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一直想著「未完成的工作」無法放鬆?醫教你「1招」清空大腦

下班一直想著「未完成的工作」無法放鬆?醫教你「1招」清空大腦

2023/9/14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上班常會被突然的事件打斷,也會因為想快點把它完成而拖延整體工作進度?事實上,這種被破壞的狀態在該事件解決之前,仍然會殘留在腦部。韓國家庭醫學系醫生李相泫於《你是爬蟲類腦?還是人類腦?》分享大腦運作的邏輯,幫助讀者透過大腦看透內心,並提供安慰心靈的方法。一書中,以下為原書摘文:

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當要做的事情很多時,胸口會有莫名的壓迫感。雖然已有好幾天沒碰觸到工作了,仍然有引起壓力的專題要完成。每當某種新專題的出現,意味著過去平靜心情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了。這種被破壞的狀態在該專題解決之前,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仍然會殘留在腦部,不斷殘酷地督促大腦。

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可以清楚地說明此現象。當時為蘇聯心理學系學生的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與她的老師庫爾特・勒溫(Kurt Zadek Lewin),於1927年發表了此理論,內容如下:「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斷的工作不容易忘記,會在心裡不斷浮現。」心裡就會一直記得,並出現各種折磨我們的現情況,有沒有方法能戰勝這些情況呢?

延伸閱讀:
每天都好忙,如何找時間進修學習?多益980分學霸揭「1習慣」超省時

規劃行程來擺脫壓力

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羅伊.鮑邁斯特(RoyF・Baumeister)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找到這些狀況的解答線索。一個小組只要求做某個專題,另外一個小組則不只要求做專題,還要求撰寫出以何種方法解決專題的計劃書。

這兩個小組都承受來自於專題的壓迫感,提交具體進度計劃書的小組,比只被要求做專題的小組更能擺脫壓力。當產生某種專題時,我們的無意識會不斷地被有意識的「擬定計劃」牽著鼻子走。

這種無意識的要求,讓我們擁有適度的緊張感,既有可能成為解決專題的能量源,也有可能在大腦的深度思惟迴路裡引發極大的壓力。哄騙無意識之要求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擬訂計劃。從擬訂計劃的瞬間開始,無意識就不會針對這個問題催逼各位了!

洪勝權教授在臉書上發表過這樣的內容,將浮現各種複雜想法時的集中方法,稱為「規劃行程、保留想法」的有趣表現。每當我浮現任何阻礙事情的其他想法時,就會幫這些事情規劃進度。

我在閱讀書籍過程中,每當浮現雜念時,就會寫在紙上,從腦部將這些想法轉移到紙上,清空腦袋,此刻就可以集中精神在清出來的閒置空間上。組織裡出現問題時,能用相同的方式來面對。

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經常會對同部屬的同仁說這樣話。「直到下個星期二前,都不要再想那個問題了,這個週末先將那個問題在腦海裡徹底清除,時間到了再來想!」

延伸閱讀:
「1週計畫表」不是寫下要做的事就好!專家揭「這點」才是主要關鍵

重新設定起跑線

進行某件事情的時候突然浮現的其他想法,或今天在做某些專題時,突然有電話鈴響或Email傳送過來,這些雜事都會讓我們的頭腦打結。所以說列出工作清單(to do list)。將工作清單記在智慧型手機或紙上皆可,依照狀況選擇適合的方式。

問題是記錄工作清單的方式,不是現在馬上做的事情,只要依照緊急狀況寫下項目即可。當這類工作清單不斷累積時,那本身就是壓力。幾分鐘內無法解決的事,需要花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須貼上時間標籤。(幾分鐘之內要解決的事,就只記下項目,等到出現零碎時間時再一一完成後刪掉,這個方法很適合運用在減輕壓力的用途上。當工作清單上的項目不斷被刪掉時,就會感到放鬆不少。問題在於須花比較多時間的沉重專題。)

若不貼上時間標籤,工作內容就會在腦海裡不停的打轉,無時無刻地造成我們大腦的負擔。若貼上截止時間標籤時,會覺得是事情完成的截止期限,更重要的是,是事情開始的起跑線。
然而,自己設定截止期限的意義是有必要的。不要將起跑線視為是在表明從那時開始,而是表示要做那件事情的意願,從那時開始別忘記那件事情的意願,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

會有「到那時為止,那件事情不會在腦海裡」的決心,從那時起就會從那件事情中解放出來。「截止期限是為了讓自己集中精神在那件事情上,一直到那日來臨為止,起跑線是為了忘記那件事情,一直到那日來臨為止。」

這樣做總整理,你覺得如何?現在請將腦袋清空。寫下起跑線,直到那日為止,請將那個想法忘記吧!成為那個起跑線,不想做那件事的時候,會怎麼樣呢?那時再毫無疑慮地再次寫下起跑線。起跑線日期雖然已過期,與其看著期限已過期的工作清單承受壓力,不如主動地重新設定起跑線,會比較好。

拖延的人生,看起來似乎是在偷懶,更重要的是,不要花時間在還未開始的事情上,而是要集中精神在現在。

(本文摘自/你是爬蟲類腦?還是人類腦?—跟著腦科專家,徹底理解自我、看透人心/橙實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