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障礙,別誤以為「宿便」

排便障礙,別誤以為「宿便」

2008/2/20

主流實證醫學並無「宿便」一詞。事實上,我們每日吃的東西並不是全部都會進入大腸,當食物進入胃後,會短暫停留,慢慢被切割、磨碎、分解,然後被動地進入腸道。在小腸及進入大腸前,有用成分被腸子吸收,那些不被吸收的成分才形成糞便,最後由肛門排出。所以大腸是容許「糞便滯留」,大腸主要功能是水分之再吸收、膽酸鹽及碳酸鹽化合物的處理。

台東基督教醫院腸胃科醫師 梅彪祥指出,由於腸道保留很多與人體共生的有益生菌,透過腸道下段的腸膜淋巴系统,製造出人體必需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清除許多外來的致病物質,保衛人體健康,抗體會隨著腸道分泌液不斷的排出,清除附著腸內有害物,是人類腸道最佳天然屏障。所以糞便滯留在腸道皺接處,會產生毒性宿便,而人類需要經常自行加工,清除宿便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

其實糞便滯留影響身體健康不是由於所產生的毒素,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情緒與感覺的困擾。心理學家解釋排便是身體胃腸道與心靈對話的過程,對話建立過程源自幼兒人格發展的「肛門期」,也是價值觀與感性判斷的人生起跑點,涉及許多人生價值觀建構與喜好理念的成長,這項私領域決策取捨運作過程,是透過身體內部複雜化學訊息傳達及相互制衡作用。

大腸激躁症有三種表現型態,即所謂「便祕型」、「腹瀉型」和「便祕及腹瀉混合交替型」,年輕婦女較多是「便祕型」,所以大腸也會激躁哦!精神病理學者認為病因始自幼兒人格發展的「肛門期」受創傷,影響成年後的排便認知,產生糞便滯留的困擾,在生活受挫折時,會加重排便障礙的症狀,在強烈自律改善價值觀的驅使下,住住會帶出錯誤的行動,以致身心靈受創,影響生活品質。

大腸激躁症的「A、B、C」表現,包括腹痛(Abdominal pain)、排氣(Bloating)或腸鳴、經常性便祕(Constipation)等。另外患者可能會合併一些上消化道的煩躁症狀,如非心因性的胸口痛、胸口灼熱、吞嚥困難等,或者有一些非腸胃道症狀,如疲倦、泌尿系統或婦科的主訴症狀。因為大腸激躁症是群組症狀的集合,因此鑑別診斷必須要先排除其他潛在危險的胃腸道疾病。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