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無可避免 卻可及早因應

老化無可避免 卻可及早因應

2009/8/13(2022/3/15 18:36更新)

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 97年度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40萬人,占總人口比率約10.43%,隨著人口老化,預計到民國120年時,臺灣老年人口將增加至551萬人,即每五人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在臺北市,97年1月臺北市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例為12%,迄98年6月,臺北市高齡人口數共計32萬5,331人,佔全市人口12.43%,台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的過程中,除了規劃銀髮族的各項長期照顧服務之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極需正視與關注的議題。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在98年3-7月所接獲的社區自殺企圖通報的個案中,有8.3%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而導致銀髮族自殺原因以「情感與人際關係因素」佔了三成之多,而「久病不癒」則佔了兩成以上;生理性與社會性因素突顯了銀髮族的生命議題。但進一步關懷心情困擾的銀髮族後則發現,導致這些有形的生理機能衰退與親友衝突議題背後,來自於心理上的空虛感,使得部份老人家放棄自助、不再向外求援,置親友關懷於心門外,甚至可能因自感孤軍奮鬥與難關無解而走上生命的不歸路。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委託數個民間單位就近在社區提供民眾心理服務,其中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特別關懷老年心理調適的議題。該校生死教育與輔導所李玉嬋所長剖析,當銀髮族面對身體機能的衰退與自我能力表現機會的減少時,常會感到挫折與壓力。然而,現代人因為步伐較快且缺乏耐心,因此家中晚輩總是以「幫忙」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老人所在乎的是情緒紓解協助、或是共同討論解決策略的意圖;也間接扼殺了家中長者的自主尊嚴,使得老人家更加失落。其實親友的陪伴很容易做到,就是讓老人家覺得「有伴」,也就是聆聽情緒(包括憤怒或開心)的原因和心聲,即便是芝麻小事,也有助分擔老年人的心理困擾。李玉嬋所長進一步指出,邁入高齡社會後,銀髮族將成為社會的主要族群,普羅大眾真正需要學習的是與長者相處的能力;而銀髮族在離開職場返回家庭的階段,身心的健康平安、親友或鄰里的支持系統、自主行為的尊嚴和靈性的追求,都將會是維繫銀髮貴族適應的重要指標。

針對高齡化社會來臨,李玉嬋所長提出「老化無可避免,卻可及早因應」的概念,要快樂的度過老化適應期,其實要在尚未老化時就做好準備,才能以樂觀、有韌力的態度步入銀髮生活。銀髮族可透過與同儕聚會、投入休閒活動、學習接觸新資訊等方式提高社會參與度,此外也可善用簡式健康量表等心情測量工具進行自我情緒檢核,若發現心理適應問題,須適時尋求相關專業協助,例如可透過各區健康服務中心之心理諮商門診進行深度心理諮詢,以利及早找出問題癥結、化解適應危機。若老人家疑似因心理困擾而出現疾病徵狀,則切勿忽略即時向醫療院所身心科求助的重要性。懂得適時善用社區資源將有助於年長者活得更健康,更有本錢做個快樂銀髮族。

若對相關問題有疑問,歡迎洽詢:
1.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
2.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