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質量指數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身體質量指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女士婚後生了3個小孩,體重從90公斤上升到130公斤,平常忙於家務鮮少外出,體重也慢慢飆升至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高達63,屬於「超級超級肥胖」。由於患者痛風常常發作,加上雙膝嚴重疼痛,至醫院就診時,膝關節已有重度退化的現象,加上血壓及血糖數值超標,於是接受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術後體重減少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情形已有顯著緩解。媽媽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 分段累積活動量根據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PMBSS)統計,平均每1500人之中就有一人接受過微創減重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2個以上的合併症,就是病態性肥胖。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創新,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除了能有效改善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外,更可以減少長期與肥胖相關疾患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雖然媽媽平時可抽空做運動,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提供媽媽們提供3招運動妙方,邀媽媽一起樂運動:1) 和媽媽一起「快樂動」透過家人團聚增加一起運動的機會,把握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原則,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或免費開放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紓解平日辛勞,增加親子情感。2) 日常生活愛「健走」媽媽可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其他例如整理庭院、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也有助於健康。健走時只要遵守「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口角,就能輕鬆將健走融入生活中!3) 預作暖身樂運動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身體質量指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5年內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過重」者,其心臟病的機率也高出1.4倍,為此,醫師提醒三高族群和肥胖族都應當小「心」。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變 致死率高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和順表示,血糖控制不良,容易發生血管病變,因此約有65%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同時引發多種併發症,如視網膜、血管、腎臟、神經、心臟等,當大血管產生病變時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和周邊血管疾病,使得併發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機率高。所以,糖尿病病患和相關代謝症候群者如肥胖、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多加留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兩者間息息相關研究也針對無糖尿病但罹患心肌梗塞者出院後健康狀況做調查,結果發現,出院3個月內有35%的病患葡萄糖失耐(葡萄糖偏高)、31%新確診為糖尿病;而3個月後則約有41%葡萄糖失耐、25%新確診為糖尿病,由此可得知,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比例得到糖尿病或造成葡萄糖失耐。鄭和順醫師最後建議,民眾需維持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從BMI與體脂看身材 健康才是美

從BMI與體脂看身材 健康才是美#身體質量指數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代的女性相信「瘦即是美」,明明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正常範圍內,仍不斷減輕體重,這種盲目的減肥風氣,讓許多女性不惜賠上健康也要變身「紙片人」!判斷自己是否夠「苗條」,每個人主觀認知的部分差異頗大;若因瘦身造成營養不良,長期下來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除了以 BMI 值之外,測量「體脂肪」也能精準判斷出是否過胖。營養不良將導致身體削瘦,各方面的抵抗力都會減弱;而若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減輕10%以上的原始體重,更是健康的大敵,因為此時所減去的體重大部分會是體內重要的瘦肉組織!在醫院中,若有患者體重如此下降,會被列為營養不良的高風險群,必須予以積極的營養治療與支持,否則死亡率是很高的。男性標準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健康成年女性體內所含的總脂肪量約為21~35%,男性則為10~20%,其中「必須脂肪」小量的散佈於骨髓、心、肺、肝、脾、腎、肌肉、神經組織及女性特有的乳房、骨盆腔及大腿等部位中,是正常生理作用所需要的;其餘則是「貯存性脂肪」,主要堆積於皮膚層下及內臟周遭,保護臟器不易受到撞擊、創傷,所以體脂肪不是越少越好。(資料來源: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75期)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身體質量指數

成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梁嘉玲表示,現代常見的文明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甚至接下來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常常在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間聽到,我們該如何懂得預防這些疾病,怎樣在早期能夠有最好的控制,避免以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我們深切應該了解的課題。根據台灣地區衛生署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身高(米)2)標準為介於18~24之間,24~27間稱為過重,27~30間為輕度肥胖,30~35間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為重度肥胖。台灣民眾的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風險會隨著BMI增加,體重過重與肥胖群的相對危險性顯著增加。身為心臟專科及急診部的醫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一直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高的問題不一定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可諱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梁嘉玲醫師說,對於血壓,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減重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糖尿病患者則是空腹血糖大於126毫克,同樣飲食和運動控制也是很重要。每天鹽分不超過6毫克,酒精不超過30毫克,每週建議三天以上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都是很棒的幫助。自我控制沒有辦法時,醫師的角色和藥物的控制就很重要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