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自體、異體差在哪?一張表搞懂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自體、異體差在哪?一張表搞懂#幹細胞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48歲謝先生3年前突然牙齦腫脹、喉嚨痛長達1個月,於診所就醫後並未明顯改善,且出現發燒情形,直至醫院醫學中心急診,經過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經感染控制後病情穩定,並接受化學治療後病況緩解,但過了3個月後白血病又再度復發,醫師與病患及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疾病快速復發且沒有太多時間等待非親屬造血幹細胞,因此病患選擇接受由妹妹提供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部分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後疾病控制良好,没有嚴重合併症發生,也無需服用藥物,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骨髓移植技術更進一步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過去多以「骨髓移植」來稱呼,主要是抽取骨髓內造血幹細胞來移植,現今隨著白血球生長因子的醫療技術進展,已可用周邊血液幹細胞進行移植。由於周邊血液本身幹細胞並不多,因此在收集前要先施以白血球刺激生長素,促使周邊血液幹細胞的數目增加,再使用血球分離機來收集幹細胞,過程類似捐血,通常會在醫院進行。一般可分為自體造血幹細胞與異體造血幹細胞2種方式。自體造血幹細胞VS異體造血幹細胞(圖片提供: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如該個案從妹妹身上得到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由於人類白血球抗原相合僅有一半相同,故稱為異體半相合移植。臨床治療上可應用於多種嚴重血液性疾病,例如: 嚴重再生不良貧血 白血病 復發惡性淋巴瘤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3年存活率56%馮盈勳進一步解釋,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3年2月~2021年12月底,共66例造血幹細胞移植,年齡層落在19~67歲之間,病患男女佔比分別為53%及47%,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人中,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50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16例,發現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3年的整體存活率達56%,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3年整體存活率56.6%的治療成果相近。面臨少子化世代的影響,馮盈勳指出,過往多由兄弟姊妹中得到異體造血幹細胞的來源越發困難,但隨著移植醫學抗排斥療法的進步,異體造血幹細胞已可以使用病患的血緣子女或父母造血幹細胞來進行移植,呼籲有需求的民眾應與醫師團隊共同討論最適治療方案,才能讓病患得以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螺旋刀放射治療 有效鎖定病灶

螺旋刀放射治療 有效鎖定病灶#幹細胞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34歲的蔡小姐去年農曆年前全身出現不明瘀青,就醫發現自己得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醫師判斷蔡小姐需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化療的副作用加上中樞神經預防的過程需穿刺腰椎、進行高強度化學治療,痛苦和恐懼讓她決定不再繼續療程。化療會出現掉髮、噁心嘔吐、腹瀉副作用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宇欽表示,患者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或骨髓移植時,一開始會以強效且密集的化療,將大部分的白血球殺死,達到臨床緩解後,再進行移植。這些化療前置作業所引發程度不一的掉髮、噁心嘔吐、腹瀉、血球低下、感染、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病友會因承受過於嚴重的副作用而影響後續的醫療品質。螺旋刀放射線治療 提升治療品質另種選擇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代主任趙興隆醫師表示,無法忍受副作用的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採用螺旋刀放射線治療。與化療相比,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不但可以達到中樞神經復發的預防,以及移植手術前的臨床緩解狀態,同時能大幅降低副作用的嚴重度與發生率,讓病友保持平穩心情面對治療。由於放射治療技術不斷地進步,傳統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已大幅降低。以患者蔡小姐為例,因為螺旋刀能將放射線劑量均勻落在腦脊髓腔,精準除去可能的癌細胞,同時大幅降低脊髓腔內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所以安排蔡小姐接受螺旋刀放射線治療。療程結束後,後續造血幹細胞移植也順利完成,如今蔡小姐維持性治療已進行快一年。恐懼副作用 可與醫師討論搭配螺旋刀治療趙興隆醫師強調,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並不能完全取代化療。但倘若患者遭遇化療所引發難以承受的副作用,並對於副作用感到恐懼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視個人病況由醫師評估是否能適時搭配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來調整治療步驟,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積極掌握一線生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