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過頭就忍不住生氣?你是肚子餓還心理餓?教你4招對抗「餓怒症」

餓過頭就忍不住生氣?你是肚子餓還心理餓?教你4招對抗「餓怒症」

2024/1/5
想必你一定有過「餓到生氣氣」的時候,比如工作太忙,不小心忙過了吃飯時間,肚子空空,就特別容易發火,此時你該辨別到底是肚子餓還是心理餓。心理師蘇珊・亞伯斯(Susan Albers)於《餓怒症》一書中,從健康醫學、心理學與科學的觀點,深入探究餓怒症,並透過簡單的方法,幫助讀者吃對時間、選對食物、用對方法,遠離餓怒效應。以下為原書摘文:

是「肚子餓」還是「心理餓」?

「先生建議晚餐做花椰菜時,我的下意識反應是皺眉頭,搖搖頭說:『不要!我不想。』我甚至都沒認真想過這件事,因為我一直都很討厭花椰菜。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太能接受新食物,特別是以前我覺得乏味的食物。餓怒管理計畫使我更清楚意識到自己內心的對話非常強大,大腦中的那個聲音控制著我的食物選擇。」

提到食物,我內心會想⋯⋯

  • 不會仔細思考要吃什麼,就只是吃。
  • 經常為了關於該吃什麼想老半天。
  • 會有意識地思考該選擇哪些食物。
  • 我非常重視自己選擇食物的想法。

語言很重要。我們告訴自己該如何吃食物,對我們的飲食方式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之所以對食物會有負面感受,是因為與節食有關的語言太過消極,甚至有暴力性質的用詞。

「消滅飢餓!」「征服欲望!」「克服食慾!」無論你是否已意識到我們會不斷與自己討論所吃的食物,這樣的語言都很難讓節食或是進食是件愉快的事。因此,我鼓勵諮詢者留意這個帶著批評的小小內心聲音,因為這種對話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我們對自己說「吔!蘆筍看起來很噁心。」那麼不管蘆筍可能有多好吃,我們都不會去嘗試。

延伸閱讀:
拔掉鼻胃管就是餓死病人?過來人揭「斷食善終」真相:絕不是餓死

重新思考「飽」是什麼

為了改變以往盲目進食的習慣,我們可以在談論食物的方式上做出兩種重要但簡單的改變。第一個改變是,我讓諮詢者重新思考他們是如何使用「飽」這個詞的。

諮詢者經常會談到他們想「吃飽」。但他們想要的,僅僅是一種身體的感覺,就是肚子鼓鼓的或是充實感,還是有其他的涵義?我建議諮詢者不要以「飽」為考量,而是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感到滿足——是滿意、高興,還是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食物?我一直鼓勵諮詢者注意,滿足不僅是生理層面,還有心理的感受。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吃飽後,可能並不會馬上就覺得飽,因為身體感受器需要在飯後幾分鐘才能感到飽足。當我們真正感到胃部飽脹時,往往已經吃得太多了。

延伸閱讀:
肚子餓脾氣「牙起來」是真的!心理師揭大腦「1荷爾蒙」掌管情緒

為了改變諮詢者的飽足觀,我讓他們想像一個空的購物紙袋,然後在腦海中想像將袋子裝滿。結果,他們經常告訴我,自己會想像把紙袋完全裝滿,有些東西還滿到紙袋外。

然後我會說:「請想像一下,同樣把袋子裝滿,但要更方便攜帶。」這一次他們想像的袋子就變得很不一樣,預留了一些空間,且不會因為要充分利用每一個角落而倍感壓力。其實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也是如此。

第二個重要的轉變是要開始注意我們談論某些食物的方式,尤其是健康食物。當諮詢者談論食物時,我會仔細聆聽並注意他們說的每一個字。

他們是用快樂的字眼——享受、品味、欣賞、感覺很好、充滿活力、補充能量,還是消極的字眼——無聊、乏味、討厭、單調、不舒服、不應該、糟糕。有時,這種交流甚至並不是口頭上的,諮詢者在談論某些食物(比如蔬菜)時,還會皺起鼻子,表示嫌惡。

從他們的用詞中,我聽見了他們內心的聲音。識別出這個聲音在說什麼時,我們就可以開始積極利用這個有力的工具。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類別的語言來描述豆類。普通標籤就單純標示是豆類。另一個標籤強調豆子很健康,但提醒用餐者應該要限制飲食:「清淡、低碳水化合物的豆類和青蔥。」還有一個盤子上的標籤讓人覺得更加積極健康:「健康,又能提升能量的豆類和青蔥。」最後一個標籤則把這道菜餚描述成一種享受:「美味可口的豆類和青脆的香蔥。」

結果用餐者選擇帶有享受用語標籤的蔬菜比普通標籤多了25%,比強調更積極健康標籤的多35%,比強調限制飲食標籤的則多41%。有趣的是,相較於強調蔬菜健康有益的標籤,人們似乎更喜歡帶有普通標籤的食物。可惜的是,有時健康食物往往給人不大好吃的刻板印象。

我們如何談論食物的方式很重要。要注意你的思考方式,這也將改變你的飲食方式。

讓餓怒變開心

  • 留意內心的聲音:聆聽你對自己所吃的食物和進食方式時的說話方式。什麼都不必做,只要傾聽就好。我會讓人們想像自己內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餓怒發作時的聲音,另一種是健康快樂時的聲音。當你做出食物選擇時,注意是哪種聲音在說話。餓怒發作的聲音聽起來又像什麼?是脾氣暴躁的老人,還是尖酸刻薄又吹毛求疵的評論員?那個鼓勵你吃健康食物的聲音,是不是像支持你的朋友或是慈祥的父母呢?
  • 肯定自己:起初,我的諮詢者常會表示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他們會說:「我在正念飲食上失敗過很多次」「我不行」或是「我沒有自制力」等諸如此類的話。研究證明,這類的語言會使人陷入舊習慣的束縛中。但研究同時也證明,自我肯定的話語有助於讓人更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選擇。所以,用積極的想法取代消極的,比如:「這很困難,但我相信可以做到。我會堅持不懈,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辦到。」
  • 重新定義飽足感:你不應該為了吃飽而進食,而是要有目的地吃東西,直到不再感到飢餓為止,然後問問自己:「我感到滿足嗎?
  • 用形容法獲得樂趣:藉由自己的描述獲得樂趣,是一種接受新食物的好方法,就像我上述提到的研究那樣。每次吃東西時,選擇3個有趣的形容詞來描述自己正在吃的食物,比如,「我那如絲般柔滑的希臘優酪乳」。讀到這個形容時,你笑了嗎?真的,積極、正向的語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

(本文摘自/餓怒症:掌控飢餓,擺脫煩躁,終結瞎吃的45個最強飲食法則/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