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小孩

胖小孩才健康?太胖恐長不高

胖小孩才健康?太胖恐長不高#胖小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長肉就是長高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一般父母認為小孩子圓滾滾的才代表健康,所以對他們的體重就沒有那麼在意。但超過標準體重20%的肥胖,不僅無益於身高發展,這樣的外表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之下,變得不喜與人相處,進而妨礙人際關係。體脂肪愈多 有引起性早熟的疑慮肥胖會促進生長荷爾蒙的分泌,亦是性早熟等合併症的主因。另外,體脂肪會分泌一種瘦體素,作用於腦部下視丘,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訊號。體脂肪愈多,累積的瘦體素也就愈多,有引起性早熟的疑慮。性早熟對身高發展有致命傷害,尤其女孩子初經來的太早,就等同剝奪了長高機會,長高的空間因此受限。故多吃就會長高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會刺激生長激素的釋放,引起性早熟,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過度肥胖 恐阻礙身高發育孩子過度肥胖容易引起性早熟肥胖不單單是體重的問題,還會誘發性早熟,可以說是阻礙身高發育的絆腳石。從臨床結果即可看出,肥胖的兒童雖然一開始體格比同齡朋友高大,但往往最後都沒有持續長高。發現孩子有肥胖問題時,父母第一時間就應該要調整孩子的飲食狀況,讓他們從小養成規律適當的飲食習慣。規律的三餐可以提高基礎代謝量,消除肥胖。至於該吃什麼?富有食物纖維的蔬菜和充滿維他命的水果是很好的選擇。另外,增加運動量也是幫助長高的不二法則,家長應該要讓孩子維持一周運動三次的好習慣。(本文摘自/睡前5分鐘, 讓孩子多長10公分:韓國火紅體型矯正師公開長高的獨家祕笈,照著做,過了青春期還有效!/出色文化)

胖小孩有福氣?醫:小心百病纏身

胖小孩有福氣?醫:小心百病纏身#胖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在台灣,大約每4個兒童就有一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即便近幾年減重風氣盛行,還是無法讓體重過重的趨勢減緩。肥胖的孩子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高達八成,而且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如何讓孩子回到健康的體重,已成為家長重要的課題。 楊智堯醫師表示,要定義正在發育期間的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方式較複雜,比較容易計算的有幾個 : 以BMI來定義孩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值分別為25kg/m2 及30kg/m2;若以同年齡層BMI的百分位來看,超過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則為肥胖。如果單以體重來算,超過同年齡體重平均20%也算肥胖。 兒童肥胖根本因素 吃的多動的少兒童肥胖的原因有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生活型態、心理因素、遺傳因子、新陳代謝異常等 ,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吃的多動的少。近幾年3C產品充斥,兒童接觸電視、電腦、網路、手機的時間大增,當然也養成了少動久坐的習慣。而電視網路媒體大量播放各種食物及飲料的廣告,也成了過度攝取熱量的幫兇。父母親的生活飲食習慣也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自己的飲食都是高糖高鹽高脂,孩子”遺傳”這三高的飲食習慣後,肥胖也只是遲早的事而已。 肥胖的孩子易有社交障礙、憂鬱傾向、自信心不足等問題楊智堯醫師表示,肥胖會增加許多疾病的罹患率已是眾所皆知,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大腸癌、乳癌、不孕症等。若從兒童就開始肥胖,成人後得到這些疾病的比例也會更高。以高血壓為例,研究指出肥胖兒童未來罹患高血壓的危險性是非肥胖兒童的10倍之多。甚至發病年齡會年輕化,許多肥胖的兒童到了青少年就已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在心理健康方面,肥胖的孩子有較高比例的社交障礙、憂鬱傾向、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從小開始教育 三低一高、熱量概念、均衡飲食面對孩子的肥胖問題,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楊智堯醫師建議,可從改變早餐飲食習慣開始,從小就開始幫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早餐,別太早讓孩子自己外食。若不得已要外食,也要教導孩子選對食物。灌輸正確飲食觀念: 很多飲食觀念要從小開始教育,例如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熱量概念、用餐時間、進食速度、均衡飲食、不挑食等。不放零食飲料在家中: 降低孩子吃到垃圾食物的機會。 限制3C產品使用時間: 看電視玩電腦滑手機的時間越多,身體活動的時間越少。走出戶外增加活動量: 假日安排親子戶外旅遊接觸大自然。培養一個運動興趣: 盡早讓孩子學會一些運動技能,如游泳、球類、腳踏車等,送他一個能健康一輩子的運動習慣。 孩子將來是否肥胖 父母親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以身作則當好榜樣: 父母能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全家一起改變飲食一起動起來。用鼓勵支持取代責備:一句鼓勵讚美的效果遠遠勝過一句責備的話。孩子將來是否肥胖,父母親扮演最重要的關鍵角色,家長們一定要正視肥胖給孩子帶來的身體負擔以及心理層面的影響,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才能讓孩子遠離肥胖的威脅。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胖小孩

2011年第八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 (the 8th Asian-Pacific Congress of Hypertension 2011)於本月24至27日召開,透過此一非政府醫療組織協調推廣下,辦理相關醫療衛生交流活動,以促進全世界高血壓防治與心血管疾病研究資訊交換。長期以來,高血壓及相關之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亞洲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多項研究指出,亞洲人與西方人相較,在同樣的血壓狀態下,中風的發生率是西方的兩倍。亞洲人雖然體型較西方人纖細,但成人高血壓的盛行率一樣在25~30%之間,顯示亞洲人體質容易罹患高血壓,而且跟高血壓息息相關的代謝症候群也如此。根據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預估,到西元2025年,全球罹患高血壓的人數將會攀高至15億,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係來自於亞洲地區,可見其影響之劇。有鑑於此,本屆會議主題特別訂為「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及其防治」,以強調高血壓早期防治的重要。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明豐表示,「血壓防治應該從孩童時期做起,並應注意在家裡的血壓測量,及預防肥胖」,在此次會議中,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孩童期肥胖會增加成人期罹患高血壓風險達八倍之多。在一項於韓國進行長達25年的追蹤資料顯示,孩童期血壓與成人期血壓有密切相關,這些資料都顯示孩童期良好健康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陳明豐特別提到,台灣中風死亡率自1980年代開始即逐年下降,至今降低達40%,在亞洲地區僅日本有相同的成績,台灣與日本也是亞洲地區中風死亡率最低的兩個國家,這相當程度要歸功於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普及化。但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於高血壓的認知率卻停留在約60~70%。在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所公佈「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專輯」中顯示,20歲以上民眾對高血壓的平均自知率為63.4%,「這是我們與政府要喚起民眾注意的地方,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多少」。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要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的自知率,落實居家量測的觀念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正確量測血壓的觀念更需要扎根在年輕族群當中。王宗道指出,「722」居家血壓量測口訣是協助民眾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小幫手。口訣:7、連續七天量測; 2、早晚各一次; 2、每次量兩遍,值得向民眾推廣。2011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學術主委林幸榮表示,在本次學術會議當中,除了讓與會國家提出各國在防治上的觀念提升外,也將會針對治療趨勢、基因研究及各類相關議題,進行全盤的簡報與論述。藉此提升整體治療水準,協助醫師在高血壓治療上有共通的治療概念與準則。此次大會其餘重點還包括遺傳、肥胖與高血壓關聯性,亞太人口高血壓特色與心血管疾病研究,由代謝症候群談高血壓的防治,老年化社會將引發的疾病與解決方案,各國高血壓量測指引與治療趨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