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回答兒童對死亡的疑問?

家長該如何回答兒童對死亡的疑問?

2012/10/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應先了解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死亡」一詞只是大部分成人的禁忌,對孩子而言,可就未必那麼嚴重了。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對兒童的「死亡概念」做過深入研究,發現四至六歲的孩子是自我中心期,常會把周遭的事物擬人化,縱然是布偶娃娃,也會視為活的,六、七歲時,則會以為會動的就是活的,反之就是死的,如茶杯、水果。十一歲之後,孩子對於生死的觀念才會慢慢步入穩定及成人化。

年幼的孩子因為抓不住死亡的意義,所以死亡有可能遠不如爸媽外出、同學搬家來得令他難過,但這時候的孩子為什麼還會害怕死亡呢?答案是,這是學習而來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大部分來自父母和家人,譬如父母親常會對孩子說:「你不乖,媽媽最好死掉算了!」等言詞,如此易使孩子將死亡和「悲傷」、「拒絕」聯想在一起而產生恐懼,甚至以鬼靈作為懲罰孩子的工具,如再哭鬧就會把你抓走,鬼最喜歡吃那些愛吵的孩子等。

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首先應減低孩子的死亡恐懼,勿以「死」作為威脅,也不要將死形容極其可怕的東西,也就是父母不要將錯誤、不正當的死亡概念傳給孩子。有些父母喜歡告訴孩子死亡就跟睡覺一樣,有學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如此會令孩子轉而害怕睡眠,或害怕黑暗的情境,使他們與「分離」產生情緒的聯結。

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近期接觸少數的諮商個案,都因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對「死亡」有更深入的疑問,令家長不知所措;加上「少年維特的煩惱」作祟,擔心青少年可能面臨展上的壓力而有憂鬱的情形、或是自我傷害的可能;我們在了解青少年正常發展歷程的同時,這些擔憂則必須透過醫療的專業協助加以評估,如青少年長期情緒低落、活動力降低、對許多活動失去興趣等等,合併其的診斷標準,則有疑似憂鬱症的可能,建議可以求助地區醫院以上的的「兒童心智科」醫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