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影響劇 專家:基因轉殖提升營養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影響劇 專家:基因轉殖提升營養

2014/9/3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候變遷議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一大挑戰,5月初國家地理雜誌引述一份哈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地球氣候變遷,大氣層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作物營養價值降低。對此,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余淑美教授表示,氣候變遷導致糧食生產成本提高,將造成更多全球饑荒人口。此外,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許輔教授更表示,針對嚴峻氣候條件的地區提出因應的農業技術,可提高產值、改善糧食短缺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 糧食作物營養價值降低

根據哈佛大學的報告實驗結果,當糧食作物如小麥、高粱、稻米、大豆生長在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暖化大氣環境之下,營養素含量便會產生變化,特別是對人體健康、成長相當重要的礦物質含量,更是顯著地降低。哈佛大學實驗學者兼教師Dr. Samuel Myers強調,世界上有將近20億人口缺乏許多重要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因缺少這些必須微量元素而深受疾病所擾。因此,Myers建議全球應針對繁殖技術作開發,使糧食作物能有效抵抗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溫室環境。

基因轉殖技術提升作物營養 改善人類健康

氣候變遷除了影響作物營養成分,異常的氣候狀態與人口數量激增,也會造成全球飢荒人口上升;除此之外,生產農作物所需環境中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也會因為環境變遷而獲取不易,導致糧食生產成本提高。對此,余淑美教授表示,透過基因轉殖技術,將有益的基因蛋白質導入作物中,提高作物對抗環境變遷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作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如其團隊從大腸桿菌與牛胃細菌中取得植酸梅基因並植入馬鈴薯,提升其生長及磷的吸收效率,讓食用馬鈴薯的素食者攝取養份,以減少骨質疏鬆問題的發生。

調控作物基因 種植環境不再是限制

許輔教授認為,全球氣候變遷已是必然的現象,若能幫助作物抵抗環境限制,才能有效解決糧食質與量的問題。如將抗旱基因轉殖到水稻身上,提高作物在缺水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即便在嚴峻的乾旱地帶,如戈壁灘也能種植水稻,解決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另外,許輔教授也提到,若將具有抗旱基因的作物種植在沙漠地或者沙漠化地帶,作物便能緊抓土壤並形成綠洲,有效遏止沙塵暴的產生。因此,基因轉殖技術若能純熟運用,便能幫助人類生活多種面向的問題。

基因轉殖技術未來仍可望得到更廣泛的運用,在此之前,必先透過公共教育釐清各界對於基改技術的疑慮,同時政府也應強化相關政策的建立,基改技術的發展才能更準確正向地幫助人類生活。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