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力

多活動有益頭腦 提升抗壓力

多活動有益頭腦 提升抗壓力#抗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神經元的成長,終身可能!某項針對一百二十名老年人的實驗,以心智狀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做為篩選條件,選出來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六十六歲;實驗開始前至少半年內,他們每週走路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這對安養院住民而言很常見。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散步四十分鐘,另一組在同樣時間內只做伸展操。實驗期為一年。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結束時,以顯像方式測量受試者海馬迴體積。散步組的海馬迴體積在一年內平均增加大約百分之二;伸展組的海馬迴記憶體組織平均萎縮了大約百分之一點四強。海馬迴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做伸展動作無法刺激海馬迴成長,但散步可以。這項結果證明,海馬迴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萎縮的原因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缺乏運動。(當然受試者在散步時聊天也助於新的腦細胞相互連結,也是讓它們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證據顯示,海馬迴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在記憶力測試成績方面,散步者的分數優於做體操者。另一項設計類似的研究也發現,每天走三公里與每天走四百公尺相比,前者幾乎能降低一半的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或許你會問,為什麼每天步行三公里不能將阿茲海默症風險完全降到零?為什麼爺爺奶奶每天都活動,還是得了阿茲海默症?在此,還是適用「最小因子法則」。為了讓在海馬迴剛「發芽」的腦細胞也能「生根」,除了運動外,還必須滿足一些其他條件才能保持健康,如之前章節所述。之後我會繼續介紹其他相關條件。不過,如果某個人其他地方都做得正確,只是缺乏運動而已,那麼運動也許真的能夠完全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至零。運動量足夠 可改善膽固醇數值身體活動對頭腦有益;不僅有益於海馬迴,亦可改善腦部其他功能。常活動者比四體不勤者較具有抗壓力,因為他們的神經元生成作用也扮演著決定性角色。他們較能將不重要的事情拋在腦後,並在衝突情境中較容易做出決定。運動量足夠,尚可改善膽固醇數值,使心血管循環系統運作更經濟,並降低血壓。如果白天讓身體勞動,但不過量,睡眠也會變得更恬靜。所有這些效果(而且還有更多好處)加在一起,不僅能降低由海馬迴變小所導致的失智風險機率(阿茲海默症),亦可降低血管型失智(中風)風險。(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嘴巴有破洞嗎?口腔潰瘍與壓力息息相關

嘴巴有破洞嗎?口腔潰瘍與壓力息息相關#抗壓力

人體免疫功能變差的原因很多,遺傳、年齢、體溫、壓力、營養、疾病、感染、放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其中,沈重的壓力,更是破壞這道重要自然防線的元兇之一。以口腔扁平苔癬患者來說,100%和精神壓力有關,其次是90%以上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其他如口乾舌燥,都和壓力脫不了關係。適當的壓力對人體有喚醒作用,腎上腺會在短期承受高度壓力時,分泌大量皮質醇,刺激身體釋放能量對抗外來壓力。但現代人長期承受過重壓力,腎上腺因此工作過度而疲乏,皮質醇分泌不足,導致人們無法有效對抗壓力,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反應,免疫力降低,進而表現出身心各方面症狀,比如:反覆發作的憂鬱症、失眠、頭痛、經常感冒、消化不良,甚至引發「癌前症狀」。情緒與免疫的關係是許多學者近年來研究的課題,精神緊張等心理因素,可影響「自體免疫性疾病」的誘發、症狀演變、疾病的預後、甚至抵消療效的反應。眾多的事實,使人們相信情緒障礙,特別是緊張刺激引起的負性情緒體驗,可以改變機體免疫功能、而增加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情緒與免疫的研究,還涉及到腫瘤與自體免疫疾病問題。目前不僅證實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女性患者間的心理反應不同,而且一些前瞻性研究也顯示,那些有可疑的子宮頸抹片異常的婦女,經過追蹤觀察發現,有明顯的情緒異常者,大多數發展成為子宮頸癌患者。生活於緊張性環境中數月後,婦女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同樣的現象也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我多年研究扁平苔癬的自體抗體、和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以及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候群)的自體抗體等,也有類似的情形,不當的情緒壓力,會打破免疫平衡,造成免疫失調,使得自體抗體或腫瘤指標濃度升高。情緒與免疫的一些證據,可以從研究中得到證實,比方離婚、是一個較嚴重的生活事件,情緒的變化也較為複雜,因而引起的免疫學變化也很複雜。參加考試的學生,在參加考試的當天與考試前後壓力比較,也是不一樣。病人臨手術前的等待,是一種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手術前的精神壓力,可影響到淋巴細胞對刺激物的反應,尤其是病人個體的敏感性、擔心對手術預後了解與評估的不足,影響關係都是最為密切的。口腔潰瘍,也可算是因生活形態導致的「文明病」,很多患者的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從臨床觀察,多是在過度疲勞後發病的。也就是說,口腔潰瘍最喜歡找上精神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愛抽菸、酗酒、嚼檳榔、體質虛弱和失眠的人。容易罹患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除了對症治療外,也要注意生活規律、該休息的時後就要休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持之以恆的運動,並且保持心情愉悅。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

你的心情起伏 決定於體內「血清素」的多寡

你的心情起伏 決定於體內「血清素」的多寡#抗壓力

WHO世界衛生組織曾經預言,廿一世紀人類的三大疾病將會是癌症、愛滋病和憂鬱症。憂鬱症是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最需要被關心和預防的疾病。壓力的來源複雜,通常和吃什麼無關,但科學證實,情緒處理的能力與飲食卻是有關的。和身體的健康一樣,精神也是需要保養,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說明,營養雖然不能解決現實的困難,卻有助於安撫心情,減少焦慮,增加「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抗壓能力。另外長期憂鬱症所造成的茶飯不思,終究也會有「營養」方面的顧慮。張靜芬進一步表示,使心情快樂的元素是血液中的血清素,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細胞之間相互通信的化學分子。研究證實,血清素減少時,會出現退縮、悲觀、鬱悶、失眠、記憶衰退等現象。目前治療憂鬱症的抗憂鬱劑幾乎都是針對血清素,增加血清素分泌或提高血清素在神經突觸的濃度,達到鎮定情緒、解除焦慮的作用。食物裡面並沒有血清素,但是具有促進血清素分泌的成分!午後享受一杯花茶,焦躁減少了,多了愉悅感;還有睡前一杯溫牛奶,有助安眠,都是很多人的經驗。可以增加血清素的食物,大部份是含有較多的色胺酸。色胺酸是一種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元素),在身體內可以轉化血清素,這些食物有牛奶、乳製品、五榖雜糧、蛋、雞肉、牛肉、堅果類、海帶、香蕉等。這說明為什麼嬰兒飢餓時會哭鬧、大人飢餓時會脾氣暴燥,因為食物不只讓人吃飽而已,還提供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張靜芬解釋,營養素有助於對抗壓力,但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卻很少會想好好的吃個飯,更不要說是注意營養均衡。長期的憂鬱或厭食所造成的飲食偏差和營養不良,也會再加重情緒低落的惡性循環。有實驗發現,憂鬱症患者體內的ω-3必須脂肪酸的濃度低於正常值,因為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很重要,在補充ω-3脂肪酸調整飲食之後,憂鬱症患者的焦慮、睡眠問題、沮喪及自殺的傾向等,都明顯減輕。同樣的,與神經系統息息相關的維生素B群影響神經的健全甚鉅。葉酸(維生素B9)若缺乏,對於腦神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會導致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減少。菸鹼酸(維生素B3)若缺乏,會導致腦部受損,產生易怒、血壓升高、緊張、失眠等反應。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於維持人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極為重要。維生素B6是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的輔?,缺乏時,色胺酸就無法轉變血清素。缺少維生素B12會引起神經病變,也與憂鬱症有關。還有,維生素C也可以抗壓。體內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素即來自於維生素C的轉換,因此當體內的維生素C充足,抗壓能力就會較佳。憂鬱症患者不僅需要即時的藥物治療還必須在均衡的飲食上再加抗壓力的維生素來輔助。張靜芬提醒民眾,礦物質也有舒壓效果。攝取足夠的礦物質鈣、鎂、鋅、硒,是維持肌肉收縮放鬆、神經傳導及心臟正常律動的必須元素,對於穩定情緒具有相當的功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