可提供給臨床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手術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根據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顯示,約有九成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可以藉由「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被提早偵測出來 由於不少患者為非肥胖的青壯年齡社會中堅族群,這樣的檢測服務預期將能提升病友的睡眠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日後罹病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減損,守護更多國人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