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類風濕性關節炎 6年內將會影響壽命

忽視類風濕性關節炎 6年內將會影響壽命

2011/6/15

劉女士62歲,自三年多前右手第三指掌關節及右足第五蹠趾關節開始出現紅腫疼痛,並且伴隨著晨間僵硬情形。活動之後,僵硬感覺略為改善,但紅腫則未見消褪。由於最近一個多月來又出現右手第二指掌關節腫痛,因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門診就醫。經血液檢查發現,炎症指標包括紅血球沉降速率和C反應蛋白均有明顯上升,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胺酸胜肽抗體也呈現高倍數陽性,但X光片則並未看到明顯骨關節的侵蝕破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吳彥林說,依據1987年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制定的疾病分類標準,劉女士的關節病變其實尚未完全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不過,由於臨床上的症狀加上血液檢驗結果,還是高度懷疑為該項疾患,因此開始投與疾病修飾型抗風濕藥物。經過半年追蹤治療,劉女士的關節腫痛逐漸緩解,血液中的炎症指標也下降到正常範圍。

吳彥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慢性關節炎。早在西元二世紀時,就有類似描述,一直到十九世紀才被歸類為一種獨特的疾病。他進一步說明,此病主要侵犯週邊關節,如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會引起關節疼痛、腫脹、發炎,並進而侵蝕骨頭,導致關節變形。

如果沒有治療,在一年之內,就可能發生輕度功能障礙,在六年之內,就可能出現中重度功能障礙,甚至壽命也會受到影響。除了關節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會造成身體其它器官的發炎,因此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不論對個人或是整體社會經濟而言,都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在台灣,有將近十萬人口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有60%的患者是女性,主要發病年齡在20~45歲間。

雖然目前尚未真正完全了解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但根據研究顯示,身體不正常的免疫發炎反應,都可能造成關節的發炎和損傷。此外,遺傳基因也可能是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吳彥林解釋,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和許多疾病很類似,不論是血液檢查,或是X光片都可能是正常,所以要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臨床經驗和技巧。

吳彥林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是老生常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仍然一體適用。他提醒民眾,切莫聽信偏方,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戰勝病魔非夢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