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昏迷

天氣轉涼心臟不適求診的人變多,根據醫師觀察,這段時間猝死的人數比往常多5倍左右。心肌梗塞會造成血管阻塞導致心臟不正常收縮甚至心室破裂,如果情況嚴重連急救都來不及,近期更有長期跑馬拉松的民眾突然倒地險猝死,青壯年也千萬不可輕忽先天因素。 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提醒,如果平時就有胸悶、胸痛情形,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頻率越來越高,且伴隨疲倦、冒冷汗、喘不過氣、心悸、昏厥狀態,都可能是猝死的徵兆,一定要非常留意。 陳玠宇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有分良性、惡性,良性有像是心悸、胸悶,但不一定會有猝死風險,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二尖瓣膜脫垂,女性比率較男性高2~3倍,門診有不少女性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會合併心律不整或暈眩狀況。 馬拉松健將昏倒幸好電擊救回一命 另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SVT),主要是因為心臟多了一條不正常電路,會產生類似迴旋般的心律不整,通常會以藥物治療,如果無效就必須要做電燒手術。這種天生性疾病不一定到老年才會發病,青少年或者中壯年發病也不在少數。 陳玠宇醫師表示,門診近期有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平時身體生理數據都正常,結果在跑馬拉松持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先天性心臟病「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幸好以電擊整流即時救回一命。陳玠宇醫師說明,此項疾病男性為女性8~10倍,主要為基因造成,會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可能。 陳玠宇醫師說明,台灣不少年輕男性猝死都與「布魯蓋達症候群」有關,另外也有運動員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病變」,因長期心臟肌肉有肥厚情形,在運動時心臟急劇收縮導致心臟出口狹窄影響血流而可能導致猝死。 心臟問題「是否致命」,必須要透過醫院檢查臨床判斷。陳玠宇醫師解釋,惡性常見病症為心室頻脈(VT)與心室顫動(VF)。心室頻脈(VT)是心室收縮過快,導致血液輸送出問題,心室顫動(VF)則是心室為無效且不規律收縮,因此會導致心臟的血液無法打到全身,一般心肌梗塞的心律不整而猝死,多是因為這兩個情形造成。 即便是良性的心律不整,有些年輕人或者是中壯年體檢時發現心電圖多出了心房與心室的一條異常的傳導組織的「WPW症候群」,也可能導致晚年更嚴重的心律不整,或者合併三高問題誘發心房顫動,陳玠宇醫師也建議如果有徵兆或持續不適,還是要提早就醫治療。 心肌梗塞不只CPR,調節心律也是救命關鍵 另外陳玠宇醫師指出,當有猝死可能性的心肌梗塞發生時,除了CPR之外,還必須要有電擊器AED來矯正不正常的心律,這是因為單純靠CPR是無法讓心臟電流恢復正常運作。 目前在心律不整治療上,可透過「心臟電氣生理檢查」 評估是否有植入心臟去顫器的需求。植入心臟去顫器是阻止猝死的方式之一,不過也要評估看是否適合患者。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說明,心臟整流去顫器目前健保給付的適應症為:一、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猝死可能或昏迷、二、反覆發作之持續性心室頻脈、三、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如曾經心肌梗塞併左心室射出分率\<=40%,肥厚性心肌症,擴張性心肌症,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者、四、高危險性心臟遺傳性疾病,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或合併猝死症之家族史者。 柯文欽主任表示,傳統的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是經由鎖骨下靜脈植入於心臟中,皮下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則是經皮下植入於前胸皮下,電極導線不會進入到血管與心臟中,可避免這方面的併發症,適用於較年輕可能要更換多次去顫器的病人,或是沒有適合靜脈通路到心臟的病人。 不過經皮下心臟去顫器只具有電擊去顫的功能,無法當心臟節律器使用,也沒有快速放電終止心室頻脈的功能,因此不適用於心跳太慢需節律器的病人,或是快速放電就可以終止心室頻脈的病人。裝置時需全身麻醉,目前健保並未給付。 安裝心臟去顫器者要注意遠離有強電磁場的環境以外,也要隨身攜帶心臟去顫器識別證,以便過安檢或是其他就醫安全考量,另外最少每半年也應回診檢查裝置運作情形。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心臟疾病相當複雜,不同年齡層與生活作息導致的因素也不同,如果平時就有胸悶等不適,或者有家族史,都應該提早檢查找出問題,防止猝死發生機會。 平時心臟健康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聽診來檢查,若懷疑有心臟疾病問題,可進階以24小時心電圖、心臟事件記錄器、運動心電圖、電腦斷層等來判斷是否有進一步風險。

預立醫療決定 保障自己決定與善終權

預立醫療決定 保障自己決定與善終權#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院每天上演兄弟姊妹對於長輩的醫療照護觀念不同,不只病人跟家屬難過,甚至醫療人員也束手無策。對意識清楚的民眾做調查,詢問若有一天自己因昏迷、變植物人或是失智症末期造成無法自主決定時,會想要靠機械式的維生醫療或是鼻胃管灌食來維持生命嗎?大部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願意,不想要再受折磨;但若是發生在家人身上時,大家就會開始遲疑無法做決定,而且不願意的人也減少了許多。民眾捨不得家人離世、怎麼可以看家人不吃不喝、不敢幫家人做決定,覺得自己像劊子手等理由。然而,如果活著的病人,能夠自己決定自己要接受哪些醫療,不只可以避免自己受苦,也可避免家人甚至醫療團隊受苦!失智症10多年的93歲王爺爺,已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終日躺床,不太認得人,對話混亂,生活起居皆需外傭24小時照顧。因為失智症末期,王爺爺有好幾次因為吞嚥困難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或是泌尿道感染而反覆住院治療,甚至面臨急救的生死關頭。王爺爺有4個兒女,但兒女們對治療方向卻意見相左,分成兩派,一派主張一定要救到底,不救就是不孝;一派希望順其自然,不要再讓爺爺受苦。光是鼻胃管的置放與否,就讓兒女們吵得不可開交,常常放了沒多久爺爺就自己拔掉,但因為其中兩位兒女堅持只好又放回去,但為了擔心爺爺自拔鼻胃管,他的雙手被綁在床緣固定,另兩位兒女看了好難過卻無計可施,看著老父親流淚,說著「如果爸爸還清醒,能自己決定要或不要,那該有多好…」。病人自主權利法 保障病人決定權與善終權民國108年1月6日<<病人自主權利法>>在台灣正式上路,這是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除了保障病人知情、選擇及決定權,也保障了病人的善終權。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相比,其適用之疾病類別較多,可選擇拒絕或撤除的醫療選項也更廣。民眾可在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時透過「預立醫療諮商」立下「預立醫療決定」,選擇五項特殊臨床條件下(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重症),是否接受、拒絕或撤除「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而非意識不清時讓別人替你做決定。在諮商的過程中,也能讓最親愛的家人、親友們了解自己對生死大事的想法與價值觀,讓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或不要什麼,期望減少病人、家人、醫療團隊甚至社會受苦。如果王爺爺在身體健康或是失智症初期曾與家人接受「預立醫療諮商」立下「預立醫療決定」,兒女們也不用再為了爺爺要不要急救或是鼻胃管的置放而爭執難過!預立醫療決定,送自己及家人一份愛的禮物!

子癇症恐腦損及昏迷 孕婦預防這樣做

子癇症恐腦損及昏迷 孕婦預防這樣做#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懷了第三胎的35歲張女士,一日早上突然在家暈厥昏倒,丈夫緊急送往醫院,醒後伴隨著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測量血壓為190/110毫米汞柱,緊接著發生抽搐及昏迷,醫師判斷為「子癇症」。產房立即啟動高危險妊娠團隊,給予控制血壓、穩定心肺功能及預防抽搐等處置,並緊急進行剖腹生產。約10分鐘內便將早產、體重不到2000公克的男嬰順利產出,並由新生兒加護病房接手後續照護,張女士術後也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下健康出院。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出現於媽媽懷孕20週之後,孕婦血壓變高(大於140/90mmHg),且合併出現蛋白尿(單次大於2+或24小時蛋白質累積量超過5克)、水腫,嚴重的會發生肺水腫、腦中風及凝血功能異常等狀況;此些變化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像一個連續性變化所產生的重奏曲。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恆說,「妊娠高血壓」是屬於高危險的懷孕,若引發子癇症將使母親及胎兒產生更嚴重的合併症。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五萬名孕婦不幸因子癇前症死亡,在台灣則是約有2%~5%的發生率,每200個孕婦當中,其中就會有一位孕婦發生小於34週的早發型子癇前症。孕婦罹患子癇症 嚴重恐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周志恆主任表示子癇症是指孕婦因妊娠毒血症而引發癲癇抽搐的情形出現。引發子癇症的原因,主要與產婦的高血壓、組織水腫有關係,腦部水腫會讓腦部不正常放電,使病人產生強直、抽搐或昏迷的現象。「子癇前症」症狀有高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蛋白尿、水腫、頭痛、肝功能異常、尿量減少、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子宮內胎兒發育遲滯。而嚴重子癇前症則除了上述症狀,孕婦血壓會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尿液蛋白質流失大於5公克、24小時尿液少於400毫公升,並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的現象。子癲前症容易發生在有子癇前症、子癇症家族史者,多胎胞、肥胖、羊水過多、初產婦、產婦有糖尿病或慢性血管性疾病、腎臟疾病、高齡產婦等都有可能發生。若發生子癇症必須立即控制血壓、維持呼吸及預防再次癲癇發作等措施,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肝腎衰竭等問題,嚴重時將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預防子癇症重點預防子癇症,飲食上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少吃醃漬、油炸類食物、多多休息、定期產檢追蹤血壓,並注意是否有惡化的症狀產生,例如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全身水腫及呼吸困難等,做好隨時提早生產的準備。若非母體本身體質併發造成子癇前症,在生產時胎盤分娩出母體後,這些影響也會有所改善,除非併發不可逆的狀況(例如:中風),而這些影響則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療養復健,才有可能恢復。

長期服避孕藥 突發腦血栓險致命

長期服避孕藥 突發腦血栓險致命#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7歲的女性身體健康、無三高病史,但長期服用避孕藥,近日旅遊時突然出現頭痛、下肢無力,自行服用止痛藥卻無效,送醫時已呈現昏迷,經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因為罹患罕見的腦靜脈竇血栓塞,經緊急進行血管內血栓溶解術後才救回一命。好發於年輕族群、以女性居多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表示,患者被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時已呈現昏迷且有生命危險,透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患者罹患罕見的腦靜脈竇血栓塞,醫師緊急進行手術後,穩定生命跡象後送至加護病房,再進行抗凝血治療,住院1個多月後康復出院。腦靜脈竇血栓塞很罕見,是屬於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外,也會因為耳鼻竇感染、穿透性頭部外傷、懷孕或生產、口服避孕藥等等影響,通常100萬人中僅會出現5例,且好發於年輕族群,平均年齡為37歲左右,又以女性居多,因為罕見常會被延誤診斷。腦靜脈竇血栓塞危險因子 口服避孕藥佔54.3%楊自強主任指出,患者長期服用避孕藥,所以應為口服避孕藥造成腦靜脈竇血栓塞的可能性大,研究指出,腦靜脈竇血栓塞的危險因子中口服避孕藥佔了54.3%,所以呼籲有口服避孕藥習慣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如果突然發生劇烈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或四肢無力等情形時要儘速就醫,找出病因治療以減少傷害發生。

改善失眠、痛經 足部藥浴好處多

改善失眠、痛經 足部藥浴好處多#昏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在進行足部按摩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外,我們還需要知道足浴過程中的相關事項。足浴過程中,水的溫度及所配合的藥物計量,以及雙腳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這些都是需要掌握和注意的。在進行足浴的過程中,通常老年人不宜時間過長,因為雙腳在熱水中浸泡時血液會加速迴圈,而長時間的血液加速流動,會導致老年人因亢奮而精力透支,最終可能導致昏迷。促進氣血運行 達到調節內臟器官功能中藥泡腳是利用內病外治的原理,將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經過水煮使之溶入水中,然後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足部藥物外治法可分為外用藥療法和藥物理療法2大類。外用藥療法是將藥物加工成不同的劑型,外貼於足部;藥物理療法是將藥物經過燃燒、煎煮等方法加熱後,產生溫熱作用,對足部進行薰、洗、烘等。在足部藥物理療法中,常用的是足部薰蒸法和足部洗浴法,兩者合稱為足部薰浴法。薰蒸法又稱蒸汽療法或中藥蒸汽浴,它是利用藥液加熱蒸發的氣體進行治療;洗浴法又稱浸洗法,它是用熱水或把藥物煎湯,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熱水浸泡雙腳,具有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達到調節內臟器官功能,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改善毛細血管通暢,改善全身組織的營養狀況,加強新陳代謝的作用,使人體感到輕鬆愉快,對身體健康帶來莫大裨益。1400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就已經提出「足下暖」的見解。民諺曰:「春天洗足,升陽固脫;夏天洗足,祛濕除暑;秋天洗足,潤肺濡腸;冬天洗足,丹田溫灼。」操作足部藥浴法1) 泡腳水的溫度/泡腳水的溫度應有所控制,一般應在38℃~40℃之間為宜。通常應從38℃開始,逐漸增至40℃。當然,溫度還要依據不同的個體和泡腳時間長短來定。2) 泡腳器具的選擇/泡腳用的容器以木製盆為好。因為木製盆散熱較慢,有利於保溫。泡腳盆的高度最好超過20 公分高(淹蓋過踝關節),寬度以能容納雙腳即可。假如泡腳盆太矮,熱水浸泡的位置就低,浸泡到的下肢皮膚面積相對較少,因此,泡腳的效果就要差些。3) 泡腳的時間/每次泡腳的時間一般以30~45分鐘為宜,用於強身保健每次可在30 分鐘左右,用於治療每次可在45分鐘左右,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失眠、寒性痛經等病症,一般需泡腳45分鐘左右方能收效明顯,並需與薰蒸法相結合。(本文摘自/足滿足:知足才樂,30分喚醒身體自癒力/方舟文化出版)

打嗝險害命 腎友「藥」小心!

打嗝險害命 腎友「藥」小心!#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打嗝打不停,吃藥後竟險喪命!一名80歲老爺爺患有腎臟病,到診所看診後竟然昏迷,送到醫院時昏迷指數只有3分,原來老爺爺在昏迷前吃了藥,雖然救回一命,卻必須長期洗腎!醫師表示,患者服用的肌肉鬆弛劑,對腎臟病患來說易引起嚴重副作用,看病時應告知病史,避免無法挽回的後果。腎病患者難以代謝 有嗜睡、頭痛副作用衛服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旻叡表示,爺爺是慢性腎臟病第5期患者,打嗝服藥後開始步態不穩、嗜睡,送醫後腎功能已經衰竭。診所醫師開立的肌肉鬆弛劑(baclofen)是很普遍的用藥,但是,腎臟病患易引發嚴重副作用,老爺爺就是誤食該藥而險喪命,腎臟病患不能不慎。蔡旻叡醫師指出,用於治療打嗝,抑制打嗝的反射的神經傳導藥物,因作用在大腦並從腎臟代謝,有腎臟病的人,難以代謝排出體外,在大腦中的濃度會越來越高,造成神經毒性,進而產生嗜睡、頭痛、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甚至意識混亂或昏迷。看病告知病史 告知過敏反應蔡旻叡醫師表示,腎臟病患吃藥一定要特別重視用藥安全,到不同的醫療院所看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自己的病史,醫師才能避免開立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或可能進一步惡化腎功能的藥品,也才能選擇最適當的藥品劑量。避免吃藥釀危機,彰化醫院品管中心副主任黃聖剛指出,不只是腎臟病患,病人跨不同醫療院所就醫時,最好要攜帶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並告知醫護用藥過敏及副作用反應,才能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陳姓男子,患有高血壓但沒有規律服藥,晚間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胸口突然感到劇痛,而且疼痛還轉移到後背去,家人緊急將他送至急診治療,經檢查之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立刻轉至醫學中心安排緊急手術,陳男在加護病房住院好幾十天才度過危險,現已出院返家。突發性胸痛 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約9成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也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主動脈剝離易破裂出血、心包填塞死亡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不同分類的主動脈剝離,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醫師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48小時內會死亡率高達50%,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達成良好控制,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

忽冷忽熱!老翁心房顫動 中風昏迷

忽冷忽熱!老翁心房顫動 中風昏迷#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忽冷忽熱,心房顫動者更需要注意!因為心房內血液無法順暢流動而產生血栓,當血栓流至腦部時,便可能導致栓塞性中風,引發致命的危機。一位87歲的病患,平常沒有留意心律不整問題,結果因心房顫動形成腦部血栓造成中風,意識昏迷。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患者除了施以藥物治療,易可採行導管電氣燒灼術做節律控制,對於中風危險性高的病人,須長期服用足夠的抗血栓藥來預防中風。心悸、頭暈、呼吸困難是警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吳柏青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而增高,65歲以上的患者達5%以上。心房顫動是由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引起,若長期心跳過速會引發心肌病變及心衰竭,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有可能心臟血栓,而發生腦中風或腸子栓塞等併發症。而潛在原因有高血壓、心臟瓣膜狹窄、風溼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或是遺傳等因素。吳柏青醫師提醒,如有上述疾病,且常心悸、虛弱、頭暈、呼吸困難,因盡早就醫檢查。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高5倍據WHO的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心房顫動患者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比沒有心房顫動者的機率高出5倍,此外,心房顫動的患者一旦發生中風,病情都較嚴重,且1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50%。    吳柏青醫師說,心房顫動治療可施以藥物恢復正常心律,但經常發作或是症狀嚴重的患者,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與有嚴重副作用的病患,則以電氣燒灼術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