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並非絕症 讓我們協助病友正常的「回歸社區」

精神分裂症並非絕症 讓我們協助病友正常的「回歸社區」

2010/9/16(2022/3/15 18:54更新)

精神分裂症,很多時候已經被社會大眾普遍地「污名化」,好像已經被當作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以至於精神醫學會最進興起一股「正名」風潮,想要以「思覺障礙」來取代「精神分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任許豪沖表示,污名化的根源不在於名詞是在於人心,在於每個人心中對於瘋狂的不理解、恐懼、排斥、與否認,以至於每一次「正名」,最終還是免不掉被再度污名化的宿命。

許豪沖指出,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與復健,兩者其實是密不可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現,除了急性發作當時的混亂以外,更多是症狀平穩以後殘留的精神障礙,尤其是社會功能的損傷。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療固然很重要,但慢性期為了恢復正常生活所需的種種復健更加重要。

不過,作為醫療工作者的許豪沖可以發現,有關精神病人的治療與復健,其實不是醫療就足夠的。除了醫療協助以外,社會環境的接納與包容也同樣重要,尤其是病人復健與回歸社會的努力上,需要社會中每個人一起來努力。而在精神病人復健上,具包容性與穩定的環境,支持性心理治療,以及足夠的人性對待與陪伴,應該是其中關鍵。

目前在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完整治療與復健服務:包括門診個別化追蹤治療、日間中心的人性化環境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密集團體心理治療、藝術治療。以及當病人病情穩定後,搭配庇護工場的就業輔導訓練,使病人可以真正達到「回歸社區」的目標理想。

許豪沖強調,許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實還是殘存著很大的潛能,很多尚未發展與開發的功能等待著醫療人員介入與幫助。因此,在日間中心裡,藉著充分的專業人力搭配志工老師,給予病友們人性化的生活與治療環境。

藉著平等且尊重的互動態度與模式,及老師們對病友們的重視,啟發病友們對自己價值與能力的重視。藉著個別心理治療,讓每個病友可以有他自己的治療師,讓每個治療師成為他與中心發展連結關係的基地,就像他的保母或老師一樣。藉著藝術治療與陶藝治療,鼓勵病友探索及表達自我,發展其獨特性與創造性。藉著人際互動團體的持續努力,幫忙病友逐漸恢復與人溝通及接觸的能力,不再把人際互動視為畏途。

另外,當病友病情穩定,人際關係的議題也獲得初步改善;此時有些病友就會開始接受就業輔導訓練。仁愛院區目前建構了完善的庇護工場,讓病情穩定的病友有一個重返社會的最佳管道。藉由庇護工場的模擬職場,病友們可以擺脫病友身分,重新以工場學員或工作者的身分在醫院與社區工作,藉由他們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實際互動,不但是病友們最佳心理復健,可以大幅提升病友自信與自尊;同時,這種庇護工場模式也是最佳的精神病患去污名化運動,讓社會大眾透過真實接觸與互動來重新認識精神病患,接納病友為大家的一份子。

最後,許豪沖提出以下幾點提醒民眾:

  1. 精神分裂症並非絕症,它是可以治療與復健的心理疾病。
  2. 精神病患確實需要心理治療;它可以補藥物治療的不足,是病患復健與回歸社區的基礎。但他們的心理治療難度較高,需要更多資源與人力投入於這部分的工作。
  3. 精神病患需要有人性、友善的環境。其中庇護工場是很重要環節,作為連接醫院與社區的橋樑。這種友善環境可以減少病友再度發病,同時也是最好心理衛生教育與去污名化的倡導。
  4. 精神分裂症需要人性化治療,而人性化治療環境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努力。一個社會如何對待精神病患,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文化發展水平。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