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

國際接軌 國外專家與會討論癌症熱療

國際接軌 國外專家與會討論癌症熱療#腹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癌症熱療此種治療方式於國外已發展30餘年,但台灣發展熱療法遠遠落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萬芳醫院在腹腔內癌症熱療的臨床發展已超過10年以上,並獲有傲人成果。今(3)日特別舉辦「2013癌症熱療國際研討會」,邀請7個國家共13位專家一同與會。萬芳醫院臨床經驗發現,肝腫瘤破裂病人若僅接受傳統切除手術,1年平均存活率約41.4%,而經熱療法治療的病人,1年存活率高達100%;另根據歐美專家的經驗顯示,子宮頸癌末期不加熱療的12年局部控制率為37%、存活率為20%,經熱療法後即可提升控制率為56%,且存活率也上升至37%。癌症熱療是先進趨勢 有效對抗癌症復發轉移日本腫瘤熱療權威米村豐博士表示,腹膜轉移病人若開刀切除大範圍腫瘤後,立即合併腹腔溫熱化學療法,可以有效控制再發,延長病人的存活期並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目前己成為先進的治療方式。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及癌症中心副主任賴基銘也表示,癌幹細胞對傳統的化療及放射治療都有對抗性,導致後來癌症的再發及轉移,造成治療失敗。而腫瘤組織因為血管的凌亂及充血,加熱時容易聚積熱量,不像周遭正常組織容易消散,使得癌細胞對溫度相當敏感,若能加熱到40-43度,大部分的癌細胞會逐漸死亡,尤其是配合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時,可加強彼此的治療效果,也就是熱療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具有相加及相乘的效果。

單孔腹腔鏡手術 肚皮不再「千穿百孔」

單孔腹腔鏡手術 肚皮不再「千穿百孔」#腹腔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現在國人飲食多元豐富,大腸直腸方面的疾病患者增加,一名年約54歲的陳姓婦女,因復發性大腸腫瘤到院求診;另一名年約74歲徐老先生,因大腸癌需切除部分大腸,兩名患者於院內進行單孔腹腔鏡右側大腸切除手術,手術後的傷口,只有短短的近4公分。 聖馬爾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謝宏濱醫師表示,傳統的腹腔鏡手術方式是於肚皮上開4個約0.5公分至1公分的小孔,方便手術器械進入人體執行任務,且還要再加上一個約4公分的傷口,才方便將切除的大腸取出,光進行一個手術就要在身上留下三、四個傷口,而單孔腹腔鏡,只需直接開一個約3至4公分的傷口即可,外表不僅美觀且恢復期短,從手術到出院約不到一周,且三天左右可正常活動進食,傷口美觀對女性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可避免在肚子上經過「千穿百孔」後,又留下一條醜醜的疤痕,再者因右側的血管分佈較為複雜,所以單孔右側大腸切除腹腔鏡手術難度較高,說是考驗醫師的功力,一點也不為過。 謝宏濱同時也提醒,雖然現在醫學科技進步、手術方式多元,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平日就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減少脂肪的攝取和以高纖維質的食物代替肉類,燒烤、刺激性的食物淺嘗即可,定期到醫院機構進行大腸癌的篩檢,平日留心排便習慣是否改變、是否有血便的情形出現,多一份細心,就是對健康多一分保障。(圖: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小孩是隱睪症or伸縮性睪丸??洗澡泡熱水就知道

小孩是隱睪症or伸縮性睪丸??洗澡泡熱水就知道#腹腔

日前一位母親因學校體檢通知,體檢醫師懷疑7歲兒子有隱睪症,大為緊張,趕緊帶著兒子來檢查,經檢查發現是伸縮性睪丸,研判與體檢時小男孩過於緊張,以及這陣子天氣冷有關。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元惠醫師表示,每學期一開學,學校會安排小學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小朋友接受身體檢查,包括視力、牙齒、疝氣和隱睪症等篩檢。以97年為例,9月開學後,共有32位小孩因被檢查有隱睪症到新竹醫院小兒外科做進一步確認,結果都是正常的伸縮性睪丸,沒有隱睪症。檢查完後,家長和小朋友雖然放下心中的石頭,但也感到很疑惑,為什麼在學校檢查的醫師會認為是隱睪症?其實,這不能責怪檢查的醫師,因為,隱睪症和伸縮性睪丸,在臨床上很難區別,小朋友在體檢時一緊張,睪丸就會被提睪肌拉到腹股溝附近,陰囊內確實無法摸到睪丸,要到小兒外科或泌尿科給專科醫師檢查後,才可以分別出來。黃元惠主任指出,出生之前,男嬰的睪丸原先是在自己的腹腔內,在媽媽肚子裡第七個月開始下降到陰囊,出生前多數已經降到正常位置,但是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嬰兒,出生之前睪丸沒有下降到陰囊,而停在腹股溝或腹腔裡面,出生之後,睪丸就不會再下降了,這種情形就稱為隱睪症,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小孩的陰囊是空的,沒有睪丸在裡面。目前的根治方式是手術,將睪丸找到,由腹腔或腹股溝內以手術的方式下降到陰囊正常位置內,再把睪丸用縫線固定在陰囊內,手術就完成。最適合手術的年齡是滿周歲到2歲,超過2歲,睪丸會因腹腔內的高溫影響,逐漸喪失製造精子的能力,8歲以後,睪丸就會完全失去製造精子的能力;更令人擔心的是,成年以後,這顆沒下來的睪丸發生癌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0倍。若為伸縮性睪丸,在體檢時也會發現睪丸不在陰囊內,陰囊也是空的。臨床上和隱睪症很難區別,沒有接受專科訓練的醫師,就會判斷為隱睪症。伸縮性睪丸出現的原因,在於睪丸外面的提睪肌用力時,將睪丸往上拉到腹股溝的關係,常出現在天氣冷或緊張的時候,約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正常男孩,曾出現這種情形。和隱睪症不同的是,這是正常現象,完全不需要治療,等小孩到12歲青春期開始發育長大後,提睪肌就無法將睪丸拉上去,睪丸就會留在陰囊內。黃元惠主任提供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以區別隱睪症和伸縮性睪丸,家長們可以注意,如果是伸縮性睪丸,小孩在洗澡時,睪丸會因泡熱水後溫度上升,自動下降到陰囊內,這時就可以看到和摸到睪丸;如果是隱睪症,不論怎麼泡熱水,睪丸還是下不來,陰囊還是空的,這時就需要盡快到小兒外科或泌尿科給醫師診治,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疝氣不用ㄍㄧㄥ 雙網膜修補術告別疼痛

疝氣不用ㄍㄧㄥ 雙網膜修補術告別疼痛#腹腔

很多人對“疝氣”一詞仍覺得陌生。簡言之:疝氣即腹壁組織(如筋膜、肌肉等)的強度喪失且產生間隙,從而使腹腔內組織或器官(如腸子等)由此間隙凸出。其位置可發生於腹部的許多地方。當然,嬰幼兒時期所發生的腹股溝疝氣則是另起因於所謂Processus Vaginalis──相似於成人的腹膜囊袋(Peritoneal sac)結構的持續殘留之故。西元1804年,Cooper醫師首先對成人型疝氣提出幾種好發的原因,這些也同時是引起腹腔內壓力增加的原因:例如咳嗽、肥胖、長期便秘、懷孕、腹水及不當的重力負荷等。因為長期腹壓增加的結果,導致腹壁肌肉及筋膜脆弱、疏鬆,終而產生間隙。臺安醫院一般外科蔡尚達醫師說,一旦造成間隙,其治療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手術修補”。以往所流行的修補方法如:Bassini、Ferguson、Halsted、Shouldice、Mc Vay等,無非都是把間隙兩側的組織直接以縫線拉攏縫合。蔡尚達醫師表示,這雖然讓間隙缺口不復存在,可是其腹壁張力卻因此而增加,並且愈大的張力更代表患者術後的疼痛也愈嚴重。將來再度把組織拉扯裂開、引起疝氣復發的機會也愈大。據統計此者復發率約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之間。以往很多患者懼怕開刀當然是跟術後的疼痛有關,有些人寧可循求坊間所謂的“疝氣帶”,終日如束褲帶般地從皮膚外頭壓迫著疝氣的凸出位置。其結果不但導致皮膚磨損潰爛,更因為時機的延誤而使疝氣缺口日漸擴大。西元1989年,Lichtenstein等人發表了有關疝氣所謂的“無張力修補”的新觀念,並針對1000例疝氣患者用單層網膜施以“無張力”的修補術。在追蹤一至五年之後,發現其復發機率竟然是零。因此,到了2001年美國疝氣醫學會上已無人再提及直接縫合的疝氣修補術了,大家已普遍接受此“無張力修補”的新觀念。此修補法的發揮當然要藉重於人工網膜的應用,它可以使組織更強化。按照巴斯卡的壓力原理,此網膜若置於腹壁肌肉與腹膜間(也叫做腹膜前空間)的話,效果會更加卓著。尤有甚者,研究人員再接再勵,於西元1998年又研發出雙層網膜的修補材質。透過特殊的專業技巧,兩層網膜其一可置入主要的“腹膜前空間”,另一層則覆蓋在肌肉層的上方。如此一來,不但可造就組織雙層強化及抗壓力效果,大大地降低疝氣的復發率至1%以下,而且患者不必再擔負任何因傳統方法直接縫合的張力所引發的劇痛。這使得許多原先裹足不前的患者,也都欣然毫無畏懼地親赴手術台。基於可使組織更強化、疼痛更減輕這兩項超優點;數年來,雙網膜修補術已成為疝氣治療的第一選擇。

兒童腹股溝疝氣 手術治療可痊癒

兒童腹股溝疝氣 手術治療可痊癒#腹腔

兒童腹股溝疝氣,又稱脫腸,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問題。為恭紀念醫院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指出,會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在腹股溝部的腹膜鞘突未完全閉合,使得腹腔內的臟器(小腸或腸繫膜最常見;女童則是卵巢或輸卵管)經由鼠蹊管脫出,除了造成鼠蹊部腫起外,也常因脫出的器官與精索及肌膜相互壓迫,影響睪丸或小腸的血液循環;甚至壞死。所以一旦發現有疝氣,便應該立即治療,以免發生喪失器官等可怕的併發症。究竟有多少人罹患疝氣?朱志純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大約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左右,也就是說,大約每十五至廿人便有一人有疝氣的情形。但是如果父母親有疝氣或兄弟姊妹有疝氣的話,那得到疝氣的機會就高達百分之卅以上了。而且不論男孩或是女孩,都是一樣容易得到疝氣的。儘管坊間多有疝氣免開刀的傳聞,不論說得多麼天花亂墜,但在實際上,疝氣是身體解剖學上的缺陷,不經過手術治療,疝氣是不會痊癒的。疝氣手術是一項較單純的手術,可在門診進行或僅住院一至二日,手術過程僅需十數分鐘,採用順皮紋的小切口,切口也約僅一至二公分;當日即可下床行走,術後傷口不需拆線,以膠膜覆蓋後,可以淋浴,幾乎不影響正生活。因此,父母若是發現家中幼童有腹股溝疝氣,也無須過份擔憂,只要經過適當的手術,即可恢復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