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戴錯成乾眼症幫兇 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

口罩戴錯成乾眼症幫兇 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

2021/9/30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疫情不見盡頭,當心靈魂之窗忙茫盲!乾眼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國內研究顯示,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研判與3C產品使用量有關,且未成年患者的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高出6.6倍,不可不慎。眼科專家分享四大高風險族群、四大常見症狀、四大照護準則與三大乾眼症迷思,幫助民眾遠離乾眼症風險。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提醒民眾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口罩未貼合鼻樑,呼吸氣流通過眼球表面會增加淚液蒸發
乾眼症成因複雜,鄭惠川指出,年齡、環境、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可歸納出乾眼症四大高風險族群: 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此外,長時間不正確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雷射術後患者短期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

受疫情影響,國人每天平均使用3C產品高達11至13小時,眨眼頻率降低。而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配戴口罩,導致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了乾眼症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淚液分泌功能會逐漸退化因而減少分泌。研究統計,逾三成65歲以上長者有乾眼症症狀。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因卵巢失去功能,無法分泌女性荷爾蒙,間接導致淚液減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體內會出現自體抗體,攻擊眼睛淚腺,亦可能導致乾眼症。

乾眼多洗眼?藥水最好透心涼?醫破解3大迷思
基隆長庚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曾收治一名24歲女子,年紀輕、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危險因素,看似乾眼風險極低,但因為輕忽乾眼症狀,直到雙眼幾乎看不到才就醫。檢查發現,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

孫啟欽提醒,乾眼症依其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

乾眼症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減緩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與症狀緩解。臨床觀察普遍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三大迷思謬誤。

迷思一: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天天滴是保養? 
保養型眼藥水內多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舒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白內障形成。至於具潤滑功能的人工淚液,可緩解眼睛乾澀不適,可做為乾眼症患者首選。

迷思二: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 
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出現乾眼症狀加劇,就要當心疾病惡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

迷思三: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 
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沖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

醫師親授「二好三多」生活原則 遠離乾眼症危機
護眼行動應從日常做起,孫啟欽教授提醒,民眾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處於「良好環境」中,應避免室內過強空調,不要去煙霧瀰漫處。「多保濕、多保養、多休息」三大護眼觀念也能讓民眾遠離乾眼症,例如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室內濕度、透過熱敷或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維持充足睡眠也有效減緩乾眼症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