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誤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延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5歲陳先生,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至急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一個1.7公分腫瘤,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之後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腦部的腫瘤暫無復發情形,並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保體內荷爾蒙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持正常。「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肢端肥大會造成病人外觀逐漸改變,包括手部、足部、臉部五官增大等,但因其疾病進程緩慢,故常被誤認是身體的老化現象而忽略,提醒民眾平時對自己外觀多一分留心,若有病兆懷疑應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即早揪出肢端肥大症!臉型改變、鞋子穿不下 恐為肢端肥大症引起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表示,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因此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病人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如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戽斗;以及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也有人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不孕、性功能障礙等現象。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純宜提到,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病人通常難以察覺,使得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由於許多肢端肥大症的病人確診時往往已在罹病後數年,未能及早治療,故許多病人早已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病人若延遲就醫又未能適當治療,預後就比較差,平均壽命可能會比常人少10~15年。盡早確診及早治療 維護良好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部長暨神經外科主任張進宏解釋,肢端肥大症治療目前第一線以手術為主,目標為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並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常化,若術後未能緩解會再施以藥物與放射線治療。術後病人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並逐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共病。田凱仁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發現自身外觀有明顯變化,應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就診諮詢,確認是否為肢端肥大症所引起。若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也無須太過灰心,肢端肥大症並非絕症,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發燒必有因!服用成藥注意4點 避免延誤治療

發燒必有因!服用成藥注意4點 避免延誤治療#延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藥局林立,購買藥物方便,許多民眾出現類感冒症狀,甚至發燒時,都會選擇自行購買退燒藥使用,然而食藥署提醒,當出現不明發燒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疾病之治療。如需使用退燒藥,應遵照醫師指示使用,切勿過量,以免導致藥品不良反應。食藥署提醒,要正確使用退燒藥,除醫療人員應教導病患如何正確使用,以免藥物不良反應之發生外,民眾也應謹記下列4點:1) 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遠比退燒重要/發燒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並非病因,因此出現發燒時,因立即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以對症下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退燒藥,而延誤疾病之治療。2) 使用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之不適感,切勿過量使用/經醫師開立之退燒藥,應遵照醫師處方使用。一般當發燒超過38.5° C 且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者體溫超過39° C 時,可適當使用。但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感,讓病患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3) 小心藥品併用/常使用之退燒藥成分,主要為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如ibuprofen、Indomethacin、Naproxen及Mefenamic acid等,這些成分亦為止痛藥常用主要成分,因此使用退燒藥時,切勿同時自行服用止痛藥使用,以免出現過量使用之情形。4) 注意是否有藥品過敏反應/在服用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退燒藥時,可能會引起罕見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因此用藥時,應注意是否出現藥物過敏反應如「疹、破、痛、紅、腫、燒」等6大症狀,若有出現疑似症狀,應即刻停藥並及早就醫處置。

多數癌症治癒率逾8成 延誤治療成殺手

多數癌症治癒率逾8成 延誤治療成殺手#延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年來癌症醫療技術進步,癌症已非早期所認為的不治之症,甚至可以當成慢性病來治療,癌症的治癒率和存活率不斷提高,然而,卻仍有許多人因為觀念不正確而錯失治療時機,國健署指出,延誤診斷與治療才是真正殺手。延誤治療 存活率大幅下降長庚紀念醫院基隆分院及癌症希望基金會王正旭醫師提到,曾有位確診大腸癌病人,早期治療有70%治癒率,但因聽到要先進行化療,然後開刀做人工肛門,害怕得打退堂鼓,轉而使用偏方,2年後此病人症狀嚴重,再度回到醫院求診,然而其體重、體力和抵抗力都大不如前,不僅不適合再做化療,存活率也大幅下降至半年到1年。我國早期大腸癌及口腔癌5年存活率超過8成,而我國早期子宮頸癌及乳癌5年存活率更已超過9成,治療成效不言可喻。國民健康署邱署長呼籲民眾不要因聽信偏方或民俗療法而錯失治療時機,罹癌並不可怕,延誤診斷與治療才是真正的殺手。出現明顯症狀 恐是癌症晚期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的研究指出,癌症病人不治療主要原因中,近4成覺得自己年紀大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另也有3成左右病人因害怕開刀及擔心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14%的病人因需負擔家計及擔心增加家人負擔。有些病人確診後,認為身體並無明顯症狀而不治療,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陳志毅醫師表示,許多癌症出現明顯症狀時,大多已是第三期或末期,而且癌症種類不一,速度快慢也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及早接受治療。確診3個月內 接受正確醫療有鑑於民眾初罹癌時充滿恐懼和無助,容易病急亂投醫,或是接受其他非正確的治療,因此國民健康署推動「癌友導航計畫」,一旦被診斷為癌症,腫瘤個案管理師就會主動聯繫病人,提供病人關懷、醫療諮詢、經濟支持轉介及就醫資訊等,引導病人在3個月內及早接受正確醫療,這樣主動的關懷將持續一年,陪伴病人度過最艱辛時期。

並非壞小孩!過動症延誤治療恐產生憂鬱

並非壞小孩!過動症延誤治療恐產生憂鬱#延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因容易讓家長、老師對他們貼上壞小孩標籤,所以,導致延誤就醫的情形經常出現,甚至還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進而產生憂鬱傾向,因此,提醒家長不可輕易忽視ADHD!舉例來說,像是一名10歲的小傑,自國小一年級起,聯絡簿裡總是三天兩頭地出現紅字,不是寫著上課不專心,就是話超級多,干擾其他同學上課等,剛開始爸媽認為是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所以,會訓練他做些簡單的事情,但總是需要重複說明個好多次,且學一樣忘一樣,漸漸的爸爸耐心被消耗殆盡,開始用體罰的方式來處罰,使得他的自尊心大幅跌落,變得易怒、容易流眼淚,曾在一次與媽媽的嚴重衝突後,說自己是蠢蛋,很恨自己想去死,最後,到了醫院身心科接受評估和治療,而現在他不但日常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與爸媽的親子關係也大幅改善。持續地過度不專心、過動 皆為ADHD症狀嘉義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陳錦宏醫師表示,小傑是典型注意力不集中(ADHD)的病童,往往父母和孩子都得走過很長的冤枉路後,才得到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ADHD的表現特徵包括持續地過度不專心、過動,只是每個人的表現方式不一。ADHD易導致大腦和人格發展長期的障礙ADHD因在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發生,症狀影響和社會發展歷程的交互作用,使得病童與家人得面臨學校適應、學業表現、人際和家庭關係的負面影響,也因此容易導致兒童大腦和人格發展長期的障礙。6歲以前的病童可能只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問題,12歲以後卻可能因上述惡性循環衍生出諸多共病情形,諸如: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反抗對立疾患 (易怒,指責他人,反抗規則等),品行行為疾患(打架,說謊,偷竊,逃學等),物質濫用及憂鬱症等,對終生學業成就,工作成立及生計維持均有重大影響。工作損失。全台僅有近2成病童 接受治療在治療方面,陳錦宏醫師表示,ADHD藥物治療發展已超過五十年,近年來更有新式藥物的出現,近8成病童的注意力、控制力可在藥物及行為治療協助下有所改善,6成病童的成績能有進步,但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在於是只有少部分的病童接受治療,據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只有近二成的病童接受診斷與治療。主要的原因在於經常被誤解是不認真、不專心或調皮,但已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ADHD其實是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缺損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調,使得病童出現不專心及過動的症狀,只要藉由藥物協助調整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皆會有所改善。

腰痛、僵硬求偏方 恐延誤僵直性脊椎炎治療

腰痛、僵硬求偏方 恐延誤僵直性脊椎炎治療#延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痛到躺不下來」、「每天只能坐著睡」、「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對於許多人來說,不知道什麼僵直性脊椎炎,導致多數患者不是延誤治療,就是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不僅如此,當患者發病時全身持續性的劇烈疼痛,讓他們也飽受了身心煎熬。因此,大部分的患者們都願意嘗試偏方,為的就是希望能治癒,好比說有位張祖坪先生,以每日一百元美金的代價到大陸參加人體科學研究,結果竟是請村姑每天來拍打運功,同梯次的一個孩子,在村姑們發功劇烈拍打下半夜猝死,嚇得他落荒而逃,而也有人違禁從中國偷渡號稱能強筋健骨的土龍酒、放血療法等偏方,目的就是想要治癒僵直性脊椎炎。對抗僵直性脊椎炎不退縮 謹記三到目標治療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高正理事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不可怕,可怕的是退縮、逃避、甚至放棄,因此,本協會將協助患者們達成三到目標,也就是疾病知識要知道,避免使用偏方、社會資源要拿到,能減緩病友負擔保障未來,最後就是希望能有效用到治療,不害怕用藥,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僵直性脊椎炎症狀不明顯 民眾易忽略台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陳信華醫師表示,台灣約有高達6~7萬人口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這是一種主要影響到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脊椎附近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容易因發炎而鈣化僵硬,慢性長期性的發炎可使脊椎成為失去柔軟度,而部分病患會變成嚴重駝背。且發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早上起床發覺腰部疼痛或有僵硬感,但下床稍事運動後立即得到舒緩,所以,有多數病友沒有很高的病識感,導致長期誤診或是以為得了不治之症。即早發現即早期治療 能有效預防關節破壞在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面,除了要緩解患者不適的症狀外,還希望能幫助他們恢復到最好的活動能力,改善長期健康生活品質,另外,就是要減少脊椎外和關節外的病變。所以,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就如同控制慢性病,也正是因為這是一條長期抗戰之路,許多病友不願意接受西醫藥物的治療或者是有許多誤解。陳信華醫師表示,目前的治療方式有運動及物理治療、手術治療、抗發炎及免疫調節口服藥物,以及最新的生物製劑治療,健保已有條件給付,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早期治療能預防關節破壞及功能喪失。不過,也有患者認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生物製劑是最後一道防線了,好的藥要留到最後,以免未來無藥可用,對此醫師表示,即早就把發炎抑制住,才可以減少未來發生脊椎變化的機會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