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應及早治療 以免衍生共病症狀!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應及早治療 以免衍生共病症狀!

2011/2/23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又稱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影響全台將近11.7%的國小學童,就讀國三的正崴(化名),正面臨即將升學的課業壓力,注意力不足且粗心大意的他,無論如何努力,上補習班,請家教,成績依舊不見起色,對此他感到憂鬱及沮喪,不僅對自己失去信心,面對接踵而來的課業壓力更感到害怕及排斥,連最愛的電動和籃球都提不起興趣…。於是媽媽帶他前往精神科就診,才發現已罹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並且伴隨共病症狀(憂鬱、焦慮),正崴在接受治療後,課業表現已大幅進步,也恢復原先樂觀開朗的個性,重拾以往的自信風采。

新光醫院兒童心智精神專科潘嘉和主治醫師表示,全台高達20多萬名學齡孩童罹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且約莫25%的病童,其症狀更可能延伸至青少年或成人階段,但全台卻僅有1萬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病童尋求正確管道就醫治療,潘嘉和醫師呼籲,若家長發現孩童具有注意力不足、衝動、過動等症狀,應立即前往就醫診治。

潘嘉和醫師分析,部分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經常伴隨共病症狀,少數成人患者更因憂慮、情緒控制不佳等現象前往就診時,才發現曾罹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潘嘉和醫師強調,孩童階段為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關鍵時期,而家長與學校老師正是陪伴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面對共病症的重要角色,許多家長因缺乏疾病認知及治療觀念,導致部分病童後續產生對立反抗行為、焦慮、憂鬱等共病症狀,因此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7項以上)注意力不足、衝動、過動的症狀,應鼓勵孩童及早接受治療,才是避免後續衍生共病症狀的根本做法。

潘嘉和醫師進一步說明,學齡階段之所以成為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關鍵時期,主要源自於學齡孩童經常因學習狀況不佳或偏差行為,被師長及父母指責,或遭受同儕排擠,導致病童失去自信心,藉由錯誤方式尋求表現及認同,如此長期下來,容易衍生許多共病症狀。潘嘉和醫師研究指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病童中約有11%同時伴隨妥瑞氏症,34%的病童更具有焦慮現象,這些共病症狀對於孩童未來的個性養成,皆有長遠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及學校老師應秉持同理心,鼓勵孩童以正向觀念面對疾病,並設立適當的行為治療目標,才是協助孩童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

潘嘉和醫師表示,除了應設立固定的行為治療模式外,家長也需詳列獎懲制度並確實執行,而學校老師則可將病童座位調整至前排位置,以提升病童的學習專注力,至於容易健忘、焦慮的孩童,潘嘉和醫師則強調,家長勿過度提醒,應適時培養孩童時間控管及獨立完成事項之能力,若孩童長期習慣於家長督促之下完成事項,不僅無法改善健忘之症狀,對於親子關係也無正向幫助。

在藥物治療方面,潘嘉和醫師說明,非中樞神經興奮劑(思銳,Atomoxetine)作用在於提高腦中正腎上腺素,(能改善腦中多巴胺的濃度),維持全天候的治療藥效,雖然開始出現藥效作用期需2週以上,但其藥性溫和,較少引起腸胃不適、食慾不佳、失眠等副作用,能持續緩解患者情緒焦慮及憂鬱等共病症狀,但若患者具有中度或嚴重肝功能不全,則需調整其劑量治療。而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專思達,Methylphenidate)則為短效藥物,雖然服用1週即有改善的現象,但藥效相對也較快揮發,容易健忘的孩童需記得按時服用,且少數孩童容易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的狀況,可能間接影響孩童的睡眠及生活品質。

潘嘉和醫師呼籲,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為腦部疾病,行為及藥物治療務必同步進行,家長不宜自行將孩子停藥,以免影響其治療成果。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唯有在長期持續治療之下,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改善。

最後,潘嘉和醫師提醒,家長在陪伴孩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時,除了需深入了解孩童所面臨的問題之外,更應於家庭及工作之間尋求身心平衡,才能在不影響孩童及自己的身心狀態之下,給予孩童最適當的正面協助。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