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停止

低溫療法減緩腦損 心跳停止的一線生機

低溫療法減緩腦損 心跳停止的一線生機#心跳停止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32歲男子突然在家昏厥,被家人送至急診室,到院後呈現無呼吸心跳,經由醫護人員進行按壓搶救15分鐘後恢復呼吸心跳,但仍呈現昏迷,因此被送至加護病房進行「低溫療法」,第3天恢復意識。當「心跳停止」時,心臟無法將血液輸出,造成身體各器官組織嚴重缺氧,若未立即施以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病人將很快死亡。由於腦部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極差,於心跳停止約4分鐘後腦細胞即開始壞死,即使經急救回復自主心跳,大多數人的腦部已存留有永久性傷害,造成日後嚴重失能,甚至呈現植物人狀態。醫學上的低溫療法並非製造「急凍人」,而是將病患的中樞體溫降低至32-34℃,持續12-24小時。原理是因為體溫每下降1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可以減少約7%。低體溫可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抑制自由基的反應、減緩分解酵素活性,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每個人低溫治療的主要適用對象是心室纖維顫動(VF)或無脈搏性的心室心搏過速(Pulseless VT)所造成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病患,然而對於其他心律造成的到院前心跳停止和所有的院內心跳停止,只要是成人病患,於急救後血壓穩定但意識仍呈現昏迷狀態,亦建議使用。不適用的情況包括懷孕、末期疾病狀態、心跳停止前即意識昏迷、嚴重凝血功能異常、嚴重休克、或急救後耳溫低於30℃。「突然猝死症」好發於青壯年該男子經由醫師李俊毅進行心導管與心電圖等檢查後,證實罹患少見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亦稱為「突然猝死症」。此病徵的心臟結構通常無異常,但會因為基因缺陷或心臟電流異常,而造成心律不整而昏倒、痙攣,甚至嚴重者會出現心室顫動引發猝死。多好發於青壯年時期,常在身體無異常狀況下突然昏倒或猝死。布魯蓋達氏症候群患者本身不易察覺罹病,若家族成員中曾有人曾莫名昏倒或猝死,最好到心臟科進行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屬於遺傳到危險基因變異的高危險群,以利及早進行治療,預防猝死的風險發生。

突發性心跳停止 AED及時電擊可救命!

突發性心跳停止 AED及時電擊可救命!#心跳停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心臟疾病高居全國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年約有2萬人到院前死亡,並有研究指出,對於突發性心跳停止患者,如果能在1分鐘內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可高達90%,而每晚1分鐘給予電擊,其存活率就下降7-10%。衛生署依據高人潮、高效益、高風險與難到達四大原則與參及先進國家設置經驗,於5月23日公告應設置AED之公共場所,其中包括交通要衝、長距離交通工具、觀光旅遊地區、學校、大型集會場所或特殊機構、大型休閒場所、大型購物場所、旅宿場所及大型公眾浴場或溫泉區等8類場所,以爭取搶救生命的第一黃金時間,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近年,台灣推行救護車上裝設AED後,存活率已從小於1%提升至5%,以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在公共場所裝設有AED,存活率可提升到30%以上。因此,衛生署從去年積極修法,於102年1月16日總統公告「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公共場所都應設置AED,並納入「救人不受罰」的精神,鼓勵民眾伸出援手敢於救人。此外,並先行運用長庚醫院於去年捐贈250台AED,設置於鐵路、高鐵、機場、港口等交通要站、國家風景遊樂區與觀光休閒地區,讓AED從都市到鄉村更廣為散布、深入民眾生活圈。

Menu