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達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楊政達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而小細胞肺癌數十年來苦無新的治療進展,在這樣惡劣的威脅下,患者多只能在生命的最後盡可能地減少疾病帶來的折磨,安寧等待生命的終點。而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的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後,不僅提升小細胞肺癌患者用藥可近性,且更符合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優先使用藥品,讓台灣在小細胞肺癌治療上更與國際接軌。台灣肺癌學會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也給予高度肯定,期盼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健保給付後,能給予癌友更多的治療選項,希望能幫助病友延長整體存活期,並提升生活品質。 免疫併化療相較於單用化療可助癌友延長超過一年生命 高侵襲性、復發率高、預後差是小細胞肺癌的特性,發現時多數患者已進入擴散期,且病程進展迅速,容易轉移至淋巴腺或遠端器官,因此難以進行局部手術切除,主要多以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全身性治療為主。患者在經歷原有的第一線治療後,即便化療反應良好,隨之要面對疾病的高復發風險,進入擴散期的患者其治療難度更是大增,故數十年來治療無太大進展。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 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理事長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對於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是嶄新的新里程! 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死亡風險降三成!遠離肺癌惡霸威脅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理事長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對於患者而言是明顯的進步。」同時指出,有好的治療方式當然希望有需求的患者都能夠有使用的機會,然而即便免疫療法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 賴俊良理事長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 終能負擔更好的治療 讓癌友從等待安寧轉變創造美好新篇章 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理事長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長庚醫院發展醫療科技成果卓越 亮眼成績帶至台灣醫療科技展盛會

長庚醫院發展醫療科技成果卓越 亮眼成績帶至台灣醫療科技展盛會#楊政達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盛大開幕,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展區共推出4大專區、45項主題特色、2項檢測、3項體驗及高達30場醫師講座,內容豐富活潑有趣,除展現長庚醫療技術的先進實力與多元外,並運來多部儀器設備讓民眾親自操作模擬體驗,提供醫療技術的可近性,更促進民眾對醫療技術的深入了解,成為展場的一大亮點。 長庚紀念醫院在董事長王瑞慧的領導和支持下,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域成果卓越,今年再次將體系各院區努力的亮眼成績帶至台灣醫療科技展盛會,希望讓參觀民眾收穫滿載並提升醫療相關知能。長庚紀念醫院展區設在1樓J區102,上午特別舉辦展區的啟動儀式,包括長庚決策委員會陳昱瑞名譽主委、長庚董事會翁文能董事、長庚醫學科技楊麗珠董事長、中研院魏福全院士、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以及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賴旗俊院長、黃集仁院長、楊政達院長、楊仁宗院長、黃璟隆院長、李建德院長和各院區副院長等都到場加油打氣,彰顯長庚醫療體系的團結和向心力,更宣示精益求精、以病人為中心,持續提供最優、最新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長庚紀念醫院表示,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 「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 「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 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長庚紀念醫院並在現場提供2項檢測與3項體驗活動,包括:「InBody(身體組成檢測)儀器」可測量身體各成分所佔比例,「HRV(心跳變異率)檢測儀」可透過檢測回饋幫助民眾調整呼吸頻率,提升情緒調控能力,由醫療人員即時進行專業判讀解說及衛教。心臟內科則讓民眾戴上VR實境操作心律不整手術的整合治療,模擬心臟電燒及心臟節律器手術,幫助民眾對手術處置的了解,減少術前的不安。精準麻醉也讓民眾體驗腦波暨肌電圖精準監測腦波DSA,透過互動競賽方式了解長庚精準麻醉,幫助病人面對手術不害怕。數位牙科則展示一日美齒,以口掃機取代傳統印模,幫助病人在24小時內再次擁有燦爛的微笑。 長庚紀念醫院在一連四天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針對各項主題特色,每天邀請各院區重量級醫師進行衛教講座,提供專業解說與互動,讓民眾能及時取得最新醫療知識,總計高達30個場次。第一天登場8個場次,吸引眾多民眾前往聆聽,接下來三天還有多個場次,也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加。

長庚運動醫學推展十年有成 舉辦2023年學術研討會暨「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剪綵啟用

長庚運動醫學推展十年有成 舉辦2023年學術研討會暨「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剪綵啟用#楊政達

長庚紀念醫院是國內頂尖的運動醫學重鎮,今(18)日舉辦2023年第四屆學術研討會,同時為新成立的「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正式剪綵啟用。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照護的選手中,空手道谷筱霜與辜翠萍、高爾夫球曾雅妮及陳思涵、職棒林智勝與張志豪、跆拳道品勢李晟綱、柔道吳貴中與曾昱彬等好手均到場參加,同時慶賀長庚運動醫學推展十年有成。今年杭州亞運空手道金牌谷筱霜、銀牌辜翠萍選手及鄧世瑀教練也共同致贈空手道服給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王瑞慧董事長,表達選手們的由衷感激。 為促進國內運動醫學研究與照護經驗交流,長庚紀念醫院自2020年起每年固定舉辦運動醫學學術研討會 邀請國內外專家及運動好手參加,是運動醫學領域難得的盛會。今年邁入第四屆,特別邀請空手道選手谷筱霜和辜翠萍、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職棒全壘打王林智勝四位選手上台,分享受傷後的心路歷程及長庚運動團隊的照護經驗。 谷筱霜自2018年參加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今年亞運最後5秒以驚人的戰士精神成功逆轉,收下金牌勝利。辜翠萍在2019年底練習時左腳阿基里斯腱不幸斷裂,經嘉義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協助進行肌腱重建手術治療與復健,2021年順利回歸競技舞台,今年繼亞錦賽奪金後再戰亞運奪銀,重返顛峰。她們表示很感謝長庚運動團隊多年來的支持,是最堅強的後盾,讓她們可以在賽場上更無後顧之憂地全力以赴。 曾雅妮也分享她長期被髖部疼痛所困擾,導致在擊球方面的表現受到嚴重影響。幸好在長庚骨科詹益聖副院長召集下,組成醫療團隊針對手術前、中、後擬訂了半年治療與訓練計畫,目前復原狀況良好。她非常感謝長庚醫療團隊這段時間的用心及協助,讓她能順利回到熱愛的球場上。 林智勝則是因踩壘時受傷,造成左腳踝內外側韌帶全斷,原本復健要一年多,但在高雄長庚從開刀、復健到運動醫學中心訓練,提早半年回到球隊。他感謝長庚團隊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地鼓勵及幫忙,讓他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外,也更有堅持下去的信心,傷後還能穩定在球場上表現。 長庚運動醫學委員會主席、也是桃園長庚醫院院長的楊政達院長表示,繼高雄長庚、嘉義長庚二院區成立運動醫學中心,引進日、美等國先進儀器並結合中西醫頂尖醫療,營造嶄新的訓練及醫療環境,協助選手再創佳績之後,今年長庚紀念醫院再斥資近4,600萬元,在創院正好滿20週年的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成立「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將服務對象擴及到一般民眾,希望把過去十年所累積豐厚的照顧經驗,幫助更多熱愛運動的國人免受運動傷害之苦。 包括體育署副署長房瑞文、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奧委會祕書長徐效慈、國訓中心執行長李文彬等多位貴賓,與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王瑞慧、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名譽主委陳昱瑞、董事翁文能、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等人,共同為這座運動醫學中心進行剪綵。 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主任,也是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詹益聖指出,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空間佔地226坪,設置了63項檢測與訓練設備,參考國內外同儕機構的建置經驗,有別於傳統的醫療環境設計,含括跨專科整合式門診、檢查治療、運動營養與心理諮詢多元服務,並聘有專業運動訓練師提供一對一運動指導及訓練。 此外,因應不同運動傷害,其適合及需要的訓練項目有所差異,中心也引進反重力跑步機、生理回饋儀、多功能氣壓式訓練機、血流阻斷儀、運動機能監控系統等多項設備,加速病人復原時程。他舉例,例如髖關節、膝蓋、腳踝或脊椎損傷,下肢無法承重的個案,經醫師評估下,可使用反重力跑步機維持心肺耐力,該設備是透過空氣浮力的原理,減輕使用者80%體重負荷,避免訓練時對關節造成過大壓力。另外,射擊、射箭等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運動項目,使用生理回饋儀進行模擬訓練,可使醫療團隊、教練及選手本人以更數據化角度瞭解目前訓練成果,作為調整的參考。 長庚運動醫學委員會主席楊政達表示,長庚集結了各院區骨科、復健科、中醫科、神經外科、精神科、藥劑科、營養科及運動防護師等多位專家,整合體系資源建構運動醫學照護網,從北到南提供選手完善的醫療服務,並陸續於高雄、嘉義及桃園設置運動醫學中心,引進各項先進的運動訓練及測量設備,以更科學化的數據資訊,與教練及選手共同檢視選手的體能與動作狀態,作為後續治療及訓練調整參考,降低運動傷害發生,提升選手的技能表現,這也是本屆學術研討會討論的主軸。近年來在政府積極推動全民運動下,國內運動風氣逐漸盛行,運動時發生傷害在所難免,本屆運動醫學學術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及科學研究中心主任Patrick Yung來台交流,分享如何把醫療和運動訓練結合。 長庚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自2014年起推動,今年邁入第十年,在董事長王瑞慧的大力支持下,已投入近3億元經費,陪伴了四千名選手成長,2018年擴大至國高中學校並向下扎根,從小建構學生正確運動禁藥、營養及防護知識,今年則前往花東地區,照護花蓮體中、台東體中二所學校年輕運動員;展望下一個十年,是將照護服務擴及至一般民眾,相信在桃園長庚運動醫學中心成立後,可使服務更為升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