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酸「怎麼可能沒錢」你會被詐嗎?

被酸「怎麼可能沒錢」你會被詐嗎?

2020/8/29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警方近來接獲報案,指稱**市區有「愛心筆集團」現身。該集團招攬學生暑期打工,要求學生對路人強銷愛心筆。經一陣子埋伏佈線,警方果然在人潮眾多的**市區找到一位正在對路人強行兜售愛心筆的高二少年。警方除將他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送辦,後續也將擴大追查幕後集團。

該少年表示,他也是受害者。之前,他在這個地點等朋友時,遇到這家愛心筆集團對他強迫推銷。半推半就下,他不但買了筆,還答應加入打工行列。於是暑假期間,他每天早上到**車站向集團成員領取愛心筆,再依上線成員指示前往特定地區販售。據該少年表示,每件商品售價兩百元,他自己能抽成五十元。

警方還在少年身上查獲愛心筆集團提供的「教戰守則」,教導工讀生如何對路人
搭訕,讓對方放下心防。以下為教戰守則的部分內文:

•哈囉~你好,請問一下你是台北人嗎?
•我們不是變態啦!
•我們在比賽啦!
•請問一下你們幾歲?
•沒有啦,開玩笑的。
•這個借你看一下。
•這是我們自己做的。
•有沒有很帥?
•請拍手,幫我們說聲「加油」好嗎?
•我們是真的在賺自己的學費。

「愛心筆」相關新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在這短短的數行教戰守則裡,便可以觀察到幾個心理學的原理正被應用著。我們為大家分析如下:

「幫我們說聲『加油』好嗎?」:腳在門檻內效應
對多數人來說,替他人鼓掌、或多說聲「加油」,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詐騙集團也知道,這種「小事」一般大眾很難拒絕,很多人甚至會想:如果我拒絕的話,我人也顯得太差了吧!因此,人在推銷東西之前,先故作幽默地來一句「你好!可以給我一首歌的時間嗎?」這種開場其實便已經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替後面的推銷行為鋪下良好的基礎。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效應稱為「腳在門檻內效應」,是個很有名的說服策略。這個效應指出如果我們要讓別人答應我們提出的請求,有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先讓對方答應一個「小小的請求」。如此一來,之後提出的「大請求」往往就更可能會被對方接受。

腳在門檻內效應的取名一開始來自於推銷員。以前的推銷員需要一家、一家地拜訪民眾推銷商品,但往往常被擋在門外。不過,若遇到某一戶人家願意暫時讓推銷員進到門內,「聽一下」推銷,事後成交的機率便會增加許多。

腳在門檻內效應之所以可以成功運作,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解釋,那就是:我們會有想要維持「自我一致」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會希望自己的行為、作為是一致的,不然我們會覺得哪邊怪怪的。在我們幫對方鼓掌,並且說出「加油!」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熱心助人的好人。為了維持「熱心助人的好人」形象,我們在面對第二個更進階的要求時,就更難拒絕了。

腳在門檻內的策略還包括,對方可能會要你幫忙拿一下商品,說「這個你拿起來看看」,或者在你答應購買其中一個商品,給了五百元後,才表示沒錢找你,問你是否願意再多花一百塊,多購買一個愛心商品。在這種狀況下,很多人會順著對方的要求而答應了。

「請問一下你幾歲,我們都還是學生」:刻板印象
這類詐騙行為通常都會用類似的方式來開場:「大哥哥,你現在有空嗎?」「大姊姊,可以跟我說聲加油嗎?」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說呢?

一般而言,「學生」通常經濟上不那麼獨立,身為「過來人」,我們多少能理解那種處境。同樣,若遇到「自食其力」的「學生」,那我們的悲憫之心就會更大大地打開。我們會想起新聞上報導過的那些刻苦耐勞,品學兼優的學生,不但要認真念書,還要維持自己的生計。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就更容易因為心疼而消費。但這種效應也常有失敗的時候,例如「高中生」穿著制服走在路上,卻被兜售愛心筆的少年叫「大哥」,他聽到後整個火都燒了起來,心想:「我到底是看起來有多老?!」

此外,「說故事」也是這類詐騙行為常用的手法。在上篇案例裡,學生的故事是是「自食其力賺學費的學生」,有些詐騙集團則會用「我們是**系的學生」、「正在集夢完成夢想,出國比賽」、「為了籌措**經費」、「很可憐,賣不完不能收工」、「這剛好是最後一個,你買完我就可以下班了」等名目來編造故事,誘發大家聽完故事之後的悲憫之心。

類似案件的「賣筆人」,有時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一般來說,女生的販售員都會尋找男性下手,曾有受害者表示「一聲撒嬌拜託,真的很難拒絕,腦波弱的就真的會掏錢買」。尤其,如果你有較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就是認為女性是較柔弱、需要幫助的,而自己是大方、有能力的男人,對於這樣的攻勢可能會更難拒絕。

許多企圖詐騙的人,會做一些混淆視聽的動作,好比,向你再三強調自己絕對不是詐騙集團,然後亮身分證給你看。此動作似乎證明了些什麼,但其實什麼都沒有證明到,亮出身分證其實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操弄身份地位與認同:認知失調
「剛剛啊,有一個人也是像你這樣,但是他聽到這是要做愛心的,就二話不說買了呢!」

「唉唷,姊姊你穿的這麼漂亮,怎麼可能沒錢啦~」
「都出來逛街出來玩了,怎麼可能沒帶錢?」
「先生你那麼小氣,小心交不到女朋友哦!」
「你真的很沒愛心耶!」

上述這些話都是藉由操弄凸顯我們的「身份」,企圖引導我們的行為。在心理學中,這種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現象,指的是在同一時間裡,一個人內心出現了兩種互相矛盾的想法,而這種矛盾帶來不舒服感、甚至有點緊張。

為了處理這樣的矛盾與不舒服,我們容易想出一些方法,像是改變自身的行為,或在心中改變其中一個想法,來改善這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就是認知失調。

若要突破這種認知失調的現象,我們心中得要清楚了解到「不買愛心筆≠沒愛心」。事實上,要做愛心有太多種方式,倘若我們腦波弱,就真的很容易被請君入甕,帶了一支很不實用的筆回家。

另一種認知失調則會發生在真的買了愛心筆之後。朋友看到你居然真的心軟買愛心筆,有人會笑你,或者說「太扯了吧!你居然花這麼多錢買這一支筆!」這些言論出現之後,買筆的人心裡多少便會受挫。為了處理這種不舒服,很多買筆的人會自我安慰說:「哎,這隻筆真的不便宜,但沒關係,我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啊!我才不是被騙呢!」

(本文摘自/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時報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