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

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

2011/4/22(2022/3/15 19:53更新)

十八歲的小勝(化名)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蜘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出血,在昏迷情況下【昏迷指數4T(<7即昏迷)】,緊急由神經外科醫師做了腦室引流管與顱內壓監視器置入手術。術後以常規西醫住院治療一個多月,狀況改善,但仍意識不清,不識家人,左側偏癱無力,無法活動【昏迷指數10左右,左側手腳肌力2分(正常為5分)】。

此時神經外科醫師會診中醫科,在常規的西醫治療下加上針灸治療,經過中西結合治療後,病程縮短,病況改善許多,意識也清楚,並能自行活動。此類腦傷與腦中風病患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處處可見,在中西醫團隊合作之下,提供給病患更有實證的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表示,中風為國人重大死因之一,且其衍生後續預後照護耗費之人力物力極為龐大。中醫界近年來即致力於試圖以針灸方式,期望貢獻心力於中風治療與診斷等各層面,雖然已獲得不少應用上的重要發展。

陳朝宗指出,針灸治療中風的取穴方式,以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治法。中風後半側偏癱無力,選取頭皮針的對側運動區與患側四肢的三陽經為主。因風病多犯陽經,故以三陽經腧穴為主。以中醫理論來說,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可以補充全身正氣,使身體功能逐漸恢復。

他還說,根據上下肢經脈循行路線的不同,分取手足陽經的穴位,具有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作用,故針患(右)側上肢的肩(骨禺)、曲池、三陽絡、合谷穴;下肢的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衝穴。左(健)側則取三陰經直通臟腑,以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故取上肢的尺澤、內關、肩(骨禺)、合谷穴,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穴。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目前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許昕助理教授合作,整合動脈血壓波形與微循環血流兩項非侵入式醫學量測技術,應用於中醫治療診斷各層面客觀評估,長期以來已建立一套科學化探討中醫氣血研究模式。近一年來的研究主題,期望藉由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型,瞭解中醫針灸治療方式,是否能對中風病患之局部腦部血流供應,獲得改善效果。

陳朝宗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目前已得到重要研究結果,其中一篇研究論文已被微循環生理領域最頂尖之國際SCI期刊(微循環研究;Microvascular Research)接受。此研究中,其領先全球首先採用體表血流量測技術,取代穿顱侵入式方式,評估中風病患健患兩側血流阻力狀態差異。

研究中發現,中風病患在接受施加於患側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與血流阻力狀態皆會得到顯著改善,此一血流狀態的改善,可能有助於中風患側生理功能復原,因此對針灸中風療效,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與生理探討基礎。

他還說,由生理訊號分析另可得知,其背後生理機制可能與患側血管床交感神經作用活動程度降低有關,這與過去於正常人體得到的針灸相關研究結果一致,顯示針刺治療確實可對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所影響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療作用,進一步驗證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式的應用潛力。
 
陳朝宗強調,本研究著重於醫學工程與中醫臨床的跨領域結合,對傳統中醫科學化研究,提供一套嶄新的科學化評估模式。未來也期望將此方法延伸出去,進一步貢獻於中風的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並進而開發屬於國人特色的創新醫療儀器,以達成降低相關醫療耗費與提升我國競爭力的目標。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