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鈍

「遲鈍」減煩惱!放鬆避免快速衰老

「遲鈍」減煩惱!放鬆避免快速衰老#遲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只要過了發育成長期,就只會一路衰退下去。邁入30歲,體力不如20歲;邁入40歲,視力不如30歲;邁入50歲,記憶力不如40歲。但是,如果每天為自己的衰老嘆氣,心情只會越來越沮喪。這樣就無法用開朗的心情繼續向前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人對於衰老這個事實或許稍微遲鈍一些,會活得比較幸福。年過30別拚體力 年過50別信記憶力當然,要敏感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這是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則。因為早期發現,就可以趕緊治療。這樣就可以不讓疾病繼續惡化下去。當然就可以健康又長壽。忘東忘西也無妨;體力稍微衰退了一點,動作不像以前俐落,也不必想得那麼嚴重;白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條,更不需要嘆氣。不要那麼敏感,即使上了年紀,心靈也能夠保持年輕。承認自己變老,勇敢面對年齡的增長,你會更加把握時間,做些青春洋溢的事情(像是高空跳傘)。鈍感力就是「年輕的祕訣」。鈍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認真煩惱加快衰老 白髮、皺紋增多日本江戶時代的俳句詩人慶紀逸(1695-1762)曾說:「認真思考會使你的人生衰退。」所謂認真,就是對任何事情想得太過嚴肅、想得太切實的意思。這句話是指凡事過度負責,就是人類衰退的開始。換句話說,人生一定有煩惱,有時甚至還必須經歷痛苦。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想太多,輕鬆一點,你才能永遠年輕、快樂。不論是煩惱或是痛苦的事,都要記得遲鈍,不要太過在意。認真煩惱,只會徒增白髮;認真思慮,只會增加皺紋。體力和精神也只會越來越衰退。因此放輕鬆、神經大條一點,就可以保持年輕。能夠保持年輕,就能夠永遠擁有一顆好奇的心。能夠有顆好奇的心,就能夠永遠具備勇敢的挑戰精神。凡事不要想得太認真,不管到了幾歲,都一定可以朝氣勃勃的享受人生。鈍悟:認真你就輸了—不只適用於網路酸民留言。(本文摘自/鈍感力:為那些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的人,找到救贖/大是文化)

遲鈍未必是壞事 不順利也能樂觀度日

遲鈍未必是壞事 不順利也能樂觀度日#遲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般人認為,遲鈍這兩個字會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是我認為因人而異,有時遲鈍未必就是壞事。尤其是現在社會,步調這麼快速、忙碌,到處都充斥著無形的壓力,如果能夠遲鈍一點,人們應該會更加幸福、有活力。心思比較細膩、容易敏感的人,只要有小小的失敗、或是人際關係上有一點點的麻煩,就會煩惱不已、愁眉不展。敏感是天賦 不該愛用就用如果因此無法尋得契機,重新站起,還會承受不住壓力、影響身體,甚至會因此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越是敏感的人,越容易勉強自己承受壓力。因此與其為一點小事就神經兮兮,不如活得遲鈍一點才是上策。我所指的遲鈍,並不是對任何事情的感受或思考方式表現拙劣。遲鈍未必是指腦袋魯鈍,從好的一面來說,其實是豁達生存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說,遲鈍不會使你因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而窮擔心,反而讓你精神飽滿、健康快樂的生活。鈍悟:敏感的人擔心多,所以行動少。敏感者說不出「總會有辦法的」 樂觀的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工作、人際關係、戀愛、金錢,能夠盡如人意的事,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滿腦子想著不順心、不順利的事情,心情只會更煩悶。因此,只有樂觀的告訴自己「總會有辦法」,才能夠順利的活下去。如果整天都在煩惱什麼不順利、什麼不順心,就無法提起精神好好過日子。成天意志消沉,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鬥志。縱使人生盡是不順利,還是要抱著愉快的心情向前看。重要的是,擁有樂觀的思維,並跟自己說:「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辦法。」可是越敏感的人,就越是悲觀。「我已經不行了!」、「我的忍耐已經到達極限了!」、「我已經無法招架了!」等,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經大條一點還比較聰明。只要稍微遲鈍一點,就不會因為一點無謂的小事耿耿於懷,甚至意志消沉;而碰到不順心、不順利的事情時,藉由鈍感力就能夠樂觀以對,無須過度煩惱。換言之,就算人生充斥著不如意事,遲鈍也能使你幸福的活下去。鈍悟:樂觀的人不敏感。(本文摘自/鈍感力:為那些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的人,找到救贖/大是文化)

感覺遲鈍? 過度依賴思考所致

感覺遲鈍? 過度依賴思考所致#遲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為何現代人的感覺遲鈍了,我認為,那是因為身體太仰賴「思考」,而妨礙了「感覺」和「情感」的緣故。讓社會發展且便利起來而進行「思考」,我們人類的這種特性,是形成讓「思考」優先於「感覺」的主要原因。本來,動物從「感覺器官」獲取訊息,然後使「情感」產生變化,再來採取對此的「行動」。也就是說,應該「感覺→情感→行動」這樣的模式。舉例來說,正在睡覺的貓咪(牠的身體),一旦從「感覺器官」獲得「肌肉正處於僵硬痠痛」的訊息,就會在瞬間產生「不舒服」的「情感」,然後為消除這種狀況而有所「行動」。牠勢必會全身大大地伸展,以消除身體的痠痛。人類在感情和行動之間 加進了「思考」這個流程然而,就人類來說,在感情和行動之間,加進了「思考」這個流程。也就是所謂「感覺→情感→『思考』→行動」的模式。以人類來說,因「先進社會化」的特徵,導致對於以「感覺→情感→行動」的模式產生行動的現象,決定靠「思考」來將它抑制住。這是因為直接採取帶有情感的行動,有可能在社會上帶給自己不利的影響。依賴先進的機制 是感覺變遲鈍的主因小孩會直截了當地把感受透過情感表達出來,然後將此轉為行動。如果看看嬰兒,就可以清楚了解了。然而,變成大人之後,憑著人生經驗的累積,學習忍耐,變得不會從「感覺→情感」直接產生「行動」,這可以說是,身為人類,所謂「用腦」的先進機制。然而,我認為,太過依賴這先進的機制,是感覺變得遲鈍的主要原因。身體受到的「感覺」、據此產生的「情感」,勢必也在沒有「思考」的判斷下,就無法被體認到吧!反覆靠著「思考」,抑制並忘卻細微的「感覺」和帶給自己在社會上不利的「情感」,長期這麼做,終於變得體認不到它們的存在,連身體的不適也變得察覺不出來。因此,也有人察覺不出自己的身體處於僵硬痠痛,直到狀況非常惡化,才終於察覺到。或者,察覺不出身體的平衡崩壞,而無法靠自己來修正它,進而,縱使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適,但如果沒有人來指導的話,就不知道消解它的方法。怎麼做才能消除自己(的身體)不舒服的狀態呢?如果是動物的話,則會毫不考慮,也不用指導,就能知道,並做出該做的行動,對吧!以剛才的貓咪為例,牠就沒有接受過伸展作法和時機的指導。(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疲倦、反應鈍非老化 嬤罹腎性貧血尿不出來

疲倦、反應鈍非老化 嬤罹腎性貧血尿不出來#遲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張阿嬤已高齡近100歲,幾年前排尿量突然變得非常少,且有疲倦、食慾不振、反應遲鈍狀況,就醫後發現是腎性貧血造成。醫師表示,腎性貧血的症狀不容易分辨,有些單純的腎病或是內科疾病也會有類似症狀,由於沒有特異性,經常被當成老化現象,必須靠抽血檢驗才能確診。紅血球生成素治療 不再暈眩、頭昏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郭克林醫師表示,阿嬤就醫時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是3.1mg/dL,血紅素卻只有8.9g/dL,低於標準值很多,是典型的腎性貧血患者。透過紅血球生成素治療,提高造血能力,經過3個月後,血紅素上升到11.6g/dL,已接近標準值,連肌酸酐也下降到2.7mg/dL。阿嬤的精神變好,也吃得下,排便、排尿正常,不再暈眩、整天昏沉沉,身體症狀和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腎功能衰退 也會造成貧血男性血色素值低於13g/dL、女性血色素值低於12g/dL就可稱為腎性貧血。郭克林醫師說明,腎臟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釋放紅血球生成素」,用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因此當腎臟功能衰退,也會造成貧血。腎性貧血的病人,除了可能出現疲勞、嗜睡、食慾降低、運動能力減少、有時候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以外,如果又合併有心臟功能不好的問題時,貧血還會加速心臟功能惡化;而心臟功能惡化後,又會加速腎功能惡化。郭克林提醒,接受透析之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紅素值不應小於9g/dL,當血紅素值介於9~10 g/dL 時,即可考慮使用紅血球生成素或其他輔助治療,如補充鐵劑。貧血是腎病共病 定期血紅素監測郭克林也說明,醫師在使用紅血球生成素前,會評估病患是否有其他造成貧血的問題,如是否缺鐵、缺B12、缺葉酸,或是有發炎感染、營養不良以及潛在血流失的現象等。郭克林提到,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的共病,並不會自己好,但是透過治療,可幫助維持患者血色素的穩定。他也提醒,第三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更要定期做血紅素監測,且越晚期的病患監測需更頻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老人一定會遲鈍? 科學研究SayNo!

老人一定會遲鈍? 科學研究SayNo!#遲鈍

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成形,很多人都認為老人家是社會上的負擔,會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力。因此有科學家認為,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老年與否,因為目前醫療與社會機能都非常地進步;科學家表示,其實有很多65歲的老人家,他們的認知功能還比年輕人還要好,所以如果硬要使用年齡當作老化的標準,是非常不客觀的。主導這項研究的維卡德(Vegard Skirbekk)博士表示,過去我們定義老人家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使用年齡作為區分標準,但是這樣的標準適用於當前的社會嗎?維卡德率領研究小組,在美國、墨西哥、印度、日本和歐洲等地,並且從鄉村到都市做出大規模的研究,結果發現到在50歲以上的老人家,他們的認知能力跟年輕人比起來並不遜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