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腫瘤

9成以上為良性 常見手部腫瘤5型態

9成以上為良性 常見手部腫瘤5型態#骨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吳這幾個月手部莫名長出一坨小肉團而困擾,打電腦寫字都會摩擦到。小肉團越長越大,對長期雙手需放在辦公桌編寫程式的小吳已經造成干擾,只好就醫求助。惱人手部腫瘤 9成以上為良性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醫師謝向傑表示,手部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惱人疾患,因為手部組織深度較淺,多數病人可以因此輕易發現手部腫瘤。這些腫瘤有些會造成疼痛或是功能障礙,有些卻沒有症狀。手部腫瘤可以簡單分成2類,軟組織腫瘤則是源自骨頭的腫瘤。根據統計,9成以上的手部腫瘤為良性,少數才是惡性的手部腫瘤。切除後病理檢查最準確 手部腫瘤常見5型態謝向傑醫師說明,手部腫瘤特性需考慮發現時間長短、腫瘤位置、大小、是否持續增大、疼痛及是否伴隨手部功能障礙等。大部分腫瘤藉由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檢驗,可以獲得初步診斷。但腫瘤千變萬化,有些即便做高階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等),仍難以判定,因此確診仍須依據切除後的病理檢查才可確立。以下介紹常見的手部腫瘤:1) 軟組織腫瘤/‧ 腱鞘囊腫/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部腫瘤,好發於年輕病人,最常見的位置是手腕背側。成因一般認為是慢性刺激引起的結締組織退化而成。此腫瘤為一囊狀構造,內含液態膠狀物質。若是沒有造成特別不適,可以保守治療;如果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可考慮以細針抽吸或是手術切除,然而,細針抽吸有較高的復發率。‧ 腱鞘巨細胞瘤/此腫瘤舊名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是第二常見的手部軟組織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族群。常見於掌心側的指間關節。雖然是良性腫瘤,但許多病人腫瘤會逐漸變大,造成疼痛及功能喪失,甚至影響周邊的關節及組織。治療主要以切除為主,但仍可能有高達50%復發率。‧ 表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又名為粉瘤、皮脂腺囊腫,是手部第三常見的腫瘤。成因常因為患部受過穿刺傷導致表層的角質組織滲入皮下,經年累月後這些組織發展成類似表皮的角質囊腫。治療仍以切除為主。2) 骨腫瘤/手部的骨腫瘤約只佔全身骨腫瘤的6%。這些腫瘤大多是良性,但常會造成局部骨質破壞,甚至導致骨折發生。雖然X光可以提供許多資訊,但最終診斷仍需要取樣或是切除腫瘤後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後方可確立。‧ 內生性軟骨瘤/內生性軟骨瘤幾乎占原發性手部骨腫瘤的90%。雖然是良性骨腫瘤,但它可能造成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骨折。在多發性的病人,有高達30%可能性變成惡性的骨肉瘤或軟骨肉瘤。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可以規律追蹤及保守治療;如果有病理性骨折則需考慮腫瘤刮除及骨移植手術。‧ 骨樣骨瘤/骨樣骨瘤是第二常見的手部骨腫瘤,約占所有手部骨腫瘤的10%。它的特色是好發於青少年,有夜間疼痛的現象,並且使用消炎藥可以有良好的疼痛改善。若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腫瘤保守治療仍須追蹤 避免產生惡性變化謝向傑醫師表示,腫瘤種類眾多,有時變化難捉摸。除了常見的良性腫瘤,仍有少數病人有惡性腫瘤的可能,甚至良性腫瘤產生惡性變化。因此即便是保守治療的病人,仍應規律追蹤,包含腫瘤大小的變化、局部症狀的改變及影像學上的變化。病人應和醫師良好溝通,選擇最適切及合理的治療。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骨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幾歲年輕人通常是體力最好的時候,相約打球、瘋路跑,運動傷害在所難免;但是要小心,若是有手腕、腳踝疼痛,可別輕忽,可能是罹患了骨科界少見的「骨巨大細胞瘤」!醫師提醒,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20-40歲年輕族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腫瘤不但復發率高,也有轉移的風險,若不積極治療,輕則造成患部的腫痛,重則破壞骨骼影響日常行動能力,不可不慎。好發於年輕族群 易與運動傷害混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分享一名20多歲的妙齡女子因腳踝腫痛就診,原以為是長期穿高跟鞋所造成的扭傷及腳踝壓迫,透過影像學檢查竟為骨巨大細胞瘤,以手術切除6次仍復發,使用藥物治療後獲得明顯改善。另有一名男姓大學生也是因手腕疼痛,原以為運動傷害所導致,後來確診是難纏的骨巨大細胞瘤,幸治療後目前仍維持良好生活,對於喜愛的運動也不受影響。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骨骼兩端,腫瘤藉由異常刺激蝕骨細胞作用而造成骨骼的破壞,使患部腫痛甚至骨折。因復發機率高,在過去僅能不斷靠外科手術刮除,幸虧目前有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骨質再吸收,並阻斷腫瘤刺激蝕骨細胞破壞骨骼,降低復發機率。腫瘤復發性高 需長期追蹤治療目前可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除了能抑制腫瘤生長外,也能使腫瘤鈣化,讓界線較清楚,手術治療時清除的機率也提高許多。此腫瘤在兩年內有較高的復發機率,所以在術後仍需持續追蹤。若是反覆復發或是無法開刀的狀況,陳偉武醫師也建議可配合使用藥物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但放射線治療須注意5-10%造成癌化的風險,因此還是會希望患者長期追蹤,持續用藥才能有最佳控制機會。微創治療使傷口更小 恢復期更短骨巨大細胞瘤發生位置多臨近骨骼兩端及關節處,傳統上為保有正常關節活動功能,會限制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的機會。臺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主任為解決治療困境,致力於精進微創手術,不僅不需要再大面積的移除骨骼,也可更仔細刨除骨內的腫瘤組織,再搭配冷凍治療或化學性燒灼預防,可降低復發機率。楊醫師分享一名罹患骨巨大細胞瘤51歲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的X光片中,可見小腿骨長達12公分的骨水泥填充,傷口癒合卻僅一小道疤痕,患者也能保有自己的膝關節,實在是病患的福音。醫師也提醒民眾,即便外科治療再成功,都不能掉以輕心,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平常注意防跌防摔,也能與常人無異,維持良好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