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

「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

2018/4/15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免疫功能良好,就代表不會經常感冒生病,免疫力提升,意謂著身體將遠離疾病威脅,處於健康狀態。當外來病菌入侵到身體,導致發炎等過敏現象,正是免疫系統啟動防禦機制,提供保護作用。免疫系統對我們來說,可說是身體抵抗外來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線。

慢性過敏症狀晚顯現 難以連結食物

過敏是一個好的現象,因為有外來的物質入侵到身體,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反應,只是有時保護太過頭,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全身起紅疹,或是身體發癢。有些人吃了不乾淨的海鮮後,整個嘴巴紅腫,如果仔細把這些部位進行切片或檢查的話,會發現有很多免疫細胞在裡頭浸潤,其實就是身體在自我保護的一種表徵,然而過度保護,反而衍伸出其他問題。

起紅疹或嘴巴腫起來,這些顯而易見的突發性徵狀,屬於「急性過敏」。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奶蛋類、花生、小麥、海鮮等,很多人喝牛奶會拉肚子、吃花生誘發氣喘

另一種「慢性過敏」,症狀並非立即顯現或不明顯,可能在四十八小時後才出現,又稱為「延遲性的過敏反應」。由於發作時間太晚顯現,使得我們難去連結。一個人可能對小麥有慢性過敏,當下吃了一塊麵包,兩天後覺得頭痛、渾身不對勁,卻很難聯想到頭痛是因為麵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所以慢性過敏需要重視。

「排除飲食」做紀錄 慢慢剔除過敏原

目前坊間有針對「急性過敏」和「慢性過敏」的檢測方式,抽血分析哪些蛋白質會產生免疫反應,這些檢驗報告作為一個參考,雖然症狀並非無藥可醫,卻沒辦法釐清報告的正確性,由於各個實驗室所設的參數值不同、標準不一,了解體內產生免疫物質的程度,藉此判斷是否對某種食物過敏,這份報告仍可作為參考之用。

此外,仍可使用「排除飲食」,以自己為實驗對象,譬如說今天吃了五種食物,接著觀察兩天後會不會覺得頭痛或是不舒服,然後先把其中一樣最有可能引發過敏的食品拿掉,再接著繼續吃三、四天,觀察身體狀況有沒有好轉。此方法施行起來有其難度,一來要完全避開某種食材,二來實行上必須間隔數天,還要自己詳列飲食紀錄,但仍不失為一種自我嘗試。

(本文摘自/血糖代謝自癒力:不生病的營養健康療方/博思智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