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

疲倦、反應鈍非老化 嬤罹腎性貧血尿不出來

疲倦、反應鈍非老化 嬤罹腎性貧血尿不出來#反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張阿嬤已高齡近100歲,幾年前排尿量突然變得非常少,且有疲倦、食慾不振、反應遲鈍狀況,就醫後發現是腎性貧血造成。醫師表示,腎性貧血的症狀不容易分辨,有些單純的腎病或是內科疾病也會有類似症狀,由於沒有特異性,經常被當成老化現象,必須靠抽血檢驗才能確診。紅血球生成素治療 不再暈眩、頭昏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郭克林醫師表示,阿嬤就醫時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是3.1mg/dL,血紅素卻只有8.9g/dL,低於標準值很多,是典型的腎性貧血患者。透過紅血球生成素治療,提高造血能力,經過3個月後,血紅素上升到11.6g/dL,已接近標準值,連肌酸酐也下降到2.7mg/dL。阿嬤的精神變好,也吃得下,排便、排尿正常,不再暈眩、整天昏沉沉,身體症狀和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腎功能衰退 也會造成貧血男性血色素值低於13g/dL、女性血色素值低於12g/dL就可稱為腎性貧血。郭克林醫師說明,腎臟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釋放紅血球生成素」,用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因此當腎臟功能衰退,也會造成貧血。腎性貧血的病人,除了可能出現疲勞、嗜睡、食慾降低、運動能力減少、有時候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以外,如果又合併有心臟功能不好的問題時,貧血還會加速心臟功能惡化;而心臟功能惡化後,又會加速腎功能惡化。郭克林提醒,接受透析之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紅素值不應小於9g/dL,當血紅素值介於9~10 g/dL 時,即可考慮使用紅血球生成素或其他輔助治療,如補充鐵劑。貧血是腎病共病 定期血紅素監測郭克林也說明,醫師在使用紅血球生成素前,會評估病患是否有其他造成貧血的問題,如是否缺鐵、缺B12、缺葉酸,或是有發炎感染、營養不良以及潛在血流失的現象等。郭克林提到,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的共病,並不會自己好,但是透過治療,可幫助維持患者血色素的穩定。他也提醒,第三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更要定期做血紅素監測,且越晚期的病患監測需更頻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

兒童情緒難捉摸 家長謹記4種反應助緩和#反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家長們而言,兒童的情緒是最令人捉摸不定,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表示,2歲的孩子情緒發展為驕傲,3~4歲的小孩則以罪惡及嫉妒為主。除此之外,影響孩子情緒表現因素多,包括先天氣質、生理因素、情緒成熟度等,因此,在面對嬰幼兒不同的情緒發展時,家長就應該要有不同的做法,所以,醫師提出4種孩子不同的反應,幫助家長們做調整。1)教導活動量大的孩子/由於行為較衝動,父母就要給孩子具體簡明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同時需提供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少帶到安靜及會限制行動的地方,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2)堅持度高類型的孩子/若是太有主見、愛唱反調、不願順從,醫師則建議在嬰幼兒階段,可提供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當孩子大一點後,就要建立清楚的家規,避免天天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爭論不休。3)無理取鬧的孩子/遇到他們出現無理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發展出一種孩子可以識別的表達方式,讓小孩知道自己已經觸到底線,而父親絕對不會再妥協。 4)反應強度強類型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事情不如意時,就會大哭大鬧,用情緒操控父母,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最好的態度就是溫和而堅定,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並暫時帶離哭鬧的環境。孩子出現情緒異常時 家長應先接納而非責罵徐鴻傑醫師表示,父母親應該要幫助孩子辨識當下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先行了解及接納小孩的情緒,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世界,並用一顆願意懂小孩的心來面對孩子,就能讓每位父母親手中的心肝寶貝像大樹一樣成長、茁壯。

日本研究:嚼口香糖有助反應增快

日本研究:嚼口香糖有助反應增快#反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日本最新研究顯示,嚼口香糖可增加腦部血液流量,縮短反應時間將近10%,可能是因為咬口香糖刺激了感官,導致流入大腦的血流暫時增加,進而提升人們的思考力;除了腦力的提升,人們的警覺度、肢體行動能力也得到提升。日本放射線醫學總合研究所讓志願者分組,接受30分鐘測試,其中一組嚼口香糖。研究對象看到螢幕上顯示的箭頭後,以左手或右手拇指按同方向的按鍵;沒有嚼口香糖者的反應時間約0.55秒,嚼口香糖的人只要約0.49秒。研究者發現,嚼口香糖可刺激大腦中多達8個區域,而在咀嚼口香糖時,掌管肢體活動與注意力的大腦區塊受到最大的刺激;腦力的提升可能是因為咀嚼刺激了感官,導致流入大腦的血流暫時增加。但要提醒民眾,瑞典有研究發現,嚼口香糖雖可增加唾液分泌、有助預防齲齒,若補過牙的人長時間嚼太多口香糖,容易引起牙填充物中的汞分解,導致血液和尿液中汞含量超標,危害健康。

何謂放射線治療?怎治療癌症?

何謂放射線治療?怎治療癌症?#反應

放射線治療所用的放射線是經由特殊的設備稱之為直線加速器產生,其能量比診斷用X-光高數百或數千倍,可以應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對準疾病所在,來治療癌症或某些疾病,這就是俗稱的「電療」或「X-光治療」或較早以前使用的「鈷六十治療」,而目前正式名稱為「放射線治療」或簡稱「放療」。台中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詹建勝主任表示,對絕大多數的癌症,放射線治療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大約每10位癌症患者就有4位會接受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的優點在於治療範圍可大可小,不受病灶位置之限制,可深可淺,不受身體其他疾病的影響,可用於根治癌病或用以緩解症狀,提升癌症病人生活品質。放射線治療沒有像手術有年齡或特殊疾病的限制,不需麻醉,沒有傷口問題,也沒有像化學治療的一些嚴重副作用。詹建勝主任說,較早期的癌症病人,只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便能夠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較大的腫瘤常需合併手術治療,手術前的放射線治療有助於縮減腫瘤的體積,以使其後的開刀切除更為順利有效。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則可消滅開刀無法完全切除之殘留的腫瘤組織,提高治癒率。放射線治療亦可合併化學治療,增加腫瘤的控制率,但所引起副作用可能會較大些。某些部位癌症(如頭頸部癌)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很好效果,甚至不需要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除了用在惡性腫瘤,有時也可利用放射線來治療某些良性的腫瘤。詹建勝主任指出,對於腫瘤已擴散至腦部或骨骼的癌症病患,放射線治療可以提供症狀緩解的幫助。由局部的放療照射使腫瘤縮小以減少腫瘤對周圍器官的壓迫,或控制因腫瘤引起的出血,減緩因癌症引起的疼痛,這就是放射線的支持性(或緩解性)治療。對於早期發現肺部或肝臟轉移的小腫瘤,放射線治療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手術安全輕忽不得 掌握響應、回應、反應三原則

手術安全輕忽不得 掌握響應、回應、反應三原則#反應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宣導手術安全重要性,加強民眾與醫療人員對於病人手術安全觀念的重視,於12日下午舉行臺北區域醫療網「病人安全我會『應』」活動,希望向全民宣導手術安全重要性,建立醫護人員與民眾間良好互動,提升全民「手術安全」的觀念,減低醫療傷害與糾紛的機會。臺北區域醫療網是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基隆市衛生局、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金門縣衛生局及連江縣衛生局共同建立的醫療區域網絡,配合行政院衛生署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推動本項病人安全活動,推廣對象也由醫療機構與醫護專業人員延伸至民眾端,期將手術安全的觀念深植於民眾,建立醫護人員及民眾對於手術安全的自我意識,呼籲民眾掌握三「應」原則(響應、回應、反應),讓自己也成為照護自己健康的團隊成員之一,為自己的就醫安全把關。手術安全不單只是衛生體系推行的重點政策,也是目前全世界各國都積極呼籲、共同推行的一個預防醫療不良事件發生重要措施,病患及家屬除「關心」、「參與」就醫過程外,對診治疾病方式更有「表達」的權利與義務,強化病患主體性,透過良好的醫病關係互動,減少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針對三「應」原則說明如下:回應:回應醫護人員的問題。醫護人員詢問病人姓名,是為了核對就醫對象、確保沒有弄錯人。反應:民眾應主動向醫療人員反應自己的重要特殊健康狀況,像過敏史、生過什麼重大疾病、開過什麼刀,或是身上有沒有裝人工器官,就醫時主動告訴醫護人員,就能幫助他們更快瞭解自己的狀況,提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響應:民眾可多參與病人安全活動。

寶寶脾氣壞有原因!

寶寶脾氣壞有原因!#反應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 攝影/彭鏡蓉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有些寶寶一餓就大聲哭鬧,給吃後還頻頻啜泣;有的寶寶則肚子餓、尿布濕,也表現不明顯。怎麼同樣是3、4個月大的孩子,個性卻差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脾氣好不好  三因素造成家長們在帶孩子時常會有這樣的經驗,有的孩子睡眠與吃飯時間規律性高又不常吵鬧,且哭鬧的強度與頻率比較低,這種小孩多半家長會評價為很好帶養;但有的孩子可能一肚子餓或尿布濕,就會馬上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這時若碰到較急性子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鬧,脾氣很壞、很難帶養。 事實上,寶寶的脾氣好不好是天生氣質、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後天環境三者交互影響形塑而成,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天生的行為特質,才能給予適配性的教養方式。 如何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寶寶從一出生就帶著自己天生的氣質與個性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即便是剛出生的孩子,就會顯現出自己特有的個性。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一般評估寶寶是屬於磨娘精型或是好帶型,會用下列9大氣質評估項目來觀察:規律性:有的寶寶吃飯睡覺都很定時;但有的則睡得少、活動量大。反應強度:有的寶寶肚子餓就馬上大哭;有的則是小小聲的哭。反應閾:這個項目主要是觀察寶寶受外界刺激時多大的強度會被影響,有的寶寶是稍有聲響就會驚醒,即屬於「反應閾」低的孩子;反之,有的寶寶怎麼吵都可以繼續安穩的睡覺,即為「反應閾」高的孩子。趨避性:這個項目主要是看孩子對於初次接觸的人事物,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趨避性接受的孩子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反之,趨避性退縮的孩子,對於新的副食品可能拒絕進食,或者遇到陌生人會拒絕接觸或煩躁不安。適應度:「趨避性」主要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則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適應度高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可能只要幾分鐘就能適應;適應度低的孩子,可能過了很久還是對新環境顯現出害怕的模樣。活動量:有的孩子睡得少、愛活動,對安靜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難帶。堅持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家長說不可以做的事,教導多次仍無效。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玩玩具不到1分鐘就另換別的玩。情緒本質:有的寶寶經常表現出正向情緒,如快樂、友善,就算略有受傷,也表現得安靜;而負向情緒多的孩子,正要入睡或睡醒時常會哭鬧,身體不舒服時更是煩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度:這個項目指標高表示寶寶容易分心;指標低則是個注意力集中的寶寶。每個寶寶在這9個項目中有的強、有的弱,綜合這些強弱就是寶寶顯現出的天生個性,如果多數項目是屬於強度較強的,比如說睡眠不規律、肚子一餓就大哭、稍有點外界刺激就鬧,大多會被成人貼上壞脾氣的標籤。《MamiHome媽咪窩》‧2011/7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反應

小時候大人都說吃魚的小孩會變聰明,而且對身體有很多幫助,但這是真的嗎?根據《英國郵報》(Daily Mail)指出,吃魚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但是卻會降低腦部的疲勞,並且增加人的反應能力,對於老年的而言,吃魚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液量,有助於降低老人癡呆症狀;另外美國的研究也指出,多吃魚油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風險。有兩篇刊登在英國營養雜誌的研究發現,如果在18~35歲時補充魚油,並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但是卻可以讓降低大腦的疲勞感,還可以增加反應能力,如果是老年人補充魚油,可以幫助血液順利地流到腦部,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研究的主持教授菲利帕博士(Philippa Jackson)表示,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再加上過去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定期吃魚,的確會防止老人的認知能力下降,降低老人癡呆症的風險,但是如果可以找到相關的機制,會更加有說服力另外一項刊登在癌症預防研究雜誌(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論文發現,吃魚油可以減緩前列腺癌的生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的威廉阿倫森教授(William Aronson)表示,魚油可以降低癌症細胞的分裂速度,當分裂速度下降,轉移的機會就會下降,並且增加治癒的機會。阿倫森教授表示,目前美國人對於魚油的攝取量還是偏少,所以如果多增加魚油的攝取,就有可能降低或減緩罹患言列腺癌的機會。多吃生薑可防癌? 美初步研究證實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4&HN_Yr=0&HN_Mon=0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0&HN_Yr=0&HN_Mon=0榴槤性熱舒緩經痛? 中醫師:沒聽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9&HN_Yr=0&HN_Mon=0

愛滋器捐轟動社會 病患安全必須重視

愛滋器捐轟動社會 病患安全必須重視#反應

病人安全是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美國家近年來最重視的議題,我國也在政府、醫療界、民眾以及媒體的努力下,受到全面性的重視,行政院衛生署更於93年起積極推動病人安全工作。近期因愛滋患者器官捐贈的事件,轟動醫界,引起各界對於手術安全的關切,更顯出「病人安全」重要性。衛生署台南醫院透過病人安全週活動的宣導,加強病人本身、家屬、民眾與醫療人員對於病人安全的瞭解及重視,藉以提昇醫療品質及醫病關係。日前舉辦100年度病人安全週~「病人安全我會應」活動,由衛生署台南醫院院長帶領醫療各科主管,以短劇「新白雪公主前傳」方式宣導,當民眾來院就醫、手術時應注意的事項。台南醫院院長蔡森田表示,除了醫護人員要重視病人安全外,病人及家屬也要有相同的觀念。舉例來說,病人要有三應︰回應、反應、響應,「回應」是指醫護人員的問題要回答,例如核對姓名等,才不會給錯藥、開錯刀;「反應」則是自己有開過什麼刀、吃什麼藥、有沒有過敏、旅遊史等,要主動向醫師反應;「響應」是指響應病人安全活動,將安全放在第一線。響應衛生署病人安全我會「應」,營造雙向互動的「醫病夥伴關係」推動病人安全活動。希望經由活動,讓民眾瞭解不只是醫護人員要為病人的就醫安全把關,病人自己也要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才能真正有效共同維護病人安全,建立優質安全的就醫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