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

女多天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小腸出血

女多天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小腸出血#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1歲的楊小姐沒有任何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因為解大量鮮血便4天掛急診,就醫時已嚴重貧血,緊急輸血仍未起色,並持續解出大量鮮血便。做1次胃鏡、2次大腸鏡、1次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都沒有找到原因。後來進行膠囊內視鏡檢查,上午吞服膠囊內視鏡,當天晚上膠囊內視鏡排出後立即判讀,找到其出血點為一般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的小腸出血,安排經肛門小腸鏡止血。膠囊內視鏡可檢查其他內視鏡死角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小腸出血約占消化道出血5%,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小腸,電腦斷層和血管攝影的診斷率也不高。膠囊內視鏡約10元硬幣大小,與開水吞服後,佩戴接收器即可離開醫院。內建的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照8到15小時,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隔天再返院回收即可,由醫師判讀資料,找到確切問題,並安排進一步檢查。消化道包含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到肛門,刺激性飲食攝取增加、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都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腫瘤的機率。傳統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雖可看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前段,但是小腸病灶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上的死角,診斷困難許多。膠囊內視鏡恰好可以檢查這一部份,包括小腸出血、發炎、潰瘍、癌症等小腸疾病。洗腎、肝功能不佳 常併腸胃道出血黃天佑醫師提醒洗腎或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常併有腸胃道出血;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也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這些族群本身容易出血,然而施行傳統小腸鏡風險亦最高。若有黑便、長期腹痛、吃不下、吃不好、體重減輕等症狀,懷疑是小腸出血或小腸腫瘤,或者偶爾有腸胃道大出血,以及有大腸癌、胃癌等家族病史,建議可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出不適原因或者身體較虛弱、不想進行胃鏡和大腸鏡的人,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更加舒適和全面的檢測。

小腸病症難檢查!排便變色要注意

小腸病症難檢查!排便變色要注意#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年近70歲的女士有長期貧血病史,最近排出大量黑便、暈倒,檢查結果發現血紅素過低,醫師懷疑是消化道出血導致貧血,最後進行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終於診斷出小腸末端迴盲瓣處有潰瘍出血,為良性病灶。服用潰瘍藥物後,患者不再解黑便,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範圍。傳統小腸鏡檢查面 僅能看到部份小腸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內科醫師吳政輝解釋,成人小腸長6至7公尺,長約1至1.8公尺的胃鏡或大腸鏡只檢查得到部分小腸,無法到達小腸深部。傳統檢查小腸的方式為推進式小腸鏡,最深僅到空腸近端,而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只看得到較大病灶,或檢查當下小腸大量出血時才能顯影。小腸疾病診斷及治療都困難,小腸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小腸鏡提升小腸影像檢查的應用。小腸膠囊內視鏡為內含攝影機的膠囊,患者吞服後,鏡頭會在胃腸道不斷拍攝,再透過影像檢查病變,雖然無痛、非侵入性、能完成全小腸觀察,卻無法反覆觀察病灶、無法切片取樣或即時治療。氣囊輔助小腸鏡 檢查同時兼治療相較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病灶,可以反覆觀察、止血、切片取樣,或直接切除腫瘤與息肉。如需手術也可標記病灶,方便外科開刀醫師找尋。雖然小腸出血也只佔消化道出血原因5%左右,但當發生胃鏡與大腸鏡都無法確診的消化道病灶時,還是必須安排患者接受小腸鏡檢查。吳政輝醫師提醒,小腸疾病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或顏色改變、脂肪瀉、不明腹痛、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等,很容易與其他腸胃道疾病混淆。當胃鏡、大腸鏡、電腦斷層、核醫等檢查都無法確診時,兼具診斷及治療的氣囊輔助小腸鏡可說是診治小腸問題的利器,希望能造福小腸疾病患者,擺脫確診耗時的困境。

下腹脹半年 20公斤巨大肉瘤作怪

下腹脹半年 20公斤巨大肉瘤作怪#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一位70歲林姓婦人,半年前開始有下腹部悶脹的感覺,因擔心害怕而北上求醫,經檢查後醫師告知可能只是子宮肌瘤,請她定期追蹤觀察即可。最近幾天家人發現林姓婦人的左下腹部異常凸起,無論是站立或躺下都非常明顯,就診後證實為左下腹壁的巨大腫瘤,與子宮肌瘤無關,故馬上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直徑將近20公分 重達2公斤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表示,為林姓婦人進行手術時,發現其腫瘤已大到影響小腸,手術切除後丈量腫瘤大小,直徑竟將近20公分,重達2公斤!由於腫瘤太大,切除後造成腹壁缺損,因此手術時也為林姓婦人進行腹肌局部皮瓣修補缺損腹壁之處理。手術後將腫瘤進行化驗,病理報告顯示為肉癌。肉癌切不乾淨或是破裂容易再復發馮啟彥主任表示,腹壁肉癌屬於較少見的惡性腫瘤,發生時生長快速且毫無症狀,形成的原因目前不明,因此難以預防。由於肉癌對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效果皆不佳,主要靠手術切除;手術時要特別小心剝離腫瘤的邊界,因肉癌若切除不乾淨或在手術中破裂,就很容易再復發。馮啟彥醫師提醒民眾,若觸摸到身上有不明腫塊且有腹痛、悶脹之情形,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千萬不可隨意輕忽而影響健康。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藥亂吃,沒病也能吃出全身病!一名67歲婦人一年多來反覆出現貧血症狀,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在末端小腸段疑似有出血點,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為良性病灶。原來病患因為關節疼痛,長期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病患經過衛教和點滴輸液補充後出院,血紅素已慢慢恢復,並未再因貧血而住院。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尋求專業才是第一選擇。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約會導致20%的病人會產生消化道潰瘍,嚴重者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高,但也會造成其他小腸和大腸的潰瘍。根據日本一項研究,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大部份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小腸鏡可以一窺小腸全貌黃庭章醫師表示,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雙氣囊小腸鏡2001年問世,內視鏡長度達200公分,有一個特殊的外套管,分別可以在內視鏡和外套管上面裝置氣囊,透過兩個氣囊的充氣和抽氣交替,就可以慢慢推進和縮短來達成全小腸的檢查。臨床上可因病灶位置而選擇由口側或肛側進行檢查,針對診斷和治療小腸的疾病更便利。

糞石阻塞小腸 老翁打嗝2天不止

糞石阻塞小腸 老翁打嗝2天不止#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老翁,並沒有吃什麼特別會脹氣的東西,連續兩日來打嗝不止,覺得不對勁。轉診至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查發現是消化道阻塞,且在小腸內部有糞石阻塞,導致氣體下不去往上衝,才會造成不斷打嗝的症狀。經手術取出糞石,即回復正常,休養幾天便順利出院。牙口不好+未咀嚼完全 易成糞石收治患者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表示,由於小腸糞石造成的腸阻塞較難診斷,進一步做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發現,在近盲腸的迴腸處有顆約6公分的糞石,堵住腸道造成小腸阻塞,氣體無法流通。詳細問診後發現原來是患者牙口不好,吃東西常沒咀嚼完全就囫圇吞棗,久而久之腸胃道中難以消化的異物或纖維便聚集形成團塊狀的糞石。而老年糞石性腸梗塞好發於年老體弱,像患者牙口功能不如從前,故進食時往往囫圇吞棗,長期下來不適當的咀嚼或假牙不良的結果,就把未消化完的高纖維全部糾纏在一起!打嗝逾2天別輕忽 當心腸道壞死因此,醫師建議,老年人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細嚼慢嚥更要完全,食物才能充分被腸胃道消化吸收。另外醫師也強調,正常的打嗝會隨時間自行停止,但若超過48小時還未減緩就要注意。且打嗝不止的原因很多,除了腸胃道問題外,可能是其他病症引起、藥物使用或情緒壓力等,因此切莫自行判斷病因或使用坊間流傳的偏方治療,反而容易造成阻塞惡化甚至腸道壞死,不可不慎。

女嬰吐奶、腹脹 竟是30公分小腸壞死所致

女嬰吐奶、腹脹 竟是30公分小腸壞死所致#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寶寶出生後,若發生腹部不斷腫脹、吐奶、未解胎便時,可要多加留意!日前有一名女嬰,在出生後便發生持續腹脹、進食後嘔吐、胎便未解的症狀,直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罹患了少見的腸閉鎖扭轉,且小腸已發黑壞死達30公分,但所幸在緊急開刀切除,並接通腸子後,目前她已恢復正常。腸閉鎖 是一種先天性腸道完全阻塞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陳克琦醫師表示,所謂的腸閉鎖指的是先天性腸腔完全阻塞,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閉鎖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發生腸扭結、腸套結、內疝氣或腸系膜血管障礙等疾病,使得某一段腸道發生壞死,但因子宮內本身處於無菌狀態,所以,不會造成致死性的腹膜炎,腸子自行癒合後就會造成小腸閉鎖的現象。 腸閉鎖置之不理 恐會引發敗血症一般來說,腸閉鎖可分為小腸閉鎖及十二指腸閉鎖,小腸閉鎖是新生兒常見的腸阻塞疾病,發生率約為1500分之1;而十二指腸閉鎖則會有3分之1合併唐氏症、先天性畸形等問題產生,且一旦腸閉鎖發生時,如果置之不理,恐會造成腹部脹破,引發腹膜炎,嚴重者甚至有敗血症、死亡的風險。羊水過多、腹脹皆為徵兆 民眾應提高警覺最後,陳克琦醫師提醒提民眾,懷孕期間應務必要定期作產前檢查,如果發現有異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舉例來說:阻塞的部位越靠上端,出現嘔吐的現象就越早,所以就會出現無法正常吸奶、嘔吐、腹部脹氣等,但若像是十二指腸閉鎖,媽媽則會有羊水過多的情形。因此,一旦發生上述任何問題時,皆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因為即早發現、治療,恢復機率將會大幅提升。

男子吃飯狼吞虎嚥 6公分香菇塞小腸

男子吃飯狼吞虎嚥 6公分香菇塞小腸#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建築工人林先生,因為趕工狼吞虎嚥將便當吃完後,突然覺得肚子脹痛,頭暈噁心,經檢查發現是小腸完全阻塞,術中發現小腸被胃腸結石及被一根6公分完整的香菇塞住了,推測應是吃飯時未細嚼慢嚥,吞入整顆香菇,導致香菇未被咬碎而不易消化,進而塞在小腸。成大醫院一般外科陳仁隆醫師指出,胃腸結石是不常見的疾病,成因是進食過快而使食物無法足夠的被咀嚼絞碎,若食物本身又富含纖維造成纖維在胃腸消化過程中形成一團聚合球狀物,無法被消化分解,就容易造成腸胃道阻塞。初期症狀是進食後慢慢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慢慢的沒有排氣甚至便秘,嚴重時會造成腸子破裂引發腹膜炎。謹記4危險因子 慎防腸胃道阻塞陳仁隆醫師表示,治療上往往需要手術幫忙,將腸胃道切開取出胃腸結石才能解決,一般而言,此類疾病的常見有4大危險因子:1)牙齒未發育成熟或有嚴重缺損如小孩或老人。2)進食時未能細嚼慢嚥如意識不清或腦部退化病患。3)食用過多富含纖維或有容易形成胃腸結石的食物如香菇、柿子等。4)如果有接受過腹部手術尤其是胃腸道手術者將有更高的風險。陳仁隆醫師也提醒,用餐要放慢步調,細嚼慢嚥,不可為了節省時間而狼吞虎嚥,反而會帶給身體更多負擔與疾病。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