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老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大體老師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於112年11月於臺大醫學院完成揭牌典禮以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在113年3月20日,完成第一例運動神經元疾病 (俗稱漸凍症)病友的捐腦入庫,在此除了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大愛,也象徵著臺灣腦庫的正式啟動。 社會大眾熟知的是「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而「捐腦」是臺灣腦庫成立後民眾的另一種選擇 捐腦是為了了解神經性疾病、研發藥物以治療更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友。作為台灣第一個收集腦神經組織的臺灣腦庫,自成立後就密集和器官捐贈以及大體老師捐贈的相關團體密切合作,於113年3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通知腦庫,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在得知腦庫成立的訊息後,除了原訂的器官捐贈外,也希望能捐腦,提供研究、發展治療此疾病藥物。 臺灣腦庫代表人臺大醫院謝松蒼醫師收到此通知後,立即趕到台中慈濟醫院,向病友黃鼎承先生及家屬說明。黃先生非常正面的表示漸凍症目前並沒有解藥,因此希望捐獻腦神經組織,提供藥物研發的基礎。家屬也非常認同,決定於眼角膜捐贈後,立即轉送臺大醫院進行捐腦的作業。家屬陪同病友大體於113年3月20日中午抵達臺大醫院,腦庫動員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老師、醫師等同仁,分工合作,於下午 4 時完成捐腦手術,家屬隨即陪伴大體,當天返抵台中。病理科醫師在取腦後,針對 20 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區、分區冰存,在晚上9時多完成腦、神經組織入庫,總共動員約 30位同仁、費時九個多小時,終於圓滿完成黃先生的大愛。腦庫對於黃先生的大愛及家屬的支持,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有感於過去許多病友均曾表達欲捐腦的大愛,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指派謝松蒼醫師帶領團隊,自106年起,在衛福部、國衛院的指導,病友與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臺灣腦庫的建置,並於112年11月5日揭牌成立。黃先生是臺灣腦庫揭牌後第一位經由跨院合作、結合器官捐贈、捐腦入腦庫的漸凍症病友,對於臺灣 腦庫有多重的重大意義,包括: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以及3.象徵臺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黃先生希望器官可以提供最大的醫療、研究用途,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兩院接力合作,先捐眼角膜,接著捐腦、神經、內臟組織,圓滿黃先生的大愛,說明捐腦病友,除了提供腦神經組織作藥物的基礎,也能提供眼角膜移植,這是大愛的極致。 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多次表示「雖然腦庫建在臺大,但是服務全臺灣,包含病友與研究人員」。從得知病友捐腦意願,謝松蒼醫師到台中慈濟醫院,除了向病友說明,並24小時溝通、協調,與團隊同仁演練流程,非常感謝台中慈濟醫院全程協助,排除遠距運送的困難,達成病友的付託。這是第一例在台北地區以外的漸凍症病友捐腦,這一模式,未來將可以推展到全台灣,作為各地病友送到臺灣腦庫捐腦的參考流程。 3.台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解藥,國外雖有腦庫,但是研發結果是否適合台灣人的基因體質,是嚴肅的臨床課題。臺灣腦庫提供本土的腦神經組織,除了本國研究,並可以啟動國際合作,提高臺灣科研的能見度,加速開發適合臺灣人的藥物。 未來,臺大醫院腦庫團隊將持續優化捐腦流程、也期待社會大眾支持捐腦理念,以腦庫促進腦疾病的藥物研發,守護國人的腦健康。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大體老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9歲的陳先生去年5月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病情惡化,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成為他與家人的人生課題。醫師建議到安寧病房控制症狀,但陳先生還想拚下去,不想到「等死的地方」。不過入住之後,親身體驗安寧病房的照護過程,陳先生夫妻因此完全翻轉對安寧病房的印象,從抗拒到安定情緒,進而思考生命方向。陳太太說,家庭醫學科蔡恩霖醫師仔細說明疾病狀態與照顧方式,「不讓輸血及藥物加重身體負擔,控制末期病人症狀,讓身體所剩的的能量,節省使用」,「節省使用」這句話讓夫妻倆安心一大半,也更清楚未來的醫療方向。陳先生最終當了「大體老師」,沒有遺憾的離開人間。安寧病房的照護完整 讓病人家屬也能安心休息護理人員明白家屬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有時比病人更需要關懷照顧,逐一解答陳太太疑問,也打開心結。陳太太表示,護理師在夜間入睡前叮嚀:「我們晚上都會常來巡病人,請您安心的睡,放心將他交給我們。」,這句話讓他安心入眠,次日跟同仁道謝:「我好久沒有這麼放鬆的睡個好覺!」。陳先生住院近兩個月,想回家陪爸爸過父親節。醫師評估後同意陳先生請假。返家前,護理師、照服員與志工幫陳先生泡個舒服澡,陳先生把心中滿滿的感恩跟太太分享:「以前我當志工幫忙病人『浴佛』(洗澡),沒有想到自己也被『浴佛』,這是很殊勝的待遇!」大體老師是醫師的老師 是偉大的奉獻團隊同仁也引導陳先生一一和家人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陳先生透過影片向血液腫瘤科黃冠博醫師道謝:「治療期間,黃醫師戰戰兢兢不離不棄,不只是醫師也是心靈的導師,是我人生最大的禮物。」他也更確定人生的方向:「年輕時希望能當老師,只不過那時家境不允許,沒有機會如願,死後最大的心願是成為『大體老師』。」心蓮病房護理長黃美玲指出,「大體老師」是當醫師的老師,生前立下同意書,往生時符合條件願意捨身,利益醫學生瞭解人體構造,也是慈濟人心目中的「無語良師」。陳先生病情穩定後返家住了六天,父母支持他當大體老師的心願,並在兒孫圍繞下安享天倫之樂。臨終癥兆出現後返院,陳先生安詳往生,在志工助念聲中與家人一一道別,專車前往花蓮圓滿大體老師願望。陳太太感恩安寧團隊付出,他表示,「病人走得安詳,沒有罣礙,證明家人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終於瞭解心蓮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反而讓我們過得更充實快樂!」安寧病房讓病人和家屬 深刻體會善生與善別蔡恩霖醫師在安寧團隊多年,他指出,醫療每個階段有不一樣的目標,通常來到安寧病房的病人,身體已打過美好的一仗,團隊受的訓練是提供陪伴與舒適的照護,讓身體在最後得到最好的放鬆,啟動身體自我療癒過程,當身體得到舒適後,會回到心靈層次,達到一定的放鬆,體會到跟疾病和平共處的平靜,家人就能放下,思考怎樣才能不留遺憾。「安寧病房的意義是讓病人和家屬生死兩相安,了無遺憾。」黃美玲護理長說,一般人都擔心臨終前的痛苦過程,安寧團隊透過症狀控制,安排每日的活動,讓病人舒服過好每一天是「善生」,向親人四道人生,好好說再見是「善別」,最重要是積極面對來生,能夠善終無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