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

為什麼168斷食沒效反而胖?你可能搞錯了「9關鍵」

為什麼168斷食沒效反而胖?你可能搞錯了「9關鍵」#非酒精性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些時候跟朋友約吃美式漢堡,看她一邊點餐、一邊確認手錶,然後自言自語的說,太好了,還在可以吃飯的時間呢!一時好奇,就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子,吃飯還要看時辰?朋友說自己正實行168間歇性斷食,而且已經一段時日,體重變輕、精神氣色也覺得不錯,也因為成效還不錯,就持續實行。所謂的168指的是一天裡,有16個小時不吃東西,然後8小時可以吃,而且不需要改變原本的飲食;也就是說,你原本一天三餐吃的東西,放到8小時內吃完。不過為什麼這樣吃會對健康有幫助,過程中身體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在解釋間歇斷食的作用機制之前,先說說堅持執行這個方法可能會有哪些好處吧!它能有效減重、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敏感度,以及血脂狀態;但要提醒一下,如果看完文章,覺得心動想試試的話,建議選自己能容易長期執行的方式,以獲得最佳成效;另外,如果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話,請先跟你的醫師討論,制定好安全可行的執行策略。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間歇斷食吧!吃與不吃交替的間歇斷食不管是現在流行的168,還是多年前的52輕斷食,其實都是間歇斷食的一種,定義是可以在一天或一週裡,在限定的時間內吃東西,其他時候要禁食或是僅能補充一些能量;依據吃東西與不能吃東西的時間長短,間歇斷食飲食法分有兩種基本類型:時間限制禁食法16/8、18/6和20/4都屬於這類,禁食的時間分別是16、18和20小時,目前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是比較寬鬆的作法。24小時進食週期法幾年前流行的52輕斷食屬於此類型;除了52,其實還有43輕斷食,一週有三天輕斷食,輕斷食的日子可相連也可不相連;這裡要注意的是輕斷食的那天還是可以吃東西,不過一般會設定在一日能量需求的25%以內,或是400~600大卡。間歇性斷食的作用機制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呢?人在日間的時候,主要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會是葡萄糖;而在隔夜飢餓期間,供應能量的來源會切換,改以脂肪酸為主,可供應肌肉、肝臟和大腦等代謝活躍的器官使用。只是這樣能量利用的方式,還和進食與否有很大的關係;吃東西、消化吸收、吃下一餐或隔很久都餓肚子(飢餓),不同的情況,人體會有不同的代謝改變,具體可以分為「進食期」、「後吸收期」、「禁食期」和「飢餓期」四個階段,各自的代謝特徵如下:進食期 / The Fed State發生時間在用餐後的三小時期間,在這個階段因為消化吸收的關係,血糖上升,促使胰島素分泌,這時會讓身體進入「貯存營養」的狀態,在抑制脂肪分解的同時,將葡萄糖轉變成肝糖,直到填滿肝臟與肌肉的負荷量;而過多的能量則會以脂肪的形式存在脂肪組織裡。後吸收期 / The Post-Absorptive State(Early Fasting)進食期後,餐後18小時內。在上個階段已經吃進體內的營養都存好,血糖也跟著回到一般的水準,此時指揮營養素合成貯存的胰島素功成身退,血中濃度減少;這時候身體需要葡萄糖的話,就可以從貯存好的肝糖分解出來,或是從胺基酸或脂肪酸來新生。禁食期 / The Fasting State在上個階段如果沒有吃東西的話,餐後36~48小時會進入禁食期;血中胰島素的濃度依然很低,但人體還是需要葡萄糖維持各種生理機能,因此會分解肌肉取得胺基酸,用來轉換成葡萄糖,同時,能量的使用也會切換成以脂肪酸與酮體為主的模式。飢餓期 / The Starvation State禁食持續超過48小時,就會進入飢餓期;在這個階段,胰島素濃度降得更低,酮體生成大為增加,並以脂肪酸和酮體為主要能量來源。此時,為了避免肌肉過度分解,會開始抑制體內蛋白質的消耗。當代謝階段走到後吸收期、禁食期或是飢餓期的時候,只要有吃東西,這個循環就又會回到進食期。間歇斷食法讓身體多燃燒些脂肪一般三餐按時吃的話,通常經歷的是進食期、短時間的後吸收期,會「短」的原因在很快就又會吃下一餐,代謝階段就會再回到進食期。間歇斷食的概念就是讓人體的代謝狀態,多停留在後吸收期,或是進入禁食期,藉此增加體內脂肪的消耗。看到這,你應該已經對間歇斷食略懂略懂了,但你可能會想問,可以吃的時候要吃什麼?雖說按照你原本的飲食習慣去吃也能有不錯的成效,但如果能趁這個時候吃得健康,就能和間接性斷食一起發揮加乘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你正在168間歇性斷食嗎?它真的有效,但為什麼呢?)

丙胺酸轉胺酶超標 恐非酒精性脂肪肝

丙胺酸轉胺酶超標 恐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定期健康檢查時,常會發現到丙胺酸轉胺酶(GPT)數值超標,它是肝細胞是否發炎損傷的指標之一,也是健康檢查必驗的項目之一。畢竟輕微的肝發炎是沒有自覺症狀,短期也不會造成任何身體不適,但就長期而言,它卻與肝功能降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有密切相關。NAFLD合併慢性肝炎 可能變肝硬化遇到GPT超標時,回顧過往的病史就相對重要了,比如先問自己:1.是不是病毒肝炎帶原者,尤其B或C型肝炎;2.有沒有長期酗酒習慣;3.長期服用影響肝臟代謝藥物;4.有沒有肝臟結節;5.有沒有代謝症候群;6.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7.曾經有過肝臟手術;8.糖尿病;9.血脂肪異常等原因。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肝疾病,盛行率約25%,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關。根據統計,在肥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患者身上,發現NAFLD的機率可高達70~90%,它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正常的肝臟約有3~5%脂肪,而NALFD的肝臟脂肪會超過5%,臨床上會被發現常是因為健康檢查時,測量腰圍超標、GPT超標或是腹部超音波發現,如果NAFLD合併長期慢性肝發炎時,未來可能轉變成肝硬化而危及生命。所以NAFLD確定是否合併肝發炎是重要的,而肝臟病理切片則能確定發炎是否存在。每降低1%體重 可降10%GPT 如果真的發現罹患NAFLD時,生活型態的調整是當務之急,除了大家熟知的飲食方式與運動之外,減重及改善代謝症候群可以消除過多的肝臟脂肪,順便降低肝發炎的狀況。一般而言,平均每減少攝取7700大卡熱量,可減少身體1公斤脂肪,每降低1%的體重可使GPT下降10%,換句話說,減重10%便可使它回復至正常範圍。(文章授權提供/許順菖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 恐與果糖有關

非酒精性脂肪肝 恐與果糖有關#非酒精性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繼「零脂(fat free)」之後,「零果糖(HFCS free)」開始出現在美國星巴克、Kraft、百事可樂的產品宣稱,也出現在餐廳菜單上,成為追求健康的最新流行。果糖對身體的危害,主要有以下5個:1) 傷肝/2011年首度證實果糖和肝臟疾病有關。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全美有30%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和果糖有關。因為果糖不靠胰島素,而是在肝臟代謝,肝臟處理果糖的程序,就像酒精一樣,增加肝臟的負擔。研究果糖與膀胱病變的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偉嘉也發現,老鼠在餵食高果糖飼料3~6個月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膀胱失能,並誘發膀胱過動症。有害的自由基堆積在膀胱肌肉細胞的粒線體,而且「肝充滿了油」,他拿出動物實驗中老鼠肝臟內佈滿空洞的脂肪細胞照片來說明,這篇研究發表在《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中。2) 快速肥胖/正因為果糖不經過胰島素代謝,而分泌胰島素是要讓身體知道已經飽了,胰島素不作用後,另一個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依舊維持一定的量,讓身體還是覺得餓。動物實驗發現,飲用高果糖糖漿飲料後,體重、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攝取等量蔗糖明顯增高。普林斯頓大學最近的研究發現,大鼠餵食果糖,會比吃一般糖胖300%。3) 傷心/果糖讓你胖,也讓心臟胖。飲用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會讓腹部脂肪和壞的膽固醇(LDL)增加,比起含果糖和蔗糖的飲料更容易增加三酸甘油酯及血壓上升,最終有損心臟,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等。4) 糖尿病/過去,因為果糖不經胰島素代謝,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建議用來給糖尿病人食用。殊不知少了纖維、植化素,變成人工、透明的果糖之後,變成一場惡夢。每天喝1~2份含糖飲料的人,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機會增加26%、代謝症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不同的代謝路徑導致胰島素抗性,反而會增加兒童時期的第二期糖尿病的風險。5) 癌症/高果糖糖漿會促進胰臟癌細胞分化,建議癌症患者減少使用精製果糖。糟糕的是,高果糖糖漿無處不在。飲料、糖果、糕餅、冰淇淋、垃圾食物,都用價格便宜的果糖糖漿做原料。建議你,立刻展開限糖運動。第一步,不買有甜味的加工食品,也不買手搖的含糖飲料;喝茶、咖啡、檸檬汁時,糖分先減半,習慣之後都不加。也呼籲政府拿出魄力,要求食品業者標示含糖量。(本文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幫小孩護肝 孕婦吃這些就對了

幫小孩護肝 孕婦吃這些就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市面上不少保健食品宣稱可以護肝,菜市場、雜貨店所販售的一些天然食物,說不定就能發揮護肝效果。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木瓜、黃豆、芹菜、奇異果與母乳中的抗氧化成分「咯奎」(Pyrroloquinoline Quinone,俗稱PQQ)或可保護肝臟,幫助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俗稱脂肪肝)。天然抗氧化劑 母乳中含量特別豐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校區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天然抗氧化劑「咯奎」似乎可以預防脂肪肝。研究首席麻醉學副教授、物理學家凱倫‧珍雀表示,咯奎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存在於土壤與許多食物當中,特別是母乳,含量特別豐富。肥胖孕鼠吃「咯奎」 後代脂肪肝風險降低研究人員讓肥胖懷孕、哺乳母鼠攝取咯奎,結果顯示,小老鼠出生後,較不容易產生脂肪肝症狀,肝臟也較不容易受損,到了成年期初期,也較不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期刊〉(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這是首次研究發現,母親肥胖時,若攝取足夠咯奎,可以保護後代肝臟健康。無論在全世界、台灣,還是美國,脂肪肝都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台灣的肝病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進行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其中出現脂肪肝比率高達43%,在美國,成年人脂肪肝盛行率約20%~30%,其中6成的人有肥胖問題。脂肪肝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肝癌風險。採西式飲食 後代易有脂肪肝研究發現,老鼠如果採用高脂肪、西式飲食,所生出的後代很容易有脂肪肝。母親若有肥胖,小孩出生後終其一生罹患脂肪肝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事實上,18歲以下肥胖兒當中,約有1/3的人有脂肪肝,但並沒有被發現,當發現問題時,情況可能已經惡化。研究人員觀察也發現,咯奎不會改變體重、抑制體重上升,但卻可以減少肝臟脂肪量,甚至在老鼠出生前就發揮功效。此外,這種抗氧化劑也可減少肝臟發炎反應,就算老鼠不再喝母奶,咯奎還是可以持續保護肝臟,避免脂肪肝上身。孕婦攝取營養補充品要謹慎研究作者提醒,雖然研究顯示,咯奎似乎可以保護肥胖孕婦腹中的胎兒肝臟健康,但要提醒的是,孕婦無論要攝取哪種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劑,都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師,以確保安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