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媒體、電影吸菸畫面多 青少年模仿比率高

媒體、電影吸菸畫面多 青少年模仿比率高#媒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2010年台灣賣座國片《艋舺》堪稱國片之光,然而其中吸菸鏡頭足足出現120次,幾乎每分鐘都在抽菸,根據國際研究綜合估計,開始吸菸的少年中,有高達52%可歸因於青少年時期吸菸鏡頭的暴露、35%可歸因於兒童時期的暴露,菸是入門毒品,媒體暴露的吸菸畫面越多,孩童、青少年模仿、學會吸菸的比率越高。吸菸畫面應分級  迪士尼電影全面禁菸吸菸是健康的頭號殺手,台灣每年有2萬多人死於菸害,平均每25分鐘就有人因此死亡,國民健康署為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建議有吸菸畫面電影,應勿歸於普遍級。推動無菸媒體環境已是國際趨勢,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2009年發布的「無菸電影的科學證據與行動」白皮書中,提出電影出現吸菸畫面之建議措施應包括:(1) 各影片若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其各相關製作部門及人員須聲明未收受菸商任何形式之贊助,才可播出。(2) 影片中不可出現可辨識的菸草品牌。(3) 凡有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的影片,必須於片頭刊播強力的反菸宣導。(4) 將有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之影片列為限制級。目前印度寶萊塢已經全面禁止電影中出現吸菸鏡頭,美國好萊塢也將出現吸菸畫面的電影列入輔導機制,美國迪士尼影業宣布,旗下的漫威、皮克斯、盧卡斯等公司,針對13歲以下不適合觀看,或是需要父母陪同觀賞的分級影片,都將全面禁止吸菸畫面,此舉也引發美國其他電影公司思考是否跟進。減少接觸吸菸畫面  歸還無菸媒體環境台灣於2010年,在國民健康署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合作下,與媒體業者溝通,並訂定「廣電內容出現吸菸畫面或情節之製播處理原則」,國健署進一步表示,青少年接觸大量吸菸畫面,會提高其吸菸之意願,最好的杜絕方式,即是減少媒體畫面中,吸菸畫面的暴露,故建議出現吸菸畫面之鏡頭,透過媒體自律,採分級制度或標示警語方式管理,以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還給兒少族群一個無菸健康的媒體環境。

遠離「維特效應」 生命守護一起來

遠離「維特效應」 生命守護一起來#媒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101年5月25日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100年國人自殺死亡人數為3,507人,另外學術研究也指出自殺新聞對自殺行為具有「維特效應」,恐增加自殺行為。例如在香港曾研究媒體報導知名張姓影星自殺身亡一個月後,同年齡男性使用同樣自殺方式的人數激增為2.5倍,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泰安,曾針對知名男性藝人自殺身亡之後3週調查,發現臺灣企圖自殺的人數不但增加了55%,且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由約0.43倍增為2.6倍。所謂「維特效應」是當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於1774出版後,歐洲出現類似處境者自殺行為;學者Phillips 1974年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媒體對自殺行為有影響而提出「維特效應」代表「自殺模仿效應」。由此可看出媒體對自殺行為的影響力。另外依據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委託民間機構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成民眾認為自殺新聞報導促使自殺事件的發生,由此亦顯示自殺新聞報導對民眾心理健康確有所影響。因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大家,當面對一連串自殺新聞報導而產生情緒不適時,建議以多元影響因素看待自殺事件,立即遠離相關訊息的接觸,最重要的是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且與週遭親友分享對新聞報導事件的心理衝擊與感受。

醫藥報導更詳實 用藥教育從媒體做起

醫藥報導更詳實 用藥教育從媒體做起#媒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個藥品會成為新聞焦點,必定是這個藥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引起民眾的恐慌或渴求,這個藥可能人人都想要,也可能被民眾當成毒品,連碰都不敢碰,導致治療失敗。舉例來說,H1N1的流行期,民眾除了搶口罩之外,也要搶克流感。克流感在一般藥局和診所是買不到的,有些民眾想盡辦法透過高層買這個藥。這個時候,藥師應說明服用這個藥可能造成的副作用。警醒民眾不要盲目服用,避免抗藥性過早發生。 在2005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一篇更年期婦女使用5年雌激素(女性賀爾蒙)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服用雌激素會導致血拴、中風、癡呆、認知能力損壞。這樣的報導,使得原本在賀爾蒙治療中的婦女突然停藥,而發生不必要的身體不適。這就是民眾缺乏正確使用賀爾蒙的觀念,一味隨著新聞起舞的結果。如果已經設定好要談論一種藥品,必須先分析這個藥品的好處或壞處,它的特性與讓人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有何關連。例如,王先生長期喝感冒糖漿導致腦中風死亡。如果這時能將感冒糖漿中的甲基麻黃鹼,長期使用會導致血壓上升說明出來,民眾會更想知道,為何甲基麻黃鹼會使血壓上升。當然,感冒糖漿中的有還成分不只一種,但一定要先提與新聞事件相關的那一種。每個藥都有國際通用的「學名」、各家藥廠取的「商品名」,還有民眾最熟悉的「中文名」最。原廠藥一旦過專利期,就允許不同藥廠上市學名藥,因此同樣一種學名藥,卻可能有一大堆不同的商品名。例如:Acetaminophen(Panadol;普拿疼),大概有二百個以上,包括:Panadol、Panamax、Paramol、Scanol…等等。如果不以原廠的「商品名」與「中文名」呈現,民眾真的無法確定作者所描述的就是Acetaminophen。所以,醫藥專欄作者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將藥品的學名與最有名氣的原廠商品名、中文藥名介紹大家,有助於民眾更謹慎用藥。(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亞洲自殺率偏高 南韓自殺死亡率東亞第一

亞洲自殺率偏高 南韓自殺死亡率東亞第一#媒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30萬人自殺死亡,其中70%在亞洲,根據韓國統計,去年10大死因,自殺排名第四位,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有31人,是全亞洲自殺率最高的國家,其次是日本,去年日本10大死因,自殺排名第8位,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就有25人,反觀在台灣自殺人口每十萬人口有19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李明濱理事長,今天在「東亞自殺防治學術研討會」中表示,過去13年自殺連續位居台灣國人死因第9位,但是在政府與民間的積極努力下,2010年已首度退出十大死因,居第11位。與會學者表示,如果進一步分析台、日、韓三個國家的自殺成因,都會發現到,自殺都是多重原因所造成,像是情感及人際關係、精神疾病、憂鬱或藥物濫用、及工作經濟因素等,絕對不是單一元素就能讓人自殺,因此為了有效降低死亡率,韓國與日本更訂定自殺防制法,除了從民眾生活教育外,也從法律來規範民眾真愛生命的裡念。至於台灣雖然沒有自殺防治法,但是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通力合作下,已經有效減少台灣自殺死亡人數,但是學者仍然強調,全台灣自殺未遂通報個案,達2萬6870人次,雖然因自殺死亡的人數雖然已經下降,但是未遂的個案仍然居高不下,表示對於自殺的防治,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會議中南韓學者也表示,許多藝人因為承受過大的壓力而輕生,但是卻造成一窩蜂的模仿效應,也是自殺防治需要注意的重點,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的衛教文章表示,自殺事件存在潛在的模仿性,因此,媒體報導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過度的描述自殺細節甚至遺書的內容、簡化自殺的原因,甚至將之放在頭版、頭條、跑馬燈,並加上聳動的標題與照片,反而可能使遭遇類似困境的民眾,學習模仿這些報導而同樣攜家人自殺。在不幸的事件中,更應保護死者及其家屬的隱私,以人文關懷的角度,關心並尊重死者及其家屬,避免隱私的揭露、臆測動機或責備,以免增加不幸事件對當事人及其家屬帶來的衝擊。優活推薦:生活壓力大導致精神問題 4.1%香港人患「經常焦慮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9對抗憂鬱可不依靠藥物! 心理治療、補充營養可改善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0被癌症嚇到不想活 罹癌患者自殺率多2.5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04

保護兒童健康 兒少法修正禁媒體報導腥羶色

保護兒童健康 兒少法修正禁媒體報導腥羶色#媒體

立法院院會11日三讀修正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及權益保障法部分條文,規定未來提供居家托育服務者,須年滿20歲,要有相關證照或是相關科系畢業,並向主管機關辦理登記。此外,未來報業媒體若報導太過羶色腥新聞,報業同業公會應依照自律規範作處置,如果自律無效,最高可罰15萬元罰鍰。「兒少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條文,將「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更名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法案規定未來提供居家托育服務的人,應向縣市主管機關辦理登記,提供者必須要年滿20歲,而且取得保母人員技術士證,或高中以上幼兒保育、家政、護理相關科系畢業,如果提供居家托育者沒有按規定登記,將處新台幣6千元到3萬元罰緩,且可按次處罰。條文也明訂孩童收養制度,出收養必須經政府認可的機構媒合,六親等及夫妻一方收養他方子女不在此限,違者最高罰款新台幣30萬元。對於無法確認身份與國籍的兒童和少年,在國內也可與國內兒少享有同等權益,包括健保、就學等。而為了保護兒少隱私權,未來媒體不得報導兒少身份資訊,包括監護權訴訟官司的當事人或刑事案件當事人,但若為了維護公益而有公開必要,則訂有排除條款。另外,未來報章媒體若過度描述強制性交、猥褻、自殺、血腥、色情等內容,報業同業公會應依照自律規範在3個月內做處置,如果自律無效,違者可處3萬到15萬的罰鍰。而為了健全兒少閱聽環境,法條也賦予網際網路平台業者對兒少採取防護措施的責任,違者最重可處30萬罰鍰。這些作為都是為了要保護兒童身心,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模仿」新聞促高自殺率? 學者呼籲媒體要自律!

「模仿」新聞促高自殺率? 學者呼籲媒體要自律!#媒體

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自殺防治學會將每年9月10日訂為自殺防治日,提醒大家重視自殺問題,並能進一步了解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棈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表示,雖然去年台灣成功將自殺排除於十大死因外,但仍屬於高自殺率國家,根據他所主持的研究發現,台灣高自殺率很可能和媒體過度報導自殺新聞有極大的關聯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