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也會長石頭?

肝也會長石頭?

2010/5/6

75歲胡姓家庭主婦,長期有胃痛病史,早先都是吃胃散,但是症狀時好時壞,有時還會發冷、偶爾發燒,吃過消炎藥即退燒,直至三年前因劇烈胃痛,由診所轉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室。

當時胡女士除發冷畏寒、血壓略低,主要檢查上腹及右上腹痛,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發現有膽結石、總膽管擴大及結石、左肝側葉肝管擴大及結石;實驗室檢查則發現膽色素升高及發炎指數增高,入院後就發高燒、呈休克現象,而轉加護病房治療,且緊急接受經十二指腸總膽管引流及支架,待情況穩定,約一週後接受手術治療,將膽囊切除、總膽管取石及膽道鏡肝管取石,但因為左肝側葉發炎仍嚴重,及病人本身對肝葉切除仍有疑慮,所以未採取肝葉切除。

胡女士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在門診做經T型管膽管攝影發現仍有肝內結石,後由膽道鏡取石二次,三個月後再經由十二指腸對左肝膽管狹窄處做氣球擴張術,並再取石,其後於門診追蹤。

今年農曆年前,胡女士再度上腹痛由急診入院,發現其黃疸、肝指數升高,電腦斷層呈現總膽管擴大及結石、左肝側葉肝管擴大及結石狀況。由於病人希望年後才手術,於是先經由十二指腸做總膽管支架及引流。年後則為病人施行左肝側葉切除、總膽管切開取石及總膽管十二指腸吻合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病理報告發現胡女士的左肝側葉萎縮、肝硬化結石,且肝內膽管內皮已有惡性變化,所幸即時加以切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盧瑞華指出,肝內結石約占全部肝膽結石20%,女大於男約1.26比1,南部比北部多。早期症狀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有上腹及右上腹痛、發燒、發生黃疸較低,診斷方法有:超音波、膽管攝影(可經皮及經十二指腸)、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膽道掃描。盧瑞華說,治療以手術為主,有總膽管切開取石及術後膽道鏡取石、肝葉切除及穿肝摘石術。

他強調,肝內結石術復發率有70~80%,即大多數病人仍需再次或多次手術,肝葉切除是最好的治療,因把症灶切除,尤其對左肝側葉而言,為最佳的適應症,所以肝葉切除手術逐漸佔較多比例,約3、4成。

盧瑞華說,肝內結石合併肝內膽管癌機率在台灣約2.4%~5.0%,近來認為因肝內結石造成反覆慢性膽管炎,導致膽管上皮增生,進而異型增生(癌前變化),最後轉變為膽管癌。由肝內結石症狀到膽管癌期間,有學者報告2至14年(平均8年),長庚醫院報告為40.6月,術後有殘餘結石發生癌的時間較短(25.9月比56.3月)且機會較高(8.75%比2.13%)。

雖然如此,肝內結石合併膽管癌的病人仍占少數(5%),可知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癌化可能。但是任何臨床醫師都要有肝內結石可能合併膽管癌概念,而肝內結石合併膽管預後甚差,即使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亦僅3.3%,比單純肝內膽管癌41.7%來得差。

盧瑞華最後說,肝內結石是台灣本土疾病之一,其中4%~5%病人可能合併膽管癌,臨床醫師要有警覺,肝葉切除是最好治療。病人也要瞭解到肝內結石需多次手術(二次以上)、長期追蹤、有癌變機會,最好的治療是肝葉切除。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