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06/1/1

台灣女性癌症中,乳癌死亡率居於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新增案例中約有七成是早期乳癌,而50歲以下為主要罹病年齡層。根據台大醫院一份針對台灣地區癌症病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下罹病之乳癌病人較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傾向。其中最易產生過度擔憂「乳癌復發」的狀況,和信治癌中心內科 劉美瑾主任表示,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治癒率高,零期病人10年存活率幾近百分之百,一期及二期病人治癒率也有八成及六成以上。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也呼籲國內醫師亦應適時給予病人治療信心,以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

目前乳癌術後須合併放射性、荷爾蒙及化學藥物等輔助治療以降低疾病復發。民眾一旦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病人,即會依照腫瘤細胞表皮上之荷爾蒙受體反應做陰性或陽性的分類,並進一步根據荷爾蒙受體的反應,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約有七成是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ER+),過去主要接受以不含歐洲紫杉醇之傳統化療,並合併荷爾蒙類藥物治療;而荷爾蒙受體陰性(ER-)病人因對荷爾蒙藥物的反應不明顯,則健保優先給付合併歐洲紫杉醇藥物的術後輔助性化療。

含有歐洲紫杉醇藥物之治療計畫,效果優於傳統化療計畫,可以降低18~28%的復發及27~30%的死亡風險。而交叉比對歐洲紫杉醇藥物於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與陰性(ER+/-)之治療差異結果發現,兩者之治療效果一樣;甚至在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病人的治療上還可較現行治療計劃降低三成的復發風險。同醫師應該給予完善的照顧,則可減少化療之副作用發生,使病人能有機會提高治癒率。

一般乳癌病友最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為:擔心乳癌再次復發、再次想起接受乳癌檢查及治療時不愉快的感受或畫面、刻意避免想到和乳癌或健康有關的事情以及容易受到驚嚇等四種表現。其中以擔心乳癌再次復發最為顯著,張金堅教授建議,乳癌病友於治療時,醫院應給予便捷的檢查流程及友善的醫療環境,以免除病友不愉快的印象,並且適時給予治療信心,病友也要充分信醫師規劃的治療計畫。而家屬除了持續給予關心與照護外,若病友有憂鬱或情緒低落等現象,也應該尋求心理諮商等治療方式協助病友宣洩情緒與壓力。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