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增致癌風險 疫苗預防癌症

「感染」增致癌風險 疫苗預防癌症

2013/2/17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國際抗癌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 )的「預防致癌感染病」報告指出,大約有20%的癌症病例,來自於病毒或細菌感染,除應加強重視感染所引發的癌症威脅,值得慶幸的是,有愈來愈多預防用疫苗,被開發出來。成為癌症治療的關鍵所在,也為與病毒相關的癌症預防帶來新的契機。阮綜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連守揚也表示,從「預防」做起,才是最根本之道;而最為方便可行的方式,則是維持「健康飲食和良好生活形態」。

在這份「預防致癌感染病」報告中,列出九種病毒或細菌,和癌症的發生有關:包括B型肝炎病毒及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 H P V )引起的子宮頸癌、人類  疹病毒第四型(  E B V )引起的伯基特氏淋巴瘤。另外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引起的卡波西氏肉瘤、幽門桿菌引起的胃癌、肝吸蟲引起的膽管癌、血吸蟲引起的膀胱癌、以及第一型人類 T 細胞白血病病毒所引起的成人T細胞白血病。

簡單來說,國人常見的子宮頸癌、肝癌、胃癌等,都有可能會因慢性感染而造成罹患癌症的機會增加。但相對之下也代表,人們可以透過疫苗、抗生素、先進的醫學檢查治療等方式來避免感染,從而降低相關癌症發生機率。像是藉由施打 H P V 疫苗,預防特定型別的病毒感染;另外肝癌的部分,台灣從1984年全面施打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迅速降低二十歲以下民眾的 B 肝帶原率,有效降低兒童或青少年肝癌的發生,也證明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可行性。

不過,要提醒的是,目前所用的疫苗都是預防性,而不是治療型的疫苗,一旦有病變,還是要找尋適當的治療方法。事實上,由病毒或細菌性感染所導致癌症,除可以採取接種疫苗、採取安全性行為… 等控制措施,來加以預防,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推動「蔬果彩虹 5 7 9」健康飲食運動,即鼓勵兒童每天攝取五份的新鮮蔬菜水果、女性七份,男性九份,而且不同顏色蔬果都應均衡攝取。在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下,做好日常生活飲食的調整與規範,將會大大地減少癌症的發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