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下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前有位62歲男性近半年因為左下肢腫痛曾到很多地方求治,但大多被當成肌肉酸痛、筋膜發炎或是下肢水腫治療。後來到骨科求診,左下肢外觀大腿小腿均勻腫脹,與一般下肢水腫不太雷同。但經下肢血管超音波檢查並無阻塞,心臟及腎臟功能亦正常。此患者表示十年前有初期膀胱腫瘤,經刮除及灌注化學藥物治療已痊癒,且定期在醫學中心檢查無復發現象。醫師安排了全身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左側輸尿管有腫瘤,且壓迫淋巴系統導致左下肢淋巴回流不佳才引起腫痛。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郭忠和醫師表示,腎盂輸尿管腫瘤以「移形上皮細胞癌」最為常見。所有集尿系統,上自腎盂下至尿道的上皮均為移行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統稱為泌尿上皮;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其次為腎盂,輸尿管是好發於下段1/3,越上面發生率越低。通常有一個上泌尿道上皮腫瘤,則有30-50%機會也有膀胱腫瘤,而若同時有腎盂輸尿管腫瘤,有75%機會也有膀胱腫瘤,性別發生率為男性大於女性。輸尿管的腫瘤可以是很小、多發性的,但也可能是單顆而腫大到足以阻塞輸尿管。輸尿管的腫瘤如果是移行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機率非常的高,因為輸尿管壁較薄,比起腎盂以及膀胱,腫瘤容易沿著表皮向下,經由血管或是淋巴管而造成遠處的轉移,或是局部淋巴腺的轉移。因此當輸尿管有腫瘤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腰酸、血尿應盡速就醫郭忠和醫師表示,無痛性的血尿是腎盂和輸尿管癌最常見的症狀,血尿通常為間歇性的,有時候突然出現一次血尿就消失了,而隔了數日或數月之後再次發生血尿;其他症狀則包括重覆性泌尿道感染、腰部疼痛(1/3病人)、體重減輕、鼠蹊部腫塊等。最重要的是,只要有血尿或其他不適,建議應至相關科別求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真正的問題,以獲得正確的治療。

久站久坐易水腫 9妙招在家就能解決

久站久坐易水腫 9妙招在家就能解決#下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久坐、久站、懷孕者常會因為腿部靜脈回流問題或藥物副作用導致下肢水腫,身體組織中多餘的液體引起腫脹,當手指按壓腫脹處時會有明顯凹陷,常需要秒鐘後才會恢復。水腫可能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施富傑表示,水腫的原因很多,可以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當身體的水和鹽份會在體內產生不適當的堆積而導致水腫,可分局部性和全身性,其他全身性水腫的產生,則可能來自內科疾病,如可能是充血性心衰竭症、肝臟疾病或肝硬化、腎臟疾病等病因造成。當患有充血性心臟衰竭時,血液不易回流至心臟,可能導致液體積聚在肺部造成肺水腫。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則可能會讓液體積聚腹腔導致腹水或腿部水腫;腎臟疾病患者會因腎功能衰退會讓水分和鹽分排泄異常;另外,在單腳水腫中,常見是因靜脈曲張與下肢靜脈栓塞腿部引起靜脈回流問題。9方法循序漸進 有效減少水腫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施富傑表示,全身性水腫的治療,以處理原本發生的疾病為首要。所以要有效減少水腫,應先配合專科醫生確診後,選擇適合的方法,循序漸進治療。切不可聽信偏方延誤正確的就醫時機,局部水腫,部分不需治療,可注意以下居家自我照顧方式:1) 在不疼痛的情況下,採取適當的局部運動,有助多餘的液體回流。2) 每天定時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可在睡覺時升高受影響的水腫部位。3) 在舒適的姿勢下,以適當力道按摩局部,促進液體回流。4) 可在專科醫生的建議下,穿壓力襪、袖子或手套。5) 要適當的保護,保持水腫部位的清潔與保濕度。6) 採清淡飲食,不吃醃製類食品或罐頭,減少鹽份攝取量,以免增加液體滯留,導致水腫惡化。每日的鹽量應低於5公克(約一小匙)。7) 注意進出水份,記錄每日小便次數,與攝取的水量。8) 定期磅秤測量體重的變化。9) 記錄水腫範圍大小。 

壯男突下肢無力、失禁 後縱韌帶骨化所致

壯男突下肢無力、失禁 後縱韌帶骨化所致#下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陳姓男子,近2年來出現漸進式雙下肢感覺麻痺,走路開始不穩,最近兩周更出現雙腳無力、大小便功能不佳、只能坐輪椅的情形,因平時還需照顧中風的父親,讓他感到困擾而就醫。經檢查確診是後縱韌帶骨化,脊髓壓迫所導致。40~60男性最常發生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金若屏醫師指出,患者到院時檢測下肢肌力只剩下3分(正常人應是5分),進行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後縱韌帶骨化,因此進行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及鈦金屬釘內固定手術,從頸後將壓迫脊髓神經的骨化椎板移除,打入6支鈦釘固定頸椎,手術順利復原良好,術後下肢即有明顯感覺功能改善,住院一周返家休養,目前已可行走。金若屏醫師指出,脊柱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連結而成,脊椎與脊椎之間有椎間盤及關節相互連接,為增加脊柱的穩定性,脊柱椎體前後各有一條很長的韌帶,將每節脊椎加強固定,這兩條韌帶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是是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造成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骨化出現的原因仍不明,大多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常在40~60歲左右發病,並以亞洲男性居多。病因不明 易因外傷而發病金若屏醫師表示,因為後縱韌帶在椎體後側,所以需先切除椎體才能到達後縱韌帶進而切除骨化部份。因為此患者頸椎壓迫的節段過長,因此採用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並需特別考量脊椎術後之穩定性。金若屏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成因不明,大多數患者發病時無明顯誘因,病程緩慢,但近1/5的患者會因外傷、行走時跌倒,或乘車時頭頸突然後仰等而突然發病,並可能讓原有症狀加劇甚至造成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若民眾感覺頸部疼痛或不適,且伴隨出現四肢感覺、運動功能不適或障礙時,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利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