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所引發的後遺症廣 復原之路需親友共同支持

燒燙傷所引發的後遺症廣 復原之路需親友共同支持

2010/11/15(2022/3/15 19:1更新)

日前S.H.E.成員之一的Selina在大陸拍戲時,因爆破過程失誤而受到嚴重燒傷,經過初步處理後返台繼續於林口長庚醫院接受燒燙傷的後續治療,引發國人對燒燙傷治療相關議題的高度重視,媒體也不斷報導其治療復原過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說,其實燒燙傷治療除了大眾一般所熟悉的傷口照護外,復健治療在其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部份。

林政宜表示,在過去的統計中,台灣地區燒燙傷發生率約為249/100000,雖然比例上較其他意外事故如交通傷害等為低,但此類病患住院期間的死亡率卻高達8.6%,是所有傷害中最高的。

且受傷後所引發的後遺症,包括皮膚疤痕、肢體攣縮變形、功能障礙、外觀影響(甚至截肢),及其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像是醫療費用、經濟負擔、就學就業,以及對傷者及其家人身心靈層面所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復健治療此時所扮演的角色就在於減少相關後遺症發生,增加受傷後的日常生活功能,甚至精神心理層面的重建。以期幫助傷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環境,減少因受傷所造成的功能障礙。

林政宜解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燒燙傷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其下有肌肉、軟組織、神經、骨骼等結構,隨著燒燙傷的嚴重度,這些組織受傷程度也隨之不同。

一般而言,燒燙傷後疤痕的產生,主要發生於燒傷的皮膚或新植上的皮膚,為無彈性組織。在修復過程中,這些疤痕會傾向收縮狀態。疤痕產生的嚴重度與燒燙傷程度、發生位置、燒燙傷面積,以及病患本身皮膚特性有關。除了外觀上與一般皮膚不同,因其收縮特性,特別在關節附近的皮膚容易讓關節緊縮,甚至變成關節攣縮,影響活動角度,進而影響傷者的生活功能。

由於傷口的劇烈疼痛,傷者通常不太敢動,甚至只願意維持某一姿勢以減輕痛楚,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關節缺乏活動所導致的僵硬、攣縮,以及心肺功能與肌肉耐力下降。

他還說,此時若能有適當復健治療介入,搭配良好傷口照護,不但可以維持可接受的皮膚柔軟程度及肢體功能,透過運動治療訓練,也能夠有效幫助傷者恢復關節活動度、心肺功能與肌肉耐力,從而回到正常生活。

林政宜表示,在漫長復健過程中,復健相關人員會教導傷者正確肢體擺位,減輕水腫,預防攣縮。並透過副木保護傷口,維持關節角度預防變形。使用壓力治療從皮膚外部給予適當壓力,減少水腫,保持疤痕平順與柔軟。教導傷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攣縮,減緩肌肉萎縮。待傷口恢復至一定程度,後續皮膚照顧包括水泡、皮膚搔癢、防曬等注意事項,中長期更積極的運動指導、職能治療、輔具建議及環境調整等,都屬於復健治療中重要的一環。

他強調,以現代燒燙傷醫學的進步,若傷者能好好配合治療與復健進行,相信對其預後以及將來所遭遇日常生活功能的問題,都能獲得具體而有效改善,同時協助傷者順利渡過此恢復期,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