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想吐拖5年才就醫 已尿毒症上身

頭暈、想吐拖5年才就醫 已尿毒症上身

2021/5/2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男性臉色黯黑、神情疲憊來看診,一看不得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1,通常在他這個年紀的腎絲球過濾率應該都要有100左右,他無奈地說「我是5年前體檢時發現腎臟不好,去腎臟科檢查,說是免疫問題造成,後來也不太在意。直到兩年前突然有一次結石痛,檢查才發現腎功能GFR只剩下35左右,沒想到前兩個月檢查就只剩下5.1了。」

「拖到這麼嚴重才看診,難道都沒有不舒服嗎?」我問他。

年輕身體代償力夠 症狀不明顯害了他
「就只是感覺疲倦、頭暈、想吐……這樣而已,腎臟科醫師也問過我同樣的問題,醫師都說應該是我很年輕,身體代償力還夠,所以症狀變得不明顯。」不過,也是這樣害了他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是12%,大約是每10個人就有超過1個人罹病,不過,因為第一、第二期幾乎沒有甚麼不舒服,即使到了第三期也都沒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自我察覺率也低於4%,第四期也只有部分人稍微感覺疲倦而已,自我察覺率大約只有10%,等到第五期出現明顯疲倦、噁心、嘔吐,才檢查就醫,已經太慢了。

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尿毒症。隨著腎臟的功能越來越差,症狀也會越來越多,例如:食欲不振、噁心、口腔有異味、膚色改變、腸胃出血、尿量減少、肢體水腫、肺積水、呼吸喘、心悸、高血壓、呼吸喘、全身無力、頭暈、怕冷、心律不整、骨骼疼痛、皮膚搔癢等。

中醫對於慢性腎病的病名有很多,常見的像是「風水」、「水腫」、「腎風」等,我們之前都已經介紹過了,另外有一個更有深度的病名「關格」,可以更貼切的描述慢性腎衰竭的末期症狀,也就是尿毒症的階段。「關格」之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當時只是用來描述脈象及病理,而不是病證,一直到了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才正式論述為病名。《傷寒雜病論•平脈法第二》提到:「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格大多由脾陽虧損,腎陽衰微,陽不化水,水濁逗留,濁邪壅塞三焦,氣化功能不得升降所致,「關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嘔吐為主證的疾病,屬於危重證候,也和現在的尿毒症吻合。

中醫調理漸改善 「原來我的病還有希望」
何謂「關格」,「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慢性腎衰竭,遷延不愈,以致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濁毒邪內蘊,氣不化水,腎關不開,則小便不通;濕濁毒邪上逆犯胃,則嘔吐,遂發為關格。

治療上,必須分清本病是屬於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主要是濕濁毒邪。依照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關格》提到「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主是指關格之本,客是指關格之標,也就是治療關格之脾腎陰陽衰憊,應堅持長期調理,緩緩調補脾腎之陰陽,而對於關格的濕濁毒邪,要儘快祛除。祛濁分化濁和降濁,濕熱濁邪,當清熱化濁;寒濕濁邪,當溫陽散寒化濁;濕濁毒邪上犯中上二焦者,則宜降濁,使其從大便降泄而去。

調養一段時間之後,他的頭暈、想吐慢慢改善了,體力也逐漸改善,腎臟科回診檢查結果,腎絲球過濾率GFR也從原本的5.1,慢慢回升到13.3,他高興的說:「真是太好了,原來我的病情還是有希望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