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

選舉當天發燒,可以投票嗎?同住接觸者可以投票嗎?5大QA一次看

選舉當天發燒,可以投票嗎?同住接觸者可以投票嗎?5大QA一次看#隔離

本月26日即將迎來9合1選舉,這也是3年來疫情流行期趨緩後,台灣首次舉辦的全國性大選。雖然目前防疫政策大大鬆綁,但還是有很多民眾搞不清楚,目前快篩陽性確診者到底能不能參加選舉投票,若違反規定又有什麼樣的罰則?投票當天若出現症狀該怎麼辦呢?《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投票相關疫情規定」5大QA一次看!

全台為何不普篩?陳時中卸任後,鬆口揭「政策真相」當年竟是因⋯

全台為何不普篩?陳時中卸任後,鬆口揭「政策真相」當年竟是因⋯#隔離

新冠疫情流行逾2年,在邊境控制得宜、疫苗未能面世的前期,「普篩」一直是新聞熱門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卸任衛福部部長前,於《溫暖的魄力》一書中,娓娓道來,流行病感控的政策,必須考量人性對社區的可能影響,而非一昧追求科學,而冒險承擔偽陰性與脫框率。以下為原書摘文:

住隔離病房好焦慮 緩憂鬱這樣做

住隔離病房好焦慮 緩憂鬱這樣做#隔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被隔離人數也不斷攀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關心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況,進行情緒支持與評估,在訪視的30名隔離個案中,發現約有一成出現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困擾。精神科醫師建議看書、追劇、睡好或放輕鬆,都有助減低焦慮。常見焦慮、憂鬱、極度不安高醫隔離病房與精神部醫療團隊合作,在資訊工務部門協助下,架設遠端的會談系統,讓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在不直接接觸被隔離者的狀況下,與入住隔離病房者進行對談評估。初步發現,多數被隔離者情緒狀況穩定,約僅10%呈現焦慮或其他情緒困擾,需要進一步藥物或心理的協助,所幸這些被隔離者經兩次採檢結果都呈陰性反應。高醫精神醫學部主任柯志鴻醫師指出,在2003年SARS期間,全球約50篇心理相關的論文均顯示,SARS不僅造成病人生理的危險,也導致大眾普遍惶恐,在疫情最初階段,群眾或患者最常見的三種情緒就是焦慮、憂鬱、極度不安(急性壓力反應);而感染者、被隔離者及第一線工作人員則是最常暴露在這些壓力的高風險族群。擔心感染親友 睡眠精神狀況差柯志鴻主任指出,被隔離者擔心的不僅是自身可能被感染的風險,也會擔心隔離前是否感染家人或朋友,回到社區後是否遭到異樣眼光?以及經濟衝擊等多重壓力,常出現憂鬱、焦慮、不安的情緒,進而影響到睡眠或身體精神狀況。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隔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遇到一個時常戴著口罩的孩子,你會直覺地想到什麼?也許是感冒了、生病了,或者就是身體虛弱,擔心被傳染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拉警報,走在路上人人都戴著口罩,讓我想起一個曾經互動過一陣子的孩子。當時,我還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印象中,她總是悶悶不樂。偶而會抱怨家庭、學校、同學或課業,但情緒起伏並不大。她的話不多,大多需要我引導,若我沒有主動提問,她就沉默地等待。很特別的是,每次來談,她總是戴著口罩。後來,我發現,她在學校裡,也多半戴著口罩。一開始,我沒有多問;在一次會談中,隨口提到:「我看到妳,總是戴著口罩,怎麼啦?」她沒說什麼,只是聳聳肩、瞇著眼睛搖搖頭。仔細想想,我幾乎從沒看過她摘下口罩的樣子。時下青少年時常戴著口罩的人不少,也許是感冒、怕被傳染、或者防曬,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佳。但長時間戴著口罩其實很悶,對精力充沛的青少年來說,是很不舒服的。之前,我曾遇過一個在同學陪同下來求助同學,也是戴著口罩前來,他是因為在家裡被暴力對待,戴口罩是為了遮住傷疤。想到這裡,助人者的敏銳度告訴我,有必要與眼前的女孩認真談談口罩的事情。在下一次的會談中,我再度提起為什麼要一直戴著口罩。這孩子仍然聳聳肩、搖搖頭,沒說什麼。我向她確認,是否臉上有受傷,或者被不當對待?她也說沒有。「那麼,妳要不要有時候,摘下口罩,讓其他人可以看見妳的模樣呢?」我笑著邀請她,而她只是低下頭,不作聲。我又提了一次。這一次,她緩緩地搖搖頭,用我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不要,我不想。」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想呢?「沒有戴口罩,會讓我感到很焦慮。」「焦慮什麼呢?」我原以為是怕被傳染流感之類的,她接著說:「大家都在看我,讓我很不自在。」換句話說,當戴著口罩時,比較不會被看見,她會比較安心。我想起,這孩子的困擾,就是一直有對人群退縮、難以融入同儕,她這麼說,我便可以理解。又談了一會兒,她告訴我:「如果戴著口罩,我覺得,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勇敢了!」我揣摩著這句話。她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決定總是猶豫再三,給人一種怯弱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有時則被師長誤解。遇到一些關心她的朋友或長輩,總是會鼓勵她要樂觀開朗一點,要活潑外向一點,她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勇敢一點啦!」「我很努力試著勇敢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呀!」女孩說。我知道,這孩子其實很努力,不想讓關心她的人失望。也正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更難以向別人交代,也更害怕面對別人的眼光。於是,口罩適時地派上場,幫她化解部分的危機。當戴上口罩時,她有絕佳的理由可以避免和別人接觸。也就是,她可能會被當作一個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對待。於是,口罩成了保護傘,阻絕了她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成了讓她感到安心的護身符。此刻,她能在被口罩遮住的小世界裡,低調地做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不用那麼勇敢」。「原來,口罩對妳有這層功用呀!」我同理地說:「難怪,你不願意摘下口罩。」這孩子點點頭。這樣說來,她已漸漸依賴口罩保護自己。同時,當戴上口罩時,她便覺得自己就是個弱者,就是個邊緣人,與他人格格不入;於是,她也理所當然地可以不需要太積極地融入人群。或許,她的問題本來沒有那麼糟,戴上口罩後,就變得更糟了。最近因為肺炎疫情升溫,出門時常需要戴著口罩以求自保。我想起,每次戴上口罩時,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變得「虛弱」的感覺。剛開始還好,但漸漸地,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垂下頭、步履闌珊、動作遲緩;與人互動時,也顯得有氣無力,說起話來似乎較為費勁。但實際上,我只是戴上口罩,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異樣。如果你和我也有一樣的經驗,那麼,配戴口罩這個動作本身,正在影響著你的身心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戴口罩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從一個健康者,成了一個虛弱的病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口罩是給那些身體病弱的人戴的,所以「口罩=生病」或「戴口罩的人=病人」(在很多情況下是例外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於是,一旦你戴上口罩,便可能無意識地把自己套到這個等式之中,而把自己也視為一個虛弱而需要被保護(或保持距離)的人。一旦你的身份認定改變了,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透過展現一系列相應的感覺、想法及行為,以能與這個新的身份認定保持協調一致。如果這又會對你帶來好處的話,漸漸地,你會更依賴口罩,不論走到哪裡,戴到哪裡,因為你心裡頭對自己的認定,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人」或「虛弱的人」。哪一天,口罩不在身旁時,你會頓失所依,充滿不安與焦慮。就好像,那個透過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女孩,漸漸地,也變得從人群中更為退縮,與他人保持距離,而在群體生活中,需要更長的時間配戴口罩,才會安心。我不是說經常戴口罩是個不良的習慣,而是,配戴口罩除了在生理上隔絕病毒傳播外,也許還有著心理上的意涵。所以,每當我到學校裡與教師們做個案研討時,談到高關懷學生的辨識與篩選,我便會特別提醒,去注意那些長時間習慣帶著口罩的孩子。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後來怎麼了?我順勢將口罩作為促發改變的媒介,邀請她,做個練習。在我們見面會談時,試著摘下口罩,從十分鐘開始。一方面做為減除焦慮的練習,另一方面,重新找回沒戴口罩時,身心比較有活力的狀態。慢慢地,拉長時間到整個會談過程;接著,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嘗試看看,進而轉化身份認定。說真的,能夠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還是比較舒服的。(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飛紐西蘭班機疑爆群體流感 遭隔離數小時

飛紐西蘭班機疑爆群體流感 遭隔離數小時#隔離

日本流感疫情大擴散,距今感染人數已超過210萬人,且根據台灣疾病管制局表示,日本這次流行的是香港A型流感,跟台灣目前流行的B型流感並不相同,香港A型流感,特徵就是病情惡化非常快速,甚至可能導致腦部病變,對人體健康威脅非常大,而今天台北時間約清晨5點多,從一架從東京飛抵紐西蘭的班機,機上約有60名日本學生在飛行途中出現類流感症狀,疑似爆發群體流感。由於抵達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機場時,機長擔心情況,緊急通報塔台,派遣醫療小組待命,紐西蘭衛生當局也承認,這是面對流感所採取的措施,將班機在機場停機坪隔離約3小時,且每位機上人員、乘客都須經過檢查才能下機,所幸最後經過證實,這60位日本學生,僅是季節性流感,並無出現新病毒。根據新竹東元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有A、B、C三型,其中A型病毒較容易發生變異,如果出現一種新的病毒亞型,將會引起全世界的大流行,而A型流行性感冒最容易發生在1~6歲之間的小孩,A型流感症狀跟感冒非常類似,會發燒到38℃以上,咳嗽、喉嚨痛,肌肉、關節和骨頭痠痛、疲勞及寒顫,有些病例出現噁心、劇烈頭痛、流鼻水、鼻塞、腸胃不適、胸腹疼痛、紅眼等症狀,最後會出現嚴重的肺炎。

肺結核案例連環爆 永和某國中也淪陷

肺結核案例連環爆 永和某國中也淪陷#隔離

永和某國中二年級一名女學生,今年七月經醫師確診感染開放性肺結核,當時正逢暑假,女學生自行在家隔離治療,不料開學後至今,新北市政府卻在昨晚宣布,同班級有十五名學生經結核菌素檢測為陽性反應,不過衛生局也強調,並非群聚感染,已經有9名學生預防性投藥。根據台南成大內科衛教文章表示,肺結核病人分為開放性病人和非開放性病人兩種,開放性病人,痰內含有結核桿菌,會傳染給別人,這種病人比較少,非開放性病人,痰內不含結核桿菌,不會傳染給別人,這種病人比較多,大部分結核病人不會傳染給別人,開放性病人接受有效治療後,可以變成非開放性病人,不過相反的,非開放性病人不接受治療或治療不當,也會變成開放性病人。成大衛教文章中提醒民眾,因為早期的肺結核病人根本沒有什麼症狀,也不會不舒服,所以很容易忽略而延誤病情,到症狀出現,如咳嗽、吐痰、吐血等時,可能已經是中度或重度肺結核了,只要一個人身體抵抗力差(如年紀大的人、營養不良、糖尿病、矽肺症、愛滋病等病人),受到結核桿菌感染時,就比較容易患上肺結核病。 台北榮總醫院也在衛教文章中表示,平時肺結核病人應養成,當咳嗽、打噴嚏時以手帕、紙巾遮掩口鼻的習慣,以防飛沫隨意噴出,開放性病人只要積極接受藥物治療,按時服藥,在服藥後大約三至六個月後就會轉變成非開放性。結核防治要做好,接觸篩檢不可少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38咳三週、快驗痰 以免結核病找上門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8313肺結核初期症狀易忽略 你有長期咳嗽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13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