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檳榔菸酒樣樣來 口腔癌死亡率高出5倍

樂閱讀/檳榔菸酒樣樣來 口腔癌死亡率高出5倍

2014/8/25(2022/3/15 18:32更新)

謝天渝教授是台灣口腔癌的專家,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暨亞太卓越口腔醫學與發展中心主任。他曾發表多篇與嚼食檳榔和口腔癌有關的研究論文。謝天渝教授表示:

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嚼檳榔盛行的台灣。最近我們檢定口咽癌的時間趨勢,利用年齡—時間—世代分析方法(age-period-cohort analysis)來瞭解年齡、時間、世代效益對口腔癌及咽癌的影響。

結果發現就時間效應而言,口腔癌發生率增加的速度較咽癌快,特別在年輕族群中,口腔癌和咽癌發生率的差距尤其明顯。另外,比較口咽癌歷年發生率和菸、酒、檳榔歷年消費量之趨勢,發現口咽癌──尤其是口腔癌──發生率之增加趨勢,和酒及檳榔消費量上升趨勢有平行關係存在。

我們也曾分析703位被高醫診斷為口腔癌的病人,發現82.7%的病人有嚼檳榔習慣。當檳榔、菸、酒三種習慣都有時,得病年齡約為48歲,只有檳榔加菸,或檳榔加酒,或僅嚼檳榔得病年齡約為50歲。而沒有檳榔、菸、酒三種習慣而得口腔癌時則約60歲。換句話說,只要有嚼檳榔習慣,就可能讓你提前十年得口腔癌。此外,有檳榔、菸、酒三種習慣而得口腔癌病人的死亡相對危險率,比無此三種習慣而得口腔癌者高出五倍左右。

我們分析口腔癌和檳榔種類、數量、嚼食時間之相關性後,發現得口腔癌者皆有嚼檳榔20年以上,每天吃超過30顆之經驗。僅嚼荖花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約占28%,而僅嚼荖葉檳榔為24%,荖花、荖葉混著吃為48%,顯示不管吃哪一種檳榔,只要是長期又大量,就是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

因嚼檳榔而得口腔癌的病人,血中腫瘤壞死因子(TNF –α)的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而同樣得口腔癌但不嚼檳榔者,這種因數則高出正常人或高出因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甚多,表示其功能正常。此外,正常人的免疫細胞如果加上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素時,腫瘤壞死因子及一些免疫促進激素皆下降。由此可知,檳榔成分的確會使免疫力下降。

我們也曾作過檳榔及其添加物致突變性之研究,發現到檳榔塊(檳榔加紅灰加荖花)的致突變性最強、其次是荖花、再次是純檳榔。這表示檳榔本身即使不加任何添加物,也仍然有致突變性。從這些研究可知,檳榔塊成分不但有致癌及促癌作用,更會使免疫力下降,長期大量嚼檳榔者即使無任何病狀,體內的免疫力都受影響。

(本文作者/陳立川)
(摘自/健康,從齒開始/大於創意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