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椎手術的精準定位是手術中最大的成敗關鍵,但也因此項技術的困難,常使得病患害怕猶豫,進而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期。臨床上,脊椎手術被視為最精細的手術之一,醫師需在錯綜複雜的神經血管中間舞刀弄劍,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然而隨著「雷納生機械手臂」的問世,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使骨釘置入變得更加精確,過去無解的難題得以突破,為脊椎手術開啟嶄新的篇章,包含脊椎畸形矯正、退化性脊椎手術、脊椎爆裂型粉碎骨折、脊椎滑脫手術、脊椎腫瘤手術、脊椎感染手術等。雷納生機械手臂搭配3D電腦導航定位 減少誤植與降低輻射暴露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主任表示,傳統的脊椎手術是由醫生徒手將骨釘打入,憑據的是個人臨床經驗及術中反覆的X光照相,但即便如此,骨釘誤植之情形仍無法完全避免。尤其遇到大角度的脊椎側彎及嚴重的脊椎變形等困難案例,傷害到神經血管的風險可能更高。此外,傳統手術需藉由術中X光照相來定位,使得輻射暴露機會增加,對病人及醫療人員都是種傷害。然而,託先進醫療之福,雷納生機械手臂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不僅使骨釘誤植機率降到1%以下,也使輻射暴露降低至傳統手術之50%以下,讓病患的併發症及住院時間都大幅減少,針對那些困難疾病的患者更是一大福音。13歲就讀國中的少年,自9歲起被診斷為「原發性脊椎側彎」,經過幾年的保守治療及背架矯正,其側彎角度依然持續惡化至48度,背痛等不適症狀愈發嚴重,甚至開始出現呼吸不順等問題,除了生理上的病痛,身形外觀的扭曲不對稱也讓少年在學校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經接受脊椎矯正手術,術後將原本的側彎矯正至17度,一夕之間長高了,原先背痛等不適症也獲得改善,少年再次重拾笑容與自信回到校園生活。雷納生機械手臂其詳盡的術前3D規劃及術中精準的定位,大幅降低了傷害神經血管等併發症,也減少了輻射暴露機會,為脊椎手術開創新紀元。脊椎神經血管分布全身、錯綜複雜,相關手術一定有其風險,全球脊椎手術技術朝向以更精準、安全、傷口小恢復快的方向發展。因為脊椎手術比較複雜,所以必須由專業的醫療中心提供評估以及醫療服務,手術成功率及風險則因病患嚴重程度及手術醫師的經驗而異,故是否適合接受雷納生機械手臂手術,仍須由骨科專科醫師與病患充份溝通後決定。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醫學進步,在台灣乳癌的平均存活率高達87%,但另一個數據是每4人之中就會有1人會在治療後5年,甚至10年後復發或轉移。台東馬偕一般外科魏銓延醫師提出:傳統的乳癌治療都是依照癌種及期別給予固定的醫療,但治療成效卻因人而異;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的時代,乳癌患者已能透過基因檢測,分別癌症的類型,給予最適當的醫療。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在地化的重要性,也以自身對抗癌症的經驗鼓勵病友不要輕言放棄。乳癌治療可精準治療 包含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魏銓延醫師提到:以前遇到癌症擴散,往往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腫瘤越來越大,而病人越來越小。隨著抗癌藥物的日新月異,轉移性乳癌已不再是絕症,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量身訂作的精準治療時代。精準醫療主要有二部分: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針對有家族史(家族中有2人以上有乳癌卵巢癌)、已復發轉移、或對化療有疑慮病友,施予基因檢測,可提早了解本身乳癌復發機率的高低,避免不必要的化療。有些類型的患者可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標靶藥,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不論是那一種類型的乳癌,現在都有最新型的標靶藥可以治療。像是最新的CDK4/6抑制劑,可延長轉移患者存活期達24.8個月。針對Her2陽性轉移患者,健保已開放使用效果很好的雙標靶藥物。乳癌預防復發轉移三大重點:1) 定時回診。2) 健康生活(運動+飲食)。3) 適時舒壓。伸展運動 有助乳癌開過刀的患者復元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魏醫師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過程會產生的「癌因性疲憊」,等級可分為十分,若疲憊低於四分屬輕度,高於四分則屬中重度,則可能要用藥物治療。魏醫師特別示範癌友早中晚都要做的伸展運動,雙手上舉深呼吸的動作,可伸展到肩頸背部,特別對有開過刀傷口沾粘的乳癌患者,有復元緩和效果。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精準

嘉義縣一名60年次的洪姓婦人,近來幾個月總覺得視力模糊加上特別疲倦,因此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眼科接受檢查,眼科醫師懷疑是視神經方面出問題,因而轉介至神經外科,經陳世翰主任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一顆2.7公分*1.5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壓迫到視神經。由於腦下垂體接近蝶竇(鼻竇深處部位)位置,因此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醫療團隊的合作,結合鼻竇內視鏡手術及腦部腫瘤切除手術,以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從鼻腔進入,不但成功切除腫瘤,術後臉上不留疤痕,更將術後風險降至最低。 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威雄醫師解釋,以一般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而言,手術醫師依照人體頭顱結構,將頭蓋掀開後再將大腦翻移才能到達位於頭部正中央的腦下垂體。在導航系統加入後,由熟悉鼻腔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搭配內視鏡操作,從鼻腔進入蝶竇位置,將蝶竇與腦下垂體中間的骨頭切開後,即由神經外科醫師接手切除腫瘤。待腫瘤切除乾淨後,再由耳鼻喉科醫師將缺口修補完整,手術即完成。 延伸閱讀「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4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