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神經病變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周邊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就有截肢的危險,不可不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30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雞眼因此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差點要截肢。 足部受力點改變 就有可能出現雞眼收治這名男子的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子朋表示,糖尿病會出現神經病變,包括感覺與運動和自主神經,而且會造成腳的變形,其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沒有感覺,運動神經失去功能;由於腳掌有些肌肉會幫助維持腳弓形狀,正常要維持腳弓除了骨骼韌帶,還要有腳掌的肌肉,而運動神經病變時,腳掌的肌肉會沒有力氣,會失去腳弓的功能,以致足部受力點會改變,再加上沒有感覺,踩又不會痛,就有可能出現雞眼。 將受感染骨頭清除 用親水性凝膠換藥該名男子就是因為足部受力不均,腳有變形,進而使得第五腳趾骨頭壓力過大且導致壞死,才出現雞眼,而且還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李子朋醫師指出,該患者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時被告知需要截肢,後來轉診來此看診,經由將受感染骨頭清除,並且用親水性凝膠換藥四個月,才免除截肢的命運。 不要穿拖鞋和涼鞋 要穿布鞋和厚襪子李子朋醫師進一步指出,雞眼治療會先用刀片將厚繭削薄,再用水楊酸來幫忙角質脫落,治療好之後,就要穿特製的鞋墊來改善足部壓力,才能預防雞眼再次出現;然而,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要想預防雞眼產生,尤其不要穿拖鞋和涼鞋,應該要穿受力平均的布鞋,而且要穿厚襪子,以及穿鞋子時要確定鞋子裡面沒有小石子,要保護好足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周邊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剛動過外科手術的患者,較容易罹患罕見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特別是因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肌肉會逐漸無力​、引起全身麻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分析20年數據資料,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學:臨床實踐〉醫學期刊(Neurology:Clinical Practice)。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大約每10萬人,才有一人得病。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包括肌肉會逐漸無力,有時還會引起全身麻痺,當影響到呼吸,便可能致命。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有關多數人認為,這種疾病是免疫系統造成,而任何人都可能產生這種疾病,不過過去研究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與一些疫苗有關。茲卡病毒與格林-巴利症候群也有關聯性。研究團隊觀察1995年到2014年間接受外科手術後兩個月內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發生率,這段時間共有208人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平均年齡55歲,其中有31人患病前剛接受外科手術,手術與發病時間平均間隔19天。癌症患者手術後 罹病風險增加約7倍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這31名患者中,61%是癌症患者,還有29%的人有自體免疫疾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接受手術治療6個月內,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風險增加約7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動手術後,罹病風險則增加約5倍。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神經科副教授莎拉‧霍克分析,有些人體質較為敏感,接受手術後,可能是手術本身或麻醉帶來的壓力,引發身體免疫反應,進而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霍克提醒,在5萬台手術中,只發現31名患者後來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這種狀況還是算很罕見。患者若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千萬不要因為這篇研究而逃避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童雙腳變形易摔倒 竟是周邊神經病變所害

女童雙腳變形易摔倒 竟是周邊神經病變所害#周邊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雙腳嚴重變形,走路又容易跌倒,害得她明明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卻無法像個正常的兒童一樣奔跑、玩耍,只能靜靜地坐著,用渴望的眼神他人!這名僅有9歲的越南女童香江,原本並沒有特別的異常之處,直到2年前,因雙腳嚴重變形、不良於行,被家長帶到當地的各大醫院求診,結果不僅都找不出任何原因,還被當成「怪病」來看,直到最後來台治療,診斷出是周邊神經病變所致,才讓他有重生的機會,更能完成騎腳踏車、踢足球、足部羽毛球的夢想。周邊神經病變 肌肉力量不協調、變形2015年時,透過親戚介紹,才由在當地義診的基隆長庚醫院醫療團的安排下來到台就醫,為了找出病灶,她接受了一系列神經學、肌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查,並採父親和舅舅的血液做DNA定序檢查,以鑑別是否有基因上的問題。 對此,基隆長庚國際醫療特約門診張嘉獻醫師表示,由於香江並不是一出生即有明顯的變形,所以,判斷為周邊神經病變所致,長年累計下來,導致足踝肌肉力量不協調,以至於雙足踝內翻變形、足弓過高等問題上身。術後復健不可少 助增加肌耐力、穩定骨盆為幫助香江解決困擾,張嘉獻醫師先以脛後肌放鬆及肌腱轉移,來治療踝內翻變形,再以足底筋膜放鬆及掌骨切骨,矯正治療足弓過高的問題,其次進行距骨-舟狀骨關節的復位手術,最後以鋼釘固定。至於復健,基隆長庚復健科胡瀞方醫師表示,術後一星期開始進行治療,包括幫負重站立、行走訓練等,幫助他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耐力、穩定骨盆,預計預計四星期後可拔除鋼釘,穿著足踝支架再保護兩個月,就可恢復正常步行。

糖尿病患者 當心併發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 當心併發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1名51歲的羅先生,在18年前因胰臟炎,開刀去除拿掉胰臟後,指頭及足部的感覺開始變遲緩,也就是併發了所謂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讓他只要發病痛起來就會影響到日常起居生活,甚至還因此丟了工作。據臺大醫院的衛教資料中指出,糖尿病會引起週邊神經的病變,進而引起許多的症狀或後遺症。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有幾種不同的型態,末端對稱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通常是從腳指出現,之後慢慢的往上竄。患者會出現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當感覺的異常到達小腿中段,手指的症狀也會開始出現。感覺減退可包含對冷熱及痛覺的不敏感,震動及位置的感覺也會減退。而感覺異常會出現的症狀,如麻、刺、痛、燒、蟲爬等。病程較久後會出現腳部肌肉萎縮及肌力減退的現象。病況的逐步進展會造成足部的潰瘍或關節的病變。臺大醫院神經肌病科謝松蒼醫師也說,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神經痛、麻痛等症狀,可以請神經科專科醫師詳細評估,目前有幾種藥物對這些症狀的減緩非常有效。而平常也該注意良好的血糖控制及足部照顧。因此如果知道患有糖尿病神經病變時,不要灰心也不要輕心,請教糖尿病及神經科專科醫師是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