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性腦缺血

連續加班24小時 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

連續加班24小時 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短暫性腦缺血

一位40歲年輕女性,從事行政業務,農曆年前一個月,由於業務結算加上人力吃緊,因此加班超過一百小時,出現右側手抖及肢體無力至門診求診,院方懷疑腦中風收治住院治療,經診斷為毛毛樣腦血管疾病(moya moya disease)。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醫師許良豪說,此位女性病患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於門診治療,並且身體質量比(BMI)為33,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右側中大腦動脈有50%局部阻塞。本身即為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高危險因子,又由於業務關係,造成超時工作,因而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許良豪表示,96年國民健康局代謝症候群準斷標準為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有三項或以上,較易發生急性循環系統疾病;1.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2. 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 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00mg/dl。4.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男性<40mg/dl、女性<50mg/dl。5. 高三酸甘油酯≧150mg/dl。若在加上最近連續不斷工作24小時、或最近一星期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或最近一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最近二至六個月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或不規律的工作、或工時過長的工作,都可能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許良豪提醒,勞工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40歲以上成人,也可以利用國民健康局提供的每三年一次免費成人健康檢查,以提早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情形,並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定期追踨治療,注意身體健康,不要超時工作,當有疲勞症狀出現時,應該儘早休息,以免造成日後無法收拾的後遺症及不良後果。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腦中風”利器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腦中風”利器#短暫性腦缺血

台灣地區每年粗估將近有一萬多名國人死於腦中風,更有高達七成存活下來的中風病人會留下程度不等的神經功能殘障,導致日常生活失能。腦中風係因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造成腦組織損傷的腦神經疾病。其中,腦梗塞約佔本國中風病例的七成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陳昭境醫師指出,絕大部分腦中風導因於腦頸部血管病變,也就是所謂「動脈粥狀硬化病變」,頸動脈狹窄程度愈厲害,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愈高。 臨床上,有些頸動脈狹窄病患完全沒有症狀發生,但隨著血管狹窄程度日益嚴重,發生狹窄側缺血性腦血管症狀的風險越高。嚴重者直接發生中風,輕者則出現俗稱「中風預兆」的短暫性腦缺血,如突然嘴歪、眼斜、口齒不清、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手腳會發麻或無力、走路不穩或視力模糊等大腦局部缺血症狀,或導致類似俗稱「眼中風」的陣發性同側單眼暫時性黑矇。 陳昭境醫師提醒,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吸煙、高血脂症、有症狀的冠狀動脈或周邊動脈疾病病史者,以及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者等,都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民眾若發生疑似腦血管疾病的症狀或常常頭暈目眩,應趕快找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至於要如何治療頸動脈狹窄?首先,要好好控制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如戒菸、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飲食要均衡(控制熱量、低鈉低脂低糖高纖飲食)、規律運動習慣、控制體重、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亦應合併醫師的藥物治療。但對於有症狀發生的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如單靠上述內科治療,是不能有效預防梗塞性腦中風的發生!陳昭境醫師建議,應視狀況考慮採取積極的血管手術來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通常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臟血管科或放射科醫師執行,係將附有鋼絲、氣球以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於該狹窄處即成。整個過程約耗時一個小時左右,且只需要局部麻醉。    陳昭境醫師表示,其風險及治療困難度比傳統血管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低,又同樣能達到預防腦中風的效果,目前已漸成醫界針對「嚴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流,特別是對那些心肺機能不佳、合併有嚴重內科疾病、而具高手術危險的病患,更是治療首選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