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

每天百萬人看病 八成民眾卻認為自己沒浪費健保資源?

每天百萬人看病 八成民眾卻認為自己沒浪費健保資源?#資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解民眾是否有在浪費醫療資源,因此健保署做了一份調查,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自己沒有在浪費醫療,但卻認為,都是其他人再浪費醫療資源,結果則呈現有趣的現象。多數民眾為求心安 跑多家醫院看診台灣,根據統計,每天有超過一百萬人,奔向各大醫療院所看病,對此,健保署做出調查結果顯示,有近80%受訪民眾表示自己或家人看病吃藥幾乎沒有浪費,僅20%民眾認為自己或家人有浪費情形,但若反過來問民眾有沒有覺得別人看病吃藥有浪費醫療資源的情形?結果發現有67.5%認為別人有浪費醫療資源的情形。而調查也進一步指出,有近兩成的民眾,浪費醫療資源,是因為擔心自己的病被誤診,或是求心安,因此會到不同醫院去就診,好確認真實的病因是什麼。 對此,健保署呼籲民眾,有一些小病痛,像感冒時,打針、吃藥不見得會好的快,反而可能有過敏的副作用,通常靠充分的休息及水分的補充,感冒就會自然痊癒,不必要的打針、吊點滴和用藥,反而傷身體。民眾應從自身做起,建立「有病先到診所看,住院、手術或急重診才到大醫院」的觀念,絕對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到處逛醫院、不囤積藥物,才是真正為節約健保資源盡一份心力。

媽祖遶境 資源回收量成長近三公噸

媽祖遶境 資源回收量成長近三公噸#資源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環保署連續第6年舉辦「媽祖遶境,臺灣乾淨」資源回收宣導活動,今年已於4月14日圓滿結束。環保署表示,在民眾熱情響應,以及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雲林縣4縣市環保局的努力下,資源回收量成長2.7公噸,宣導效益卓著。環保署表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途經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及雲林縣4縣市,路程長達280公里,年年都吸引超過數十萬信眾參與。今年活動以「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為宣導主題,在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及雲林縣等4縣市設置定點回收宣導站,搭配首日參拜宣導旗隊,沿途宣導資源回收、節能減碳,深獲民眾響應及認同。環保署指出,媽祖鑾轎隆重的駐駕、起駕及回鑾儀式結束後,鞭炮幾乎淹沒路面,藉由各地環保局人員、環保義工組成百人隊伍並搭配垃圾車,以不到1小時的時間完全清理乾淨,效率十分驚人。除此之外,環保署表示,遶境活動沿途設置之點心站及齋飯區,大多皆已不提供免洗餐具,儘量使用重複清洗的環保餐具,經統計,1次性餐食容器約減量65%。今年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資源回收量由101年的42.5公噸提升至45.2公噸,可看出歷年來該署結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進行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宣導的成效顯著,環保概念已漸漸深植民心。(照片提供/環保署)

人口老化嚴重 苗栗提升醫療品質

人口老化嚴重 苗栗提升醫療品質#資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將於明(19)日率所屬醫事處、照護處、健保局、醫管會、國衛院等相關人員,前往署立苗栗醫院視察衛生醫療業務。並就縮短醫療城鄉差距、醫療資源不足、老人照護等問題與地區醫療院所、醫事團體等代表進行座談。苗栗縣醫療資源缺乏,人口老化嚴重,為縮短城鄉醫療差距,衛生局及醫療院所提出建構社區老人整合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長者傷害防治計畫及增加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支援醫師補助費用等提案爭取衛生署補助,以提升苗栗縣緊急醫療及老人照護品質。苗栗縣衛生局長羅財樟表示,苗栗縣101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為13.50%,在台灣地區排名第五,其中獅潭25.09%、西湖21.69%、三灣19.74%,隨著人口老化情形日益顯著,解決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是醫療照護服務亟需解決之重要課題。所以擬定整合性照護模式試辦計畫,選定獅潭、西湖、三灣等鄉鎮,整合轄區內大千、署苗、為恭等醫療機構,提供社區老年人周全性的身體功能性檢查、生活功能評估、心理社會評估、認知功能評估、藥物評估、營養評估、出院準備服務等,建構安全健康社會。苗栗縣近年來積極推動健康城市,95年榮獲中央學者專家評定為推動成效最佳的縣市,97年通過認證成為全國第三個「聯合國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會員」,99、101年更拿下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健康城市創新發展獎。今年苗栗健康城市目標著重於推動成為高齡友善城市,提升整體醫療品質,造福更多民眾。

教育也M型化? 兩成五偏鄉學童寫不出26個英文字母

教育也M型化? 兩成五偏鄉學童寫不出26個英文字母#資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M型化社會的發展下,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似乎也呈現兩極化的發展樣貌。有數據顯示台灣有子女家庭一年教育費近20萬,除此之外高低所得家庭教育支出費用也相差近十二倍。當有些家長安排了數萬到數十萬的國外營隊或旅遊活動希望讓孩子增廣見聞的時候,卻有一半以上的偏鄉老師要替學生的學費發愁,甚至有55.6%常常幫孩子籌學費,最讓人憂心的是,班上有31%的偏鄉學生未來恐沒錢繳國中學費。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所做的「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現,偏鄉弱勢孩子不僅吃不好、穿不暖生活貧困,學習貧窮的狀況更令人擔心。包括學習資源的貧窮,偏鄉弱勢學童家中的教育資源不足比例71.5%,與優勢學童相比相差16倍以上。同樣是台灣的孩子,偏鄉弱勢學童和優勢學童卻存在明顯的數位和閱讀資源的落差,也缺乏文化刺激的機會。學習能力的貧窮,教育資源的落差也實際反映在孩子的學習能力上,僅半數偏鄉弱勢學童能答對基本學力題目,與優勢學童相差近三成,也有近二成的偏鄉弱勢學童反應平常上課大多聽不懂。愈來愈受重視的英文能力,偏鄉弱勢學童更是明顯差一大截,調查發現94.9%沒有接觸任何英文雜誌、25.2%甚至無法寫完26個英文字母。面對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的制度設計比得是學才藝、上台比賽、拿獎狀等,對弱勢學童來說更是拉大了他們和優勢孩子的差距,讓弱勢孩子更欠缺靠教育翻身的機會。兒盟調查發現,貧窮孩子的學習資源、學習能力甚至是學習機會也都是相對貧窮的,實在令人擔心這些孩子的未來會不會淪入繼續貧窮的代間循環中。兒盟盼望社會大眾能分享一點喜悅和愛心,捐款將成為弱勢孩子們的教育基金,將會是今年過年送給孩子最有意義的希望紅包。(圖片:兒童福利聯盟提供)

回收物變美術品 環保創作還可拿獎品

回收物變美術品 環保創作還可拿獎品#資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環保署今(28)日舉辦「廢家電回收宣導海報創意設計競賽頒獎活動暨得獎作品展示」記者會,由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親臨現場,頒獎給經過激烈角逐後脫穎而出的12位得獎者。本次海報比賽活動的參賽作品總計436件,通過第一階段資格審查晉級的作品有111件,再由教育界、學術界、藝術界等多位專家評審,選出12件創意與環保兼具的得獎作品。環保署分別頒發獎狀及1萬5千元、1萬元及5千元不等的獎金。環保署說參賽者運用巧思與觀察,將廢家電回收觀念與環保熱情融入創作中,展現資源回收工作已深入民眾生活。環保署表示,本次得獎的作品中有些創作手法是利用簡單線條描繪出回收的概念,如用手手相連傳達大家一起做回收;有些則藉由擬人化純真的構圖方式,帶有活潑、生動的趣味性,如恐龍、貞子,讓人一目了然,並深入各年齡層廣為宣達回收意義;有的是以抽象卻富有美學設計技巧,如用廢家電排列組合成畫的概念呈現,均足見參賽者的用心。沈世宏署長除了在典禮中讚賞得獎作品充分展現美學概念及資源回收意義外,也強調台灣資源回收工作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國家。自民國88年開始,在政府、產業界及全國民眾攜手合作下,回收率已由89年的29%,提升至100年的66%。另我國100年電子廢棄物回收量已達每人每年4.94公斤,超越歐盟指令要求101年回收量4公斤的目標值,回收成果與國際相比毫不遜色。沈署長特別提醒民眾在買新機回收廢四機時,除了可交給販賣業者免費回收外,記得索取及保留回收聯單,參加每年固定2次的抽獎活動,也藉此鼓勵大家從生活中作環保,妥善回收廢家電,進而提升民眾對回收再利用認知與環保行動力,將資源回收觀念及環境素養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圖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

回收站創意又環保 資源回收少垃圾

回收站創意又環保 資源回收少垃圾#資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進大林慈濟醫院二期宿舍的資源回收站,乾淨整齊的環境讓人眼睛一亮,在舍監陳淑梅的規劃管理下,回收的物品種類多達20餘種,連衛生筷、吸管都自成一類。平時容易被貓狗翻倒的廚餘桶,改用廢棄的木櫃放置,就不會再傳出難聞的異味。舍監陳淑梅說,只要將分類項目規劃好,住戶自然樂意配合,就可以為環保盡一分心力。回收站牆上的掛畫、櫃子上的小飾品,都是回收來的二手物。廢棄的木櫃經過加工後,剛好可以放入廚餘回收桶,木櫃的蓋子還黏上保特瓶蓋墊高,讓蓋子不完全密合,如此一來,小朋友若來幫忙倒廚餘,也不會不小心夾到手,而且讓櫃子留有空隙,廚餘的味道就不會悶在裡面,打開時自然沒有難聞的異味產生。常見的紙類、塑膠、鐵罐、鋁罐、保特瓶等之外,二期宿舍的回收物品還包括日光燈管、電池、光碟片、電器、塑膠袋、廢油、玻璃、利樂包、舊衣、保麗龍、碳粉匣、衛生筷、吸管、筆以及生、熟廚餘等,每一件回收物都有歸處。除了一般回收物集中至醫院內的資源回收場一併處理外,陳淑梅拜託醫院附近的餐飲商家,協助將數量較少的廢油一併交由廠商回收。平時常被當成垃圾丟棄的吸管,也另分一類,再納入塑膠類中回收。衛生筷和中庭的落葉,集中起來可以做為志工每天清早煮青草茶的燃料,至於生廚餘可製作液肥,熟廚餘則用來製作堆肥,絲毫不浪費。陳淑梅說,倒垃圾前先到回收站一趟,把可以回收的東西拿出來後,垃圾就可以大幅減量,回收站在住宿同仁的充分配合下,資源運作良好,利用這些環保小撇步,大家一起惜物、愛物、愛地球。

風災、核災傷害大 各國專家分享災難醫衛救助經驗

風災、核災傷害大 各國專家分享災難醫衛救助經驗#資源

「2011臺灣健康論壇」18日就「重大健康災難(Major Health Disasters)議題」,藉由各國講者分享其面對災難的醫衛救助經驗,及與會來賓熱烈的交流討論,提供各國未來籌劃緊急應變措施的考量。18日由美國杜蘭大學知名公共衛生專家Ted Chen幽默的開場揭開序幕。世界公衛聯盟理事長Ulrich Laaser教授比較十七世紀至今,主要國家諸如美國、歐盟等隨著武裝衝突增加及國防經費增長,導致人類生存及健康的挑戰;美國學者Carl Kendall以親身經驗透過動畫及影片,說明紐奧良卡翠娜風災和海地地震災民的需求,強調災難的必然性,唯有平日的準備及建立迅速而有效的指揮及救援系統,才能減少災難對公共衛生體系的衝擊。日本量子科學專家Keizo Ishii在福島核災,致力於防範輻射污染擴散,並持續監測研究放射線對食品、飲水、農業及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慈濟人醫會林俊龍執行長則是和與會者分享,台灣的愛心是如何傳遞到各地災區角落,進而溫暖當地民眾。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於閉幕致詞時強調,隨著21世紀全球化的腳步,平衡區域醫衛資源分配不均現象及有效運用醫衛經費,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而重大災難發生時,各國政府如何有效整合救援組織資源進行國內或跨國援助及領導災後重建,更是未來國際合作的焦點,呼籲各國應協同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