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危險因子預防腦中風

找出危險因子預防腦中風

2006/1/1

中風為現今台灣地區第二大死因,而多數的中風病患會遺留下不等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肢體偏癱、感覺異常、暈眩、步履不穩、語言與吞嚥困難、與智能退化等,不僅影響病患的生活自理與工作能力,甚至需要家人或安養照顧,對於個人、家庭或社會均是很大的負擔。因此應多了解甚麼是腦血管疾病、中風一旦發生該如何應付、及如何控制危險因子以避免中風發生。

腦中風的種類

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佔30%)與缺血性(佔70%)。出血性中風為腦血管破裂所引起,包括腦內出血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風為腦部動脈阻塞導致腦細胞壞死。

腦血管疾病也可能沒有明顯臨床症狀,但影像檢查可見已有陳舊中風,長期仍可能造成智能退化。急性中風的常見症狀包括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語言障礙、吞嚥困難、暈眩、步履不穩、單一眼睛視力喪失或視野缺損、不尋常的頭痛、及突然意識喪失等。另一方面,有些急症的表現可類似中風,包括昏厥、抽搐、暈眩、面神經麻痺、低血糖等,必須注意加以區別。

一旦疑有急性中風發生時該怎麼辦,首先不要慌張,讓病患平躺,避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注意病患的意識、呼吸狀態,量血壓與心跳,不要立即給降血壓藥物,意識不清疑有低血糖時先給與糖份補充;立即通知119緊急醫療網,將病患送至能處理急性中風的醫院。

對於缺血性中風,若是中風發生至初部檢查完成時間小於3-6小時,可考慮血栓溶解藥物治療,血栓溶解治療是現階段唯一可以有效救活缺血腦組織的治療,但此治療有可能導致腦出血,因此是否執行此治療決定於到院時間、病患狀況、醫師經驗與病患家屬的同意。

此外,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血藥物也是急性缺血性中風重要治療藥物。對於出血性中風,則依據病患狀況、出血量多寡與位置決定是否需要緊急手術治療或藥物療法。急性中風階段應儘量維持適宜的腦部血流,非必要毋需降血壓;降低腦水腫的發生;避免併發症發生,如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消化道出血、關節緊縮變形、憂鬱症等;情況許可儘早開始復健治療。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的後續治療,包括確定中風的病因與危險因子、規則門診與藥物服用、依據中風症狀的嚴重程度復健治療一段時間。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氣候、遺傳、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煙、過量飲酒、頸動脈狹窄、缺乏運動、肥胖與心臟疾病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70%的中風患者合併有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的中風相對危險性為沒有高血壓的4倍,規則使用降血壓藥物可以有效減少約40%的中風發生,平時應常量血壓及記錄。

了解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助於中風的防治,對於可能為中風的高危險群,應積極的將危險因子找出來(多量血壓、測血糖及血脂、心電圖檢查、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篩檢嚴重頸動脈狹窄等),給與生活習慣矯正或進一步的藥物治療。

台灣地區漸為高齡社會,腦中風仍將持續是重要的醫療與社會負擔,因此如何建構好的腦血管疾病防治,需要醫療人員與一般民眾對危險因子認知的提昇、治療方式的改進、與整個防治架構的建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