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

3放人生:放手、放下、放生

3放人生:放手、放下、放生#放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人說哪種個性會造就哪種結果, 同樣的話語用在疾病上面,也有些道理。遭遇疾病時,不妨多用3C角度去思考,也就是「遇到機會(Chance),要不要做出選擇(Choose),要不要試著改變(Change)」,讓身體有好轉的機會。最近因為新冠疫情關係,就診病人減少,卻多了一些特殊的個案。某個週六的下午,一位六十出頭的大哥來拿安眠藥,希望按照雲端藥歷的記錄直接開相同藥。初診病人拿安眠藥,免不了關心一下病人失眠的情形,以及用藥效果的狀況。這位大哥聽到醫生如此關心,就如實回答說:安眠藥有部份是給老婆用的,自己偶而才吃,氣不過,睡不著,才吃半顆。我接著問:「您老婆大人為何不自己來看醫生,拿藥?」 大哥回我:「她不出家門。」 我大吃一驚問:「這是什麼情形?」 大哥開始訴說由來……大哥五十多歲就因雙親有重病提早退休回家照顧兩老,老婆結婚後就在家打理,生活過程極為簡單,只是大哥退休後在家,才漸漸發現老婆的固定生活模式,令他無法理解;生活作息規律固定已經讓他無法忍受。此時,我心中OS:「那不是在說我嗎?如何固定?為何受不了?」 大哥開始舉例,午、晚餐不是糙米飯配咖哩牛肉燉胡蘿蔔,就是糙米飯配煎鮭魚,都是大哥打理。老婆大人不出門,當然不去菜場買菜,也沒有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很注意養身,只看健康性談話性節目,不吃生冷食物,居家衣服只有簡單幾種款式,不運動。這讓喜歡變化、熱情奔放的射手座大哥,長期生活下來,生命被磨得了無生趣。我突然問:「會出去吃餐館嗎?」轉個話題,讓大哥心情不要低落。「會,只會去那家小米粥店 !吃固定的東西。」 那大哥,你想吃什麼?讓大哥表達自己。「我想吃沙西米 !」 「那不會自己去外面吃?」 「有時自己在外面吃完飯,回家還是要熱咖哩牛肉燉胡籮菠或煎鮭魚,陪老婆一起吃。」臉上盡是無奈的表情。我只好帶點俏皮地語氣回答說:「這位大哥大 !你也太老實了吧 !你不會在小米粥店裡,用手機請外送平台叫外賣沙西米到店裡食用,你跟老闆應該也蠻熟吧 !老闆應該不會介意吧 !」大哥恍然大悟卻突然不語。這時,跟診護士插話問我:「他老婆會來看王醫師嗎?」我秒回:「不會。」護士接著問:「要吃藥嗎?」我瞬答:「不用。」 此時,回神的大哥和瞪眼的護士齊問:「為什麼?」 我沒回答,拿起茶杯慢慢地喝了兩口溫水,輕輕地說:「大哥大大,您的老婆大人是不會改變的,需要改變的是大哥大大您。您最大的痛苦是從以前到現在,您一直努力去改變您老婆,想改變她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到現在為止,成效不彰。投入的時間、精力,徒然無功。努力九十分,結果六十分,不,三十分,不,是負三十分,因為大哥您心力交瘁,身心俱疲,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睡不好,須要吃藥助眠。」 此時大哥終於了解卻深深嘆了一口氣說:「這樣下去,不管是我先走,還是她先走,對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此時,護士瞪大眼睛看著我,彷彿大條的事情即將發生。這就是大哥來拿安眠藥的故事。回到這位大哥的老婆,生活比王醫師還規律,卻造成周遭家人的困擾。就像前面提到,要不要改變,自己決定,結果自行承擔。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地球也還在自轉加公轉。人際關係中,改變別人最難,終究為了妥協,尤其是家人,改變自己。這叫「放手、放下、放生」手上的事物要放手,心中的掛礙要放下,做到就是放自己和別人一條生路,對大家都好。否則,長期糾結、困擾,自律神經必定失調,等到疾病出現候,再來處理,事倍功半,何苦哀哉。這時,想起大和尚對小和尚談起「放下」的故事。平淡也是一種幸福,簡單也是一種滿足 現代人生活忙碌,總說以前人生活步調比較慢,比現代人悠閒。常告訴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說:「平淡也是一種幸福,簡單也是一種滿足。」還記得十幾年前一項調查顯示,不丹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的香格里拉」,這個比台灣大一點,人口不到八十萬的小國,國民幸福總數排名世界第一。在那時,不丹全國電力不普及,手機、網路不方便,雖是低度開發國家,人民過著自認幸福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改變,水力發電加上手機、網路的普及,加上現代年輕人,「不單只是要幸福,還要小確幸,大驚喜」,卻讓屬於世外桃源的小國寡民,漸漸失去幸福感。忽然想起那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後面卻沒告訴你「科技也會讓人失去幸福」。不單只是要幸福,我還要……,此時想起從前公車車體廣告遊戲名稱:「官人,我還要。」 常常在診間,聽到病人抱怨家人、同事,那些困擾病人的事,造成病人生活作息無法規律,飲食不正常,睡覺睡不安穩,最後只好來求助醫生。就像前面說到,到這個時候,要不要做出選擇,嘗試著去改變,讓自己有好轉的機會。而這個改變,是你想改變,而不是別人告訴你要改變。(本文摘自/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出色文化)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放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期間的狀況非常糟糕,面臨事情膠著、難解的困境,心裡非常的苦。跟好朋友傾訴,出於深深的關懷,朋友告訴你:「放下吧!」我們點點頭,悠悠地說:「要是能這麼容易放下就好了。」我們很少能因為別人勸告放下就放下。對當事人而言,放下是最難的,否則就不會如此受苦。有力道的放下,唯有自己體悟,透過別人口中說的,影響都很有限。「放不下」過去 導致對未來提心吊膽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沒有人會在開心的時候講放下,只有極度不開心時才需要放下。當我們處在高度的懊悔、憎恨、憤怒、悲傷、哀怨、擔憂時,會很需要藉由放下的能力來緩衝紛雜混亂的思緒,但真的很難做到。因此,放下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修練,而不是等到困難來時才臨陣磨槍。放不下,反映了我們不允許人、事、物的變化或消逝,或者不允許變化不是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不接受變化,讓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重重地釘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放不下,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高度擔憂,不斷想像可能會發生很糟的狀況,於是一直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心的慣性本來就是在過去、未來與想像之間不停迅速游移,此與放不下的特質是相當一致的。觀察4階段生命週期 調適放下心態然而,正念的每一項練習,都在訓練這顆心安住於當下,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能與當下同在,當下的呼吸、當下的身體、當下的心、當下的環境、當下的人、事、物。畢竟,當下才是我們真正唯一活著的時間。活在當下,是修練放下的方法。放下,是活在當下的唯一之道。放下的修練需要平常多觀察事理的變化,尤其是觀察「形成期、維持期、衰退期、消逝期」的生命週期。任何的人事物其實隨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每一個時期沒有好壞或對錯,就只是狀態的變化。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中,覺察我們的慣性所賦予的價值、觀點、心境,也是練習的一部分。然後再練習用平常心,看待每個階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生命中的必然而非偶然,只是平常沒有觀察的習慣,因此突然面對變化,總是很難承受。接下來我試著舉一些例子,練習觀察與理解生命週期的變化:•肚子疼:微微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是形成期,越來越痛是維持期,找到廁所充分釋放是衰退期,肚子回復一般正常的感覺是這個肚子疼歷程的消逝期。•心情不好:因某個狀況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是形成期,不舒服的感覺大量占據心頭是維持期,心情慢慢平和是衰退期,心情慢慢回復或放掉或遺忘那個不舒服是消逝期。•使用手機:剛買到與摸索使用方式是形成期,用得很開心是維持期,常故障或心裡不想要了是衰退期,壞掉或送人是消逝期。•一段感情:眉目傳情的曖昧階段是形成期,兩人手牽手在一起是維持期,感情生變是衰退期,分道揚鑣是消逝期。(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你會「放下」嗎?「放下」不是要你「放棄」

你會「放下」嗎?「放下」不是要你「放棄」#放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放下」能開啟生命的美好?生命中總難免遇到一些過不去的關卡,工作要換嗎?情人該分嗎?遇到無解的問題,朋友或家人總是告訴你那就「放下」吧!但你可能會問自己「我可以把這個感覺放下嗎?」「我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嗎?」「我什麼時候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呢?」其實你應該先釐清,放下與放棄是兩回事!曾任溫哥華Be Well Now Center自然醫學醫師王佑驊在書裡提到,放下,是一種心態上的昇華;放棄,則是放棄自己與希望。 王佑驊表示,「放下」與「放棄」是不一樣的;放下可以變得更開心、更喜悅,而且事情發展往往會變得更順利。放棄則會充滿負面情緒,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事情反而變得更糟糕。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清單,包含所有你想改變的、你想擁有的、你希望能創造出來的事情。但在嘗試改變的途中,可能你嘗試了種種的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但是任何改變都沒有發生;也可能狀況變好了,卻沒有長久持續,或是其中一項變好了,另一項卻開始變糟;也可能得到的成果跟原本期待的不一樣,沒有改變你的人生,也沒有因為得到成果而變得更快樂。對於這樣的狀況,大家又叫你正面思考;可是王佑驊竟說正面思考無效?!他說正向思考或正向肯定是嘗試著去操控信念,用另一個信念來取代原本的信念,來達成一個結果。這麼做只是那個信念相關的特定結果,而不是帶給你屬於原本自我的平靜和喜悅。另外他還說,不需要心想事成?!因為心想事成是心靈自由的副產品。當你達到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那時候,不用心想,一樣可以事成。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生命中卻同樣會遇到不順心甚至絕望的事,讓你感到恐懼、害怕。這些其實都是引導每一個人通往喜悅之路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個不是「愛」的化身,但前提是,你必須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技巧來面對它們。真正的創造是從放下開始;放下,往往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力量,同時開啟生命更多美好!不要小看放下的力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